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里的玉蝉是什么样子的?(古代的玉蝉:墓葬中的希望与期待)

古代的玉蝉:墓葬中的希望与期待

说到蝉,大家都很熟悉,夏天天热时,它趴在树上叫个不停,有时真是吵得很呐!不过小君想说的是,蝉这东西在古代,尤其是汉代,那可是很牛的一种动物,人人都敬仰之,都想成为“蝉”。

如今最早的玉蝉发现于红山文化的墓葬中,在秦汉之前,古人墓葬里的玉蝉大多是陪葬品,它们的头部或者腹部都会打上孔,所以推测应该是墓主人生前的佩戴物,死后作为其随葬品一起下葬。(如下图)

到了秦汉,古墓中的玉蝉开始变得很多,而且,多为完整造型,没有穿孔,同时,在这个时期,玉蝉一般被发现于墓主人的口中,并不像先秦时期仅仅作为附属的随葬品。

这个时期的玉蝉造型独特,眼耳都雕琢的很细腻,尤其是汉代,这完全就是玉蝉的风靡时代(如下图)

各位看这只出土的汉代玉蝉,它的的背、腹两面以简练的雕工刻画出双眼、翅膀及腹部 横纹,刀法干净利落,刻线深粗且多为“斜刀”,即一面浅,一面深,这种技法就是汉代很有名的“汉八刀”。

之所以古人会选择玉蝉作为陪葬物,尤其作为口琀,主要是根据蝉的习性和人们的文化附会。

原因一:蝉的成长

小君用一幅图简要给大家看看一只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过程(如下图)

蝉的幼虫从土里钻出来,然后脱壳羽化蜕变成成虫就一直栖息在树上,就好像蛇蜕皮获得新生一般,所以古人认为人死后如果口琀玉蝉也会像它一般获得“重生”。

原因二:蝉的生活

蝉喜喝露水,通过“蝉蜕”变异形体达到生命的高峰,古人认为这就是羽化成仙的标志,所以讲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也希望他们能尸解成仙。

所以小小一只玉蝉,实际上是亲人对于死者的一种愿望和期待,他们希望死去的亲人也能像小蝉一样在另一个世界羽化成仙,生活的更好,达到“死而复生”。

玉禅历史文化演变及其珍贵意义

“玉禅”禅的造型早被古人用于配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代最为广泛。古人生之为佩、死者为含。也称之为“玉含”知了龟大家都知道,出淤泥而不染,脱壳重生,饮露不食。死者含在嘴里是对破壳重生的一种向往。

玉禅可以分为三种

1:冠禅,一种用于帽子上的饰品,无穿眼

2:佩禅,配饰用品,顶端有穿眼。

3:含禅,死者含在口中的玉禅,做工粗糙,没有穿眼。

随着时代的推移,也被人们所作用,有很好的寓意,比如腰缠(禅)万贯,一鸣惊人(形容叫声)。

随着时代的不同和进步,玉禅的形象也差别很大我们从最早的新石代时期的玉禅往下观看。

1989年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玉禅,距今6000年的历史。长3.2厘米宽1.8厘米,青玉质地,采用琢磨工艺制作,造型古朴。新石器时代兴隆圭文化禅佩型

而当文化的发展到五六千年红山文化时期的时候材料不变,工艺有所改进仍以透闪石为主,颜色呈黄绿色和黄白色。长6厘米,宽3.8厘米在切割,钻孔,磨光工艺之上都有提高。

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禅配饰(约公元前2500-前2200年)1955年出土湖北天门罗家柏岭。首部有对称的穿孔。

以上时代玉禅的只是佩戴的一种饰品,在西汉中期才用于死者口中使用。西汉以后已经很少发现使用过的痕迹了。东晋以后几乎看不到玉禅了,直到汉代!

河南洛阳出土的西周玉禅:

宋代模仿盛行,当然玉禅也不例外。

清代的玉禅工艺,仿古和写实两种手法而制作的工艺,雕刻精细,材料也特别严格。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达,工艺不断提升。每个时代的玉禅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自我感觉还是现代的漂亮,毕竟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教科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