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戚继光与戚家军:抗击倭寇、训练北方军队、全军覆没)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的辉煌与挣扎:从倭乱到浑河血战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一月,戚继光招募的三千七百名义乌兵编练完成,日后名闻天下的戚家军正式成军。
从嘉靖三十七年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东南沿海平定倭乱、在蓟州前线抵御北虏,期间被戚家军歼灭的倭寇、北虏总数达十五万以上,成就了戚家军战力强悍、百战百胜的赫赫威名。
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因受到朝中清算张居正的运动牵连而被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戚继光辞官归乡,万历十六年,戚继光去世。此后所有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没有戚继光的戚家军还是戚家军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看一下没有戚继光的戚家军在宁夏之役、两次万历援朝之役中的表现如何。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爆发的宁夏之役中,戚家军在总督叶梦熊的指挥下第一个攻进宁夏。
万历二十年六月爆发的第一次万历援朝之役中,戚家军在吴惟中的率领下第一个登上了平壤城头。
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爆发,戚家军一千三百多人遇害,即便如此,万历二十五年底爆发的第二次万历援朝之役中,吴惟中率领的戚家军仍然在泗川之战中挡住了将近两万的倭寇追兵。
不仅如此,李朝的史料中还留了当地百姓箪食壶浆迎接戚家军和戚家军在当地“虽瓜菜之微,必出其价而买之”的记载。
通过戚家军在宁夏之役和两次万历援朝之役的表现来看,即使没有戚继光,戚家军军纪严明的军魂还在,战力强悍、百战百胜的赫赫威名还在。此后所有人心中的疑问都会被打消,因为没有戚继光的戚家军依然还是戚家军。
但是,随着戚继光的离去和蓟州兵变的爆发,戚家军还是受到了影响,根据《全边略记》中戚家军在浑河血战时以牵引战车的马匹临时组建骑兵部队掩护白杆兵和酉阳土兵撤退的情况来看,浑河血战时的戚家军已经从戚继光组建时的车、步、骑混编部队变成了一支纯步兵部队,而这也是戚家军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的第一个原因。
万历二十八年,吴惟中因病辞官,戚家军改由戚继光一手调教出来的戚金统领。
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惨败后,大明朝廷征调戚家军、白杆兵、酉阳土兵等部队增援辽东,万历四十八年,戚家军、白杆兵、酉阳土兵先后抵达通州,根据《筹辽硕画》中的记载,戚家军与白杆兵曾在通州郊外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械斗。此次械斗是戚家军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的第二个原因。
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军队进攻沈阳,辽东经略袁应泰先派遣共计一万余人的戚家军、白杆兵、酉阳土兵增援沈阳,后又派遣总兵朱万良、姜弼率领的三万余辽东军增援沈阳,可气的是袁应泰居然令两支援沈部队各自为战,这是导致戚家军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的第三个原因。
戚家军、白杆兵、酉阳土兵开进至浑河时已经得到了沈阳陷落的消息,主帅陈策根据这一消息做出了退回辽阳的决定,但是在周敦吉、戚金等将领一再高呼“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的情况下,陈策最终决定在浑河同后金军队交战,伺机收复沈阳。
根据《全边略记》中戚家军在白杆兵、酉阳土兵战败后才用松木板加固车阵的记载来看,陈策与周敦吉、戚金等人制定的作战计划是先以七千余白杆兵、酉阳土兵渡河同后金军队作战,待后金军队疲惫后再以戚家军发动反攻,随后白杆兵、酉阳土兵再一同压上击溃后金军队、收复沈阳,这个作战计划是导致戚家军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的第四个原因。
找出了以上四个原因后,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四个原因为何会导致戚家军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
戚家军与白杆兵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械斗使得戚家军与白杆兵无法联合作战,无法联合作战又导致了渡河的白杆兵和酉阳土兵不能得到戚家军的火器支援。这种情况下,白杆兵、酉阳土兵才会被李永芳招降的沈阳明军使用火器击溃。
白杆兵、酉阳土兵被击溃后,在陈策等人制定的作战计划中充当反攻部队的戚家军就变成了殿后部队,并且为了帮助白杆兵和酉阳土兵的残兵撤退,戚家军主动放弃了撤退的机会,最终导致被占有绝对优势的后金军队包围。
戚家军被后金军队包围后,纯步兵部队且缺乏机动性的戚家军很难突围,尤其是戚家军用牵引战车的马匹临时组建的骑兵部队在掩护白杆兵和酉阳土兵撤退时损失殆尽,使得戚家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机动性,只能在后金军队的包围中死守待援。
