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量淞沪会战,及其 对中国抗战的影响?(淞沪会战:战役败仗中展现中国军民坚守精神)
淞沪会战:战役败仗中展现中国军民坚守精神
任何一场战争,可以从战役和战术两个方面考量胜负。战役和战术两个方面,从长远看是一致的,但在特定的时期,战术和战役的取向是有张力和矛盾的。所以有人说日本人取得了每一次战术胜利,但是失去了战役的胜利。淞沪会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从战术方面的分析,
从战术方面来看,国民政府无疑是失败的,而且是重大的失败。
上海地区地形密集,不利于军事行为的展开,面对日本在海陆空全方面的优势,尤其是空军和海军的支持,对于陆军作战为主的国民政府部队来说,造成了致命的损失。
兵者诡道也,同时以日军和中国军队的装备训练的特点来看,中国军队应当发挥地形的优势,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取得战术的胜利。
后来的张家山战役,长沙的融炉战法,都是借助地形以及优势兵力获得的战术胜利,
二从战役方面分析
蒋介石决定在淞泸地区与日军决战的首要战略目的是:引起世界各国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关注,通过保护他们在华的利益来通过各国协调与外交关系解决日本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从这个战略的目的来看,国民政府无疑是失败的。淞泸战役的上海区域发生战争时,外国列强站在大楼上,观看中日战争的进行。但是当时英法在欧洲防范德国;德意又是日本的盟国,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再加上历来殖民帝国对中国利益毫无保护之意,通过一场战争,让是列强认为日本侵略和侵害了它们在中国的利益,来制止日军的行动,无异于杀鸡取卵,是战略的重大失败。历史实践也证明如此。
如果从战役的另一方面来说,将日军主力吸引到上海, 将日本的战略进攻方向从华北转移到华东地区,整体进攻态势由北向南的倾压之势,改变为由华东向西进行仰攻,虽然很快丢失了首都南京,但是从战略上阻滞了日军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占领,进而 更是对西南大后方地区进行了战略的保护。从这个角度考虑,淞沪战役的战略目的有一定的正面成果。
淞沪会战:国民政府与日本错误判断下的血腥对抗
其实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不管是我国还是日本都对对方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首先从国民政府的角度出发,其实当时很大程度上是寄希望于国际调停的,根本没有想到会打仗。选址上海是因为上海是整个远东的国际大都市,如果一旦陷入战火西方国家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失,国民政府认为西方国家一定会伸出援手。但是当时的情况是英法自身难保,注意力只能集中在欧洲大陆,而美国则是孤立主义当头,国民政府指望他们来救的希望落了一场空,更何况当时的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不相关。
从军事上国民政府当时低估了自己和日军战术素养之间的差距,错误认为自己作为主场作战可以有兵力优势,起码可以变为拉锯战。但是上海这个地区在长江入海口,没有险地可守反而给日军海陆空火力一个发挥的机会,国民政府在战术素养上基本无法与之抗衡。这个时候蒋介石还在犹豫不决不撤退,还对所谓的国际调停抱有幻想,所以最后落下一个死伤惨重的下场是必然的。
从日本一方来看,日本没有想到中国军民的抵抗决心如此强烈。就像德国对于苏联侵略初期一样,认为国家政府正处于散乱的状态,只要外敌一进来,自己就会自乱阵脚,但是我国在这个关键时候还真就同仇敌忾统一战线了。淞沪战争时期,桂军川军乃至各种杂牌军都一致对外,也是出乎了日本的意料。
淞沪会战绝对是一场败仗无疑,因为旧式军队在现代化军队面前几乎是以卵击石,但是中国军民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即便是希望渺茫也绝不会投降。几乎从这一刻开始日本的速战速决政策就破产了,中国军民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也要守卫住领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