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资那么高,消费又那么低价,为什么感觉大多数美国人没有节余?(美国人的金钱观和生活态度)

美国人的金钱观和生活态度

美国人的钱都花在哪?他们普遍没有攒钱的传统,不会为养老、为孩子的将来或结婚而存钱,也不习惯货比三家,都是吃光花净,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的金钱观和生活态度。

美国的中产,一般月收入在4000美元以上;就算中低收入者,每月挣3000美元以上也不困难。在物质消费方面,美国人很容易就达到目标。

以月薪3000美元为例来看一下。

如果自己做饭,一个月每人只需要花120美元就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保证顿顿有肉、蛋、菜、水果。

买一辆中低档新车,在两万美元左右,只需攒两年的钱就能买到。

买一栋三口之家住的单独房子,在大部分地区价格一般为15万美元左右,只需攒五六年就够了。

另外,美国中小学全部是免费教育(大学虽然不是免费的,但许多美国人通过申请无息贷款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将来还债)。

医疗可以买保险,养老也有养老金或政府资助养老。

考察之下,发现美国人的收入主要消费在旅游、文化、休闲等精神方面。

1

“千金难买心头好”,开心就行

我在密苏里州居住时,我的邻居夫妇俩的生活就很潇洒。他们有一个儿子,已经工作了,儿子完全独立,不用花父母一分钱。于是,夫妇俩的钱全都花在了自己的生活上。他们具体的花销,我当然不可能知道,但从表面观察,也能略知一二。

他们夫妇俩有一辆房车,专门为外出旅行用。这种房车内部有一个小型的卧室与厨房,还能看电视,可以开到任何一个露营地待几天。只要有空,他们就会请自己的母亲代为看管一下家,然后两人就开着房车出去。

一天,女主人告诉我,他们刚刚从科罗拉多州看赛车回来。要知道,从我们的居住地开车去科罗拉多州,要横跨两个州。为了看一场赛车,就千里迢迢专门跑一趟,美国人生活的随性由此可见。

女主人还告诉我,他们有两匹马,在郊区的一个马场里养着,一有空他们就去马场看望自己的马和骑马玩。但你想想看,养这两匹马一要租马厩二要雇请人,花费一定不菲。

美国人还经常拖家带口外出就餐、旅行、参观、看电影、看演出等,这种活动的花费很不便宜。举几个例子。我现在工作的单位是一个博物馆,曾经赞助过一次达拉斯当代舞蹈表演。

因此,舞剧院就给博物馆送了一些免费票,座位是VIP,我分得一张,就与馆长及几个同事去看。我对西方的当代舞蹈并不感兴趣,去看纯属了解美国文化。

中场休息时,我看了看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女士手里的票,上面印着的价钱吓了我一跳,是200美元。当时,场内座无虚席。VIP座200美元,其他座位的票价应该在100美元左右。

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已属不便宜。一般人,包括我,无论如何是不会自己掏200美元到现场观赏的。平时,华人自己组织的演出,如果是售票的话,价格就在20-60美元之间。

还有一次,我居住的城市的亚洲商会,参与资助了一个室内足球比赛,我是这个商会的理事,因此得到了5张免费门票,就带着全家及朋友一家前去观看。

比赛在一个室内体育场举行,由两家公司派出的足球队对阵,出场队伍没有什么名气,整场比赛谈不上精彩。只是赛间休息有拉拉队以及乐队表演,还算颇有娱乐性。

我一边看比赛,一边不时瞅一下观众席,发现许多人带着孩子来观看。那天是星期五,正是全家娱乐的好时候。我们的座位是在贵宾席,那是一个包间,里面可以容纳10人左右。

在中场休息时,我特意打听了一下那天的票价。原来,普通席的成人票50美元,儿童票减半。于是,我便对坐在我旁边的朋友说:“如果不是免费的,我绝不会花50美元来观看这个比赛。”

但美国人就愿意花钱为这种比赛,而且是带着全家来观看的。

美国人还特别喜欢养宠物,为自己的猫猫狗狗美容,他们不惜花大价钱。美国各地都有大型宠物超市,我经常带着孩子去那里看宠物,算是一个免费的小型动物园了。在这些宠物超市,我见到不少美国人带着自己的狗狗,前去那里的动物美容所剪毛,有的人还请那里的专业人员来培训狗狗的生活技能。不要忘了,这些都不是免费的。如果宠物病了,他们会带着它们去宠物医院。

