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叛乱造成的奉军损失有多大?(郭松龄反奉给奉军带来的影响及后遗症)

郭松龄反奉给奉军带来的影响及后遗症

电视剧《少帅》里描述的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都记得吧?奉军七天之内全线崩溃,而真正败而不溃且为全军断后的,正是张学良、郭松龄统率的第3、第8这两个精锐旅。关于练兵这一块,陆军大学毕业的郭松龄可是不含糊的,这两个旅也就成为“少帅”在奉军中的基本盘。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军阀大获全胜,部队扩编为六个军团20个师约30余万人,这其中以张学良第三军团的实力最强,下辖张学良兼师长的第4师和郭松龄兼师长的第6师,以及赵思岳第5师、高维岳第7师、齐恩铭第10师和裴春生第12师,另附两个独立炮兵旅和五个工兵营,约80000人马。

该军团的这第4师和第6师就是由原来的第3、第8旅扩编而来的,是奉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而第三军团长张学良因为“太忙”,以及出于对郭松龄的绝队信任,将该军团所有军务交与副军团长郭松龄打理,因此郭实际掌握了这个野战军团,仗也基本是郭指挥打的,威信亦高。

不妨对比一下,张作霖非常信任的张作相,其第五军团也只有50000余人,因此,郭松龄掌握了奉军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部队,还是最能打的一批。此时张学良的第三军团部,还兼着奉军的“津榆警备司令部”,什么意思呢?就是控制华北和平津一带的主力机动兵团。

因为奉军赢得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坐地分赃,杨宇霆、姜登选、李景林、张宗昌等人都成为了一省“督军”,自然也分别带走了一批部队镇场子,因此张学良、郭松龄的军团是奉军唯一保留的野战机动部队,驻扎于关内外的咽喉重地:山海关至冀东地区。

而诺大的东北,当时只剩下张作相军团和黑龙江吴俊升的省防军,其中辽沈地区仅有30000人不到,兵力分散且战斗力不强。所以郭松龄倒戈之前也是认真计算过兵力和实力比的,除去必要的留守部队外,他可以集中70000人以上的精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奉天。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郭松龄将所部编为“国民军”五个军14个旅,于1925年12月10日挥师占领锦州,奉天城里的张大帅已经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完蛋了。但是在日本关东军的干涉和张学良的宣传攻势下,郭松龄所部最终在巨流河(今辽河)兵败,12月25日,郭松龄夫妇被杀。

应该说从锦州之战到巨流河之战,双方的战损并不是很大,伤亡万把人的样子,郭军的大部分官兵最后都“反正”而不是被消灭了。但是郭松龄的反叛行动,仍然严重削弱了奉军实力,并且影响非常深远。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张学良第三军团重建以后,战斗力已大不如前,覆水难收啊。

第二条是此役过后,过于信任郭松龄的张学良一时也成为众矢之的,张作霖甚至要做出姿态“办了”自己儿子,因此奉军中的“陆大派”以及张学良为代表的“新派”遭到沉重打击。在此战中立功的“老派”和杨宇霆的“洋派”暂时得势,这两拨人掌握实权后,张学良、郭松龄操持的“整军经武”大为倒退,奉军总兵力虽然没有明显减少,战斗力却直线下降。

比如一年多后北伐战争期间,张学良率第三、第四两个军团在河南迎战北伐军,在兵力火力均占优势的情况下,反而遭遇临颍战役的大败,一方面是北伐军战力强劲,一方面就是奉军素质不堪,内部矛盾重重。对于跟随郭松龄起兵的中下级军官,张作霖虽然没有秋后算账,但老派和洋派对他们的打压和排挤,是在所难免的。

第三条是李景林和张宗昌的逐渐失控,作为原奉军的大将,第一军团长李景林本来曾与郭松龄相约反奉,最终却跟冯玉祥打了起来,造成郭松龄孤军深入。而郭松龄兵败被杀后,李景林为求自保,与张宗昌合组“直鲁联军”,等于在奉军内部自成一派,所以说郭松龄虽然没有推翻张作霖,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张作霖的统治基础。

李景林的部队在与冯玉祥大战中损失惨重,1926年3月又不甘久居张作霖之下,准备反奉成为第二个“郭松龄”,结果被张学良和褚玉璞发觉后断然处置,只好通电下野投奔广州国民政府。在此期间的一番折腾,奉军第一军团的兵力也所剩无几了,所以说,郭松龄反奉的后果绝不仅仅是他个人兵败被杀那么简单。

