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是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拖垮日军)
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拖垮日军
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来诠释持久战这一伟大的战争理论,纯属胡说八道。
说到持久战,这就不得不说说抗日战争。
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是毛主席在1937年8月22日至25日的洛川会议上提出的抗日战争的总方针。这是基于当时敌我双方的国情、军情进行了科学、客观的分析之后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指明的一条道路,也是唯一道路。
然而持久战战略提出后,确实遭到了国内不少人的质疑。因为在此之前,国民政府组织了多场正面战场的战役,特别是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正在激烈进行中,特别是是淞沪会战,国民党几乎将精锐部队全都投了进去。
对于他们这些军人来说,战争就是要通过一次次兵对兵、将对将的大战役,最大的限度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取得胜利。我国当时4.5亿人,日本只有7000多万,靠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也能把日本拖死。
然而,几千年的战争史告诉人们,战争的根本在于打赢,而不是杀人。
更何况当时国民党的那种打法根本拖不死日本人,反倒是让日本人越打越强。
原因很简单,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就是一盘散沙的状态!
从横向看,国民政府依靠的仅仅是由江浙沪集团的力量,对于这个集团之外的势力,统统被称之为“杂牌”。从纵向看,国民政府包括各地军阀在内,其统治力量只能到大中城市,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统治极为薄弱,基本上就是聊胜于无。而当时中国主要的人口和资源恰恰都集中在了农村。国民政府集中兵力与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日军在大城市打消耗战,丧师失地完全就是毫无悬念的一件事。
国军撤走后的大城市被日军占领,马上就变成以战养战的前进基地。比如当时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业基地的东三省,几乎就是一枪不放丢给了日本人。沪宁杭地区号称是民国黄金十年的产物,可是淞沪会战、徐州会战之后,除了撤走文物和文化精英外,大部分工业设施几乎是原封不动的就给了日本人。
如此下去,日军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以战养战的正循环。从九一八事变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本用于战争的钢铁有50%来自东三省。1940年以后直到战争结束,75%以上的钢铁来自东三省。这还不包括粮食、煤炭、木材之类用于战争机器运转的战争木材。
而要拖死日军,就要将其置于只进不出的纯消耗状态,特别是占据着北方和华东工业基地的日军。于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就大多建立在这些地方。
敌后抗日根据地除了八路军、新四军频频出击打击日军外,还有一个更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在基层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力量,同理,也是要让日军在此无法建立有效的统治。星罗棋布的农村根据地将乡村和城市切割成了两个互不统属的世界。侵华日军占领下的城市就成了一个个孤岛,再加上广泛的、不间断、规模很小的游击战,日军的消耗逐日增加。这就使得日军根本无法从中国获得战争资源,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入不敷出,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持久战真正的精髓所在。
而国民政府一开始也提出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概念,不过这是在继承前人“以夷制夷”的策略上提出的,主要立足点还是在于借助外国的力量。集中兵力在上海这个根本不适合进行大兵团作战的地方与日军进行大会战,就是因为上海集中着大量美国、英国人的利益。
可是直到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战,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这时距离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4年,距离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10年!日军在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也基本停止,八路军、新四军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在蓬勃发展。正因为后者,日军的正面进攻才后继乏力。所谓武汉会战后进入相持阶段,从正面战场来说,无外乎就是国民党军停止了主动出击,而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对日作战一天也没停止。
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没有美国参战,只要正确贯彻执行了持久战的精髓,日本也必败无疑。要知道,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6年里,美国对日本的支出超过28亿美元,其中60%是石油和钢材这两种战争时期最基础的战略物资。而美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给了国民党军多少援助呢?苏联倒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前三年给了国民党军不少援助,包括飞机就超过1000架,结果不到3年光景就打了个精光。苏联原本是希望能够把日军拖住,确保自己远东的安全。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前提就是确保华北不容有失。最后苏联停掉对国民党的援助,也实在是看到其根本不堪援助。
因此,国民党提出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方针,才真正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
观点二
持久战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反而是通过利用时间优势获取战争全面优势直至取得战争胜利的一种战略方式。这种战略方式是通过分析对比敌我双方具体优劣势从而制定的取胜之道。毛主席的经典著作《论持久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 《论持久战》发表的历史背景
1938年5月,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侵华战争已经接近一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战役,虽然给日军以较大杀伤,但基本上是节节败退,国内重要城市不断落入日本之手,尤其是日本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更是加重了国内的恐怖绝望气氛;但中国抗日力量也在局部战场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面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亡国论,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战胜日本,另外一种是日本侵略中国就是以卵击石。国内对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对凝聚民族力量共同抗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毛主席为了驳斥两种理论,尤其是亡国论,发表了经典作品《论持久战》。
二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论持久战》首先对中日两国进行了综合实力对比。日本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根本和日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但日本人少、远离本土作战,国内资源缺乏,后勤供给存在路线长、数量少的问题,而中国本土作战,人多、资源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也只能采用“拖”字诀,通过拉长战争战线,不断消耗日本的战略资源,在保存自己有生力量的同时不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进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亡国不可能,速胜也不可能,持久战是中国战胜日本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后期中日战争经历了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守、中日相持、中国战略进攻日本全面失败的过程,这个过程和毛主席《论持久战》中预计的完全一样。
根据《论持久战》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主动转入日本侵华实力较为薄弱的广大农村,广泛建立敌后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力量,同时在敌后通过地雷战、地道战等战争方式有效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为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 《论持久战》的现实意义
现在有很对抗日神剧,把日本人描述的像白痴一样,把中国抗日力量描述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谈笑间轻松杀死几个日本兵。如果真是这样,估计我们八天就能把日本赶出中国,哪还用八年?根据统计,抗日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而侵华日军的伤亡人数仅仅在120万-150万左右,其中被击毙的更是仅有53万人。中日战争持续八年,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建议国家一定要封杀这些抗日神剧,以防误导青少年,抗日不容戏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