2

只要物有所值,不在乎花钱多少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杂货铺老板,他是位白人中年男子。

一次,我们全家去达拉斯郊外的一个湖边露营地休闲。在那个露营地,最便宜的选项是租一顶普通帐篷,租金一天30美元,有自来水、烧烤架等提供,但不提供电源。如果选择提供电源,适合开房车来的人的选项,租金就要贵一点。

我们租用了一顶帐篷,买了食材、饮料、一包炭和烧烤用的煤油等,花了100美元左右。就这样,我们全家在那个露营地玩了两个白天,住了一晚,并享受自己动手烧烤的乐趣。

听说我们去了那个露营地之后,杂货铺的老板说自己一家子也要去一次。等他去了回来之后,我问他总共花了多少钱?他说花了差不多2000美元。我着实吃了一惊,问他钱都花在哪里了?他说,他们也是一家三口开车去的。

在那里游玩了美丽的湖畔,到了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想自己烧烤了,觉得费事,就把车开了出去,在外面下馆子。到了晚上,由于天气太热,他们感觉在帐篷里肯定睡不好(我们也是,但我们忍到了天亮),也没有什么娱乐可言。

于是,就开着车在附近找了一家酒店住,还开了不止一个房间。当他听我说全家总共花了不到200美元时,很惊讶地望着我,感到很不可思议。

说实在的,与杂货铺老板相比,我们的露营质量就低多了。露营地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四围漆黑一片,只有蝉鸣声。帐篷里只能用手电筒照明,我用手提电脑播放一部电影,但电影还没有看完,电脑的电池就没电了。

一家子百无聊赖,只能早早睡觉,却又睡不着,天气太热,便睁着双眼看天上的星星。所以,杂货铺老板花的钱虽多了点,但钱花出去了,物有所值。

3

不想为省钱而花时间货比三家

很多人可能喜欢货比三家省些钱,但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一般不会这样做,他们认为,这样做虽然节省了金钱,但花费了时间,划不来。

一次,我去访问一个因某种原因而出售家里所有物品的家庭,见里边有一棵待售的塑料圣诞树,虽然是二手货,但像新的一样。记得那位杂货铺老板曾说过想买一棵,让我帮忙打听一下,因为他知道我能找到便宜货。

他接到我的电话后,就立即赶了过来。一听只要10美元,二话不说就买了。其实,如果砍价,5美元就可成交。但对他来说,10美元已经是不可思议地便宜了,他原本是打算花50美元以上买一棵新的圣诞树的。

4

靠救济金过活的老妇人却喜爱买花

那么,美国的底层打工族和弱势群体,是否会更习惯于攒钱呢?也不是的。

我在密苏里州居住时,雇请了一位黑人中年男子来装修房子。他的开价很低,但活做得一般。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工作没有计划性,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在装修期间,他经常让我结算当天的工钱,一旦拿到钱,第二天他往往就不来干活或姗姗来迟。为什么呢?原来他一拿到工钱,当晚就会去酒吧泡一个晚上,喝得烂醉如泥。他就是这样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

装修好房子后,他还可怜兮兮地希望我以后再找他干活,还让我把他介绍给我的朋友。其实,不少美国下层的打工族,都过着与这位黑人男子相同的生活轨迹:打工——挣钱——花光——打工。

我在佛罗里达居住时,认识了一位离异的退休女士,她当时生活困难,靠领政府的救济金生活。她养了一只猫,还种了很多花。

一次,我去看望她,她请我开车搭她去附近一家宠物店,她要给猫买猫粮。她在那里买了一小袋猫粮,花了5美元多。她也许不知道,在沃尔玛,8美元就能买一大袋子,数量相当于她买的5倍之多。于是,在后来有一次看望她时,我便从沃尔玛买了一大袋猫粮送给她,她十分高兴地接受了。那次,她又请我开车搭她去一个花店,说是要买一些花来观赏。

总之,美国人很注意自己应该在世上享受什么,虽然时时弄得囊中空空,往往买房时连首付都给不出,但他们却很少忧虑什么,总乐呵呵地过日子。我想,这不仅源于他们的金钱观,更出于他们对生活的看法。

澳大利亚著名歌唱家的储蓄观与华人截然不同,到50岁只有7.6元存款!