如果此时朱万良、姜弼率领的三万余辽东军能全力接应戚家军突围,戚家军是完全有可能突围而出的,但是由于袁应泰令两支援沈部队各自为战,结果导致朱万良、姜弼在面对皇太极率领的四千后金军队时竟然不顾戚家军死活转身逃跑。
朱万良、姜弼率领三万余辽东军逃跑后,戚家军已经不可能突围了,在陈策、戚金等将领的率领下,戚家军高唱着“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战至最后一人。所以,以上四个原因就是战力强悍、百战百胜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的答案。
戚继光与戚家军:抗击倭寇、训练北方军队、全军覆没
因为此戚家军,非彼戚家军也。
戚家军真正扬名立万,是在戚继光带领之下。嘉靖皇帝还活着的时候,戚继光就已经成为了在沿海地区抗击倭寇的主帅。不过当时戚继光头顶上还有一个顶头上司胡宗宪。
胡宗宪下台以后,戚继光也跟着大权在握,这个时候的戚继光,控制着整个东南沿海的抗倭军队,这就是戚家军的雏形。
等到张居正上台以后,事情又发生了转变,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关系不错,所以在张居正执政的十年里,戚继光得到了充分任用。
沿海地区的倭寇平定的差不多了,于是张居正便调遣戚继光去了北方。当时北方的各部落已经骚动不安,虽然还是一盘散沙,但是力量却不可小觑。
为此张居正命令戚继光在蓟州练兵。当时谭伦招募了三万人马,全部交给了戚继光来训练。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因为戚继光对这支抵抗北方势力的军队,要求比较高,所以所花费的开销也是相当大的。
为此大明王朝内部是苦不堪言,不少臣子建议削减戚继光的军费,可是张居正却表示力挺,所以万历朝戚继光可是花了不少钱的。
虽然戚继光在北方抵挡了北方敌人的入侵,又协助李成梁控制了辽东的局势,但是这也不能决定戚继光的未来。
因为张居正死了,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因为工作太操劳,给活活累死了。这下子戚继光也彻底懵了,因为他全都是依靠张居正才能够过上好日子,这下子他该依靠谁呢?
果不其然,清算完张居正以后,万历皇帝又盯上了戚继光。没办法戚继光太会花钱了,当然是不能长久的。所以在朝臣的弹劾下,戚继光又被调到南方去。
没过多久戚继光继续被人弹劾,直到被弹劾回老家,这样一代英雄就这么因为党争的原因,被弹劾过度,病死了。所以戚继光压根就没有参与过浑河之战。
1621年努尔哈赤带领后金人马,与大明军队的一次交战。这一场大战跟戚家军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说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但是跟戚继光时代的戚家军的确是没有什么关系了。
戚继光是1588年死的,浑河之战是在他死后33年才爆发。一代人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而老一代的戚家军士兵们,其实早就退休了,多半都已经跟戚继光会合了。
所以说参与浑河之战的这支军队,不是戚继光原来的戚家军。但是这支军队跟戚家军的确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是戚家军的延续,建制是一样的,也是由老一代戚家军的将领带出来的一支军队。
这支戚家军的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当时努尔哈赤非常嚣张,带着数万人马就敢前来犯境,为此大明王朝选派了两支强劲的人马对努尔哈赤发起了进攻。
第一支人马便是四川的秦家军,也就是著名女将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所带领的人马。而第二支人马,便是戚家军。
四川兵和戚家军分别各有三千多人,合计七千多人。除此之外,大明朝还有4万多人马助阵。所以四川兵和戚家军都有恃无恐。
可是战争真正打起来以后,四川兵作为前锋,全军覆没,三千多人只有少数几人逃了出来。而这个时候努尔哈赤的大军已经出现了戚家军跟前。
至于大明王朝那4万多人马,居然一个都没有露面,全都躲在后面看戏。心灰意冷的戚家军向努尔哈赤发起了最后的攻击。
一场大战之后,努尔哈赤损失惨重,以巨大的代价赢得了这场战争。而戚家军和四川兵全军覆没,没有几个是活下来的。戚家军的主将全部战死,自此,世上再也没有戚家军的存在。
这就是戚家军全军覆没的前因后果。期间参战的戚家军拢共只有三千多人,所以他们能够抵挡努尔哈赤数万人的进攻而没有选择退缩,可见戚家军的军魂还是在的。
只是可恨的是,站在一旁看戏的4万多大明军队,他们居然丝毫动容都没有,丧尽天良不过如此。这样的王朝不灭亡,天理难容。
戚家军从戚继光建立开始,就已经代表了大明朝最高的战斗力。尤其是在戚继光扫荡倭寇结束以后,被派遣到了北方训练三万多人马。这一支人马几乎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兵种,无论是火器还是兵刃,全都是当时最好的。
据说为此花费了大明王朝三年的税收,可见这只军队所花费的代价有多大了。所以戚继光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是问题是换了领导以后,一切都变了,这是比较无奈的。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依旧还在。新一代戚家军是在浙江义乌地区重新招募的士兵,他们依旧按照戚家军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所以战斗力依旧是当时大明王朝最强大的。可惜义乌地区常年征兵,使得当地男子越来越少,这也就限制了戚家军的人数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