至1928年初,经过整补的奉军还有四个军团约35万人,但是战斗力和军事素质却较1925年严重下降了,张学良50000大军甚至啃不动傅作义一师人马防守的涿州。乃至于后来张学良杀掉杨宇霆造成东北军内部不稳,其实都是郭松龄反奉的后遗症,因为当初力主杀郭的,正是杨宇霆等人。

奉军在1925年后的衰亡及其损失分析

很大。奉系的实际损失远比账面数字要大。

1925年奉军整编后,共有6个军团,合计20个师,外加7个步兵旅、2个骑兵旅以及2个炮兵旅。六个军团的负责人,分别是第一军团姜登选,第二军团李景林,第三军团张学良,第四军团张作相,第五军团吴俊升和第六军团许兰洲。

这六个兵团,总计兵力约为20万。

注意了!这20万人是奉系的精锐,也就是奉系的“本”。后来奉军入关,席卷华北,又收编的大约20多万其它派系的部队,跟这20万人是不能比的。那都是不堪一击的,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的“草头军”。

比如后来盗掘东陵的孙殿英的直鲁联军第十四军,哪里能称得上是军队?打仗不行,军纪不行,人品也不行。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根本靠不住。

奉军真要打硬仗,还真就只有1925年整编的20万老奉军才靠得住。

在这20万奉军精锐中,张学良统领的第三军团更是精锐中的精锐。论兵力,第三军团约占奉系精锐的30%;论装备,第三军团的各式轻重机枪多达千余挺,这个比例不仅高于同期的民国军阀,也高于日军。在当时中国领土上,能与之比肩的,只有日本关东军。

另外,第三军团还有两个完备的炮兵旅以及数个骑兵营和工程营。无论远程掩护能力还是快速反应和增援能力,都非常强。

搞清楚了奉系的家底,再来看郭松龄叛乱造成的损失。

先看账面上的损失。

一,第三军团在叛乱中,损失约万余人。

二,张作相的第四军团与辽西警备部队的损伤也约两万多人。

三,李景林的第二军团在与冯玉祥的争斗中,精锐损失约万余人,杂牌全军覆没。

四,奉军第10军的一部分在参谋长兼炮兵司令魏益三的带领下,投降了冯玉祥。

五,奉系五虎将之一,同时也是第一军团负责人姜登选被杀。

此次奉系内战,总计导致奉军账面上减员了近五万多精锐,十多万杂牌。开战之前,张作霖拥兵40万,完虐冯玉祥,瞧不起包括直系在内的其它派系。而战后却惨到要先联络死对头吴佩孚、阎锡山等人才敢对冯玉祥开战。前后这么大的反差,估计就是因为内战的关系,让奉军的兵力直接就腰斩了。

再看账面上看不到的损失。

一,张作霖为了打败郭松龄,与日本签了一个条约。但后来张作霖反悔,拒不履约,使得日本方面对他极为不满。1928年皇姑屯事变的发生,与此事有分不开的关系。

二,张学良一直亲郭松龄,把自己的军队指挥权完全交给了他,结果郭松龄搞出这么大的乱子,让杨宇霆觉得小张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事后对他愈发的蔑视。而张学良事后则认为是杨宇霆逼反了郭松龄。其目的是为了架空自己的势力。因此张学良和士官派矛盾越来越深,两边的不信任感也越来越深,导致杨宇霆最终被杀。这平白无故增加的奉系内耗,其实完全没必要,除了给了日本人可乘之机外,什么好处都没有。

三,郭松龄叛变,对张作霖在奉系中的威信也有极大的打击。奉系是军阀体系,一切靠实力说话。汤玉麟、吴俊升等人对张作霖一直都是三心二意。之前张作霖有实力,还压得住这帮人。他想提拔张学良接班,这帮老人也不敢说什么。但郭松龄造反,把张氏父子的嫡系家底赔了精光,事后,不仅张作霖说话的分量大不如从前,张学良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他再也无法集中资源,搞出像第三军团那种精锐。

四,张作霖死后,丧失了资本的张学良在奉系内部的话语权愈发的薄弱。比如,中东路事件时,张作相在派兵增援的问题上就不听张学良号令。热河抗战时,汤玉麟在热河也根本不理张学良的指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郭松龄叛变,败光了张作霖给张学良留的家底,使得小张在张作霖死后,在奉系集团内,什么都不是。(当然张学良本身的能力也有问题,他的水平不足以坐镇东北)

所以可以这么说。奉军在1925年12月,就已经死亡了。后来的奉军(东北军),虽然表面上看,仍然还是一股强大的势力,还在运作,但其实已经没有魂了。并不能称作是一个整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