农民靠养鸡产蛋生活成“银行”(六七十年代说的鸡屁股里开银行是什么意思?)

农民靠养鸡产蛋生活成“银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依靠鸡屁股里开银行的说法,不只是实际,而且也是蛮形象的。那时候,农村里的农民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没有多少收入,也难见现金。就是养头猪、养只羊的,起码也要到年底秋后才能卖掉换成现钱。倒是养鸡来的最实在,可以随生蛋随卖钱,就像现在的银行客户差不多,隔三差五就有相应的流水和现金进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期,正是国家的困难时期,尤其像我们当地更是在5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2次洪水的袭击,导致粮食作物连年歉收,农民的吃饭都成了问题,哪里还能有什么现金收入?记得当初60年代我们这里流行这样一段形容农村农民吃糠咽菜、艰苦生活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得了浮肿胖起来。

那时候的农民并不像现在一样可以找地方打工挣钱,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计划说了算。当时的工人工作一个月可能会收入三四十元钱,而农民为生产队出工一天,则是按年龄和男女性别的不同,分别会被记工为6分、8分或10分,每10分在结算时被看成一个工。每个劳动力具体一年能收入多少,要等到年底生产队决算时才能知晓。情况好的时候,可能一个工会有三五毛钱。如果赶上年景不济,粮食歉收,很可能一个工也就值毛八分或者是一两毛钱。

现在看来极为普通的鸡蛋在当时也是稀罕物,城市工人凭票购买虽然只需要三几毛钱,但如果是没票的话一般就要按个数钱,一个鸡蛋要七八分钱。七八分钱在当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候也就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半天的工钱。在当时农村农民的眼里,一只鸡每生一只蛋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劳动半天的工钱,这也是一笔相当不错的收入了。一个农家养上十只八只鸡,出售鸡蛋可以抵上几个劳动力的收入,自然也就成了农民自己眼中的银行了。

回顾历史,过去的一切都成了记忆。鉴古知今,才会对今天的美好生活感触更深!

农村流传的顺口溜表达了农民依靠养鸡家庭财务支持的时代意义

在以前60~70年代,农村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喂狗喂猫干吃粮,不如鸡屁股里面开银行。对于这句顺口溜,年轻一些的朋友可能都不理解,这句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解下。

猫以前在农村是抓老鼠的,狗是看家的。但在60~70年代,那时候的农村可以讲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此养狗的作用不大。

同样在以前那年代,农村家庭一年吃的粮来源有限,家中的存粮也不会多,很多时候都得吃菜团子、粗粮、野菜等。

自己家中吃的少,老鼠也相对要少了,这时候养猫与养狗一样,它们只会分走家中有限的粮食,没有其他的作用。所以,农民们基本上是不会养这两种动物的,反而喜欢养鸡。

在60~70年代,当时是集体生产,农民们不能像现在这样外出自由经商。当时农民们一年的收入,主要是依靠跟着集体赚的工分,在年尾的时候可以换些粮和钱。工分是一年结算一次,在工分未结算时,农民是没有收入的。

那时候也没有副业,更没有像现在一样,在农闲的时候外出打工赚钱。当时的农民只能在家中养鸡、养猪,来赚些钱。而养猪的周期太长了,家中需要花钱的时候,猪没有长大,变卖就亏大了。因此,农民们只能通过养鸡下蛋来实现增加收入。

那时候的鸡蛋是很金贵的,只有妇女坐月子,小孩缺营养,老人生病需要补的时候,可能会拿来自己吃。其他的时候,都是把鸡蛋拿去变卖,再买些家中做菜的油盐,孩子上学的费用等。因此,当时很多农民在自己吃的不多情况下,也要多养几只鸡。

因鸡蛋不但能换取一些钱财,也可以换一些粮,甚至改善一下家中的伙食。那时农民家中吃的都是地瓜这类的粗粮,很少会有肉,鸡蛋是家中唯一的荤菜。一些馋嘴的小孩,偷偷的就把家中的鸡蛋,直接就生食了。

通过鸡不断的生蛋,获取收入。因此,这鸡屁股生蛋,就像是银行一样,每次都能给予一些钱财,提供给农民家庭开支所需。

不过随着80年代的到来,农民们可以上城务工不需要户口,也可以从事个体经营,农民收入方式增加,鸡蛋的作用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