我来讲一个澳大利亚的故事吧,都是西方国家,消费习惯差不多的。

东西方的不同储蓄观

(临时客)

澳大利亚的9号电视台有一个非常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叫做:“Who wants to be millionaire?”,译成中文就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意思,其实就是相当于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之类的综艺节目。不过就是奖金额度大很多而已,大概是连续答对15个问题就可以赢得百万澳元的规则吧。当然,百万澳元也不是那么好挣的,越是到后面、题目就越难;此外,如果一题答错,就会前功尽弃,这样的游戏规则也吓退了很多本来有希望夺取大奖的人。

有一次,这个节目上来了一个很厉害的挑战者,他是澳大利亚的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悉尼歌剧院的签约歌手,他的名字我不大记得了,但显然他的知名度是很高的,因为观众基本上都认识他,其地位大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蒋大为、李双江之类的角色。而且,他每答对一题,都要放声高唱一曲,声音宏亮优美。歌唱家的出现,使得整个节目高潮迭起,掌声不断。老实说,这位歌唱家确实是一位见多识广的人物,题题答对、一路过关,他甚至能答对:“当今活着的达赖喇嘛是第十几世?”这样高难度的问题,我想:这问题就是放到中国,也不见得有几个人能答得上来。更何况他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但歌唱家确实是知识渊博,令人不得不服。于是,他就不断的放声歌唱,一路高歌猛进,一连答对14题,赢得50万澳元了,只剩下最后一个百万澳元的问题了,但最后这个题目实在太难了,他选择了放弃,保住了到手的50万澳元。

故事到这里,本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了。没想到,两个星期之后的节目里,又一次见到了这位歌唱家。主持人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又来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自从上次赢得50万元大奖之后,到他家来催债的人和公司不断,但这边的奖金又迟迟不能落实,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所以,就只好厚着脸皮来催要奖金了。歌唱家的话不仅让观众们吃惊,主持人也吓了一跳,因为像他这么出名的歌唱家,收入肯定不会很低,怎么会借一堆的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于是,主持人代表大家向歌唱家问了几个好奇的问题:

问:“你今年多大了?”

答:“50岁。”

问:“你出名多久了?”

答:“20年。”

问:“夫人有工作吗?”

答:“有。”

问:“你们有几个孩子?”

答:“两个。”

问:“迄今为止,你们夫妇有多少钱的积蓄?”

答:“50万零7元6角。”

问:“如果不算此次大奖的奖金,那么你们夫妇的总存款额是多少?”

答:“7元6角。”

歌唱家老老实实的回答把大伙儿逗得哄堂大笑,难怪奖金不发的话,家里就揭不开锅了,确实是没钱了。这位歌唱家的家庭生活方式在澳大利亚很有代表性,就是典型的卯吃寅粮、借钱过日子的那种家庭,先大花未来钱,过好眼前的日子要紧。这种情况在澳大利亚还是很普遍的,西方人的储蓄观念很差,倒是透支能力很强,动不动就大刷信用卡,也不管将来还债时有多难。这也难怪,因为澳大利亚的福利还是很好的,老了有退休金、政府有老年人补贴费、有老年公寓、医疗免费、养老院也是免费的,所以,洋人们对未来的前景还是很有信心的,储蓄防老的观念是很淡薄的,关键还是过好眼前的每一天。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不能想象,像这位歌唱家这样的高收入家庭,到了50岁的时候,还清了欠债之外,居然只有7.6元的存款总额!

我们华人就过的是截然相反的一种生活,宁可委曲求全地、节衣缩食地过每天的日常生活,放弃许多的生活乐趣,也要尽量多地存钱,因为钱是华人的胆,有了钱才有安全感,才会对未来有信心。正如华人决不满足租房是一样的道理,按照中国的传统想法,有房子可以居住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是将这房子买下来,居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才有安全感。而西方人则比较少有这样的观念,他们是绝不会节衣缩食去买什么房子的,只要有地方住、并且住得舒服,是买、是租又有什么关系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