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将军,被领导高估且重用,最后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靠脸吃饭的国军将领:白马将军孙元良的传奇经历)

靠脸吃饭的国军将领:白马将军孙元良的传奇经历

靠脸吃饭的国军将领,曾经4次逃跑躲过死刑,最后103岁善终

近代的国民党军队中,发生过很多狗血剧情,最有趣的莫过于靠脸吃饭的白马将军孙元良。

这样的相貌确实讨喜

国军的委员长总司令常凯申将军,是曾文正老先生的拥趸,每天拿着一本《冰鉴》学相面之术,结果只学了一个皮毛。最看走眼的便是人高马大仪表堂堂的孙元良。

据徐向前元帅回忆,常校长在黄埔最喜欢搞一些单独谈话的“鬼把戏”。黄埔一期几百学员,他都挨个接见,然后嘘寒问暖收买人心。不少黄埔一期毕业生就因为校长的一席话,肝脑涂地愿为前驱。当时徐帅在老蒋面前,本身相貌上帅得不明显,又不太爱说话,连一点深刻印象都没有。反倒是相貌堂堂的孙元良,一亮出名字,还是“党国元良”,一下子就把老蒋吸引,认为这是黄埔学员中不可多得的将才。

徐帅确实帅得不明显

事实却是,这个相貌堂堂的孙元良,日后的经常性爱好是丢下部队逃跑,而徐向前几年时间成为红四方面军统帅,让老常头痛不已,悬赏20万大洋要他人头。老常是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说回孙元良,第一次逃跑是南昌之战中孙元良团不战而逃,第一军第一师全军覆没。当时孙元良是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没有收到命令直接就跑了。当时常凯申发表公开讲话,痛斥师长王俊带兵无方,下令枪决孙元良。

黄埔三杰的蒋先云,也是帅的一批

然而,孙元良却在蒋先云的事前通知下逃跑了。蒋先云当时是老蒋的秘书,黄埔一期同学真讲义气。孙元良跑到武汉,找了邓演达,邓演达不理他,直接就到日本去了。常队长得知,亲自寄去了3000大洋学费,让他好好学习,将来回国报效党国。

孙元良长得那么帅,黄埔校草啊!校长怎么会忍心杀了你?

暑假时闹得沸沸扬扬却被停播的电影《八百》,主创人员居然专门采访孙元良的幼子秦汉,还给孙元良挂上了抗日名将的称号,这样的片子要是不禁了,实在是对不住孙元良的逃跑功夫。话说谢晋元的孩子咋没人关心呢?

事实上,孙元良自己撤退,让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带着400官兵守一个大楼作为最后的“表演”真的挺不厚道的。孙元良从淞沪战场上撤退,带着卫士与部队失散,到了苏州才恢复了参谋部,收拢残军。

淞沪会战,大家都是大溃退,这锅该常队长背着,所以没有人追究孙元良逃跑的问题。

南京保卫战,孙元良又跑了。不管当时36师师长宋希濂的回忆录,或者是88师葛天的回忆录,又或者是任何一个严肃史书,都确凿无疑只认孙元良的逃跑行为。

带着红帽子还能提拔,宋希濂真帅

孙元良是脱离军队逃走的,不管是混在难民中,还是躲在妓院里,反正没有和士兵在一起。这一点,确凿无疑就是逃兵了。可是南京大屠杀过后,孙元良逃到武汉,为了免除死罪,用之前搜刮到的钱搜买很多人,编造了自己在栖霞山打游击的故事。于是,常校长再次犯了恻隐之心,饶了孙元良。

当时作为孙元良的部下,旅长廖龄奇以88师全体官兵名义请愿要求枪毙孙元良。却没想到,廖龄奇却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常队长以“临阵脱逃”而枪毙。后来,老常马上后悔,给他平反并且抚恤妻儿。

孙元良也不是只靠脸吃饭,偶尔也靠运气。豫湘桂战役中,孙元良奉命驻守贵州独山,日军在桂柳会战后一路追击,到了独山已经是强弩之末,在独山劫掠一空后扬长而去。孙元良一枪没放居然就收复了独山县,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跻身于抗日名将之列。

长得帅真的很有用。遇上个痴迷相面的领导,只要不是死罪全是大功!

淮海战役中,孙元良跟着大部队一出徐州城就打算逃跑。当杜聿明等人商定突围计划后,孙元良第一时间切断通讯,一路逃跑,第一时间脱离战场。只是跟着孙元良的两个军六七万人,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按理说,孙元良抗命突围是死罪,逃回去怎么也会受到军事法庭审判。可是,常队长连个样子都不想做一下,转眼就让孙元良去四川重建军队,还当兵团司令。

孙元良晚年,为了给自己洗地写了《亿万光年的一瞬》,把光年当作时间单位来说,真实贻笑大方。不过,颜值高就是有好处,大家只记得他的一张帅脸了,至于临阵脱逃祸国殃民,实在是不值一提。

孙立人:被高估的抗日名将

要说被高估,现在很多果粉口中的抗日名将孙立人,肯定要算一个。

孙立人因为曾经留学美国,所以一直是比较亲美的。回国后先在税警总团,后来被任命为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参加中国远征军。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失败后,杜聿明不惧艰险,奉命翻越野人山,向国内撤退,历经九死一生。孙立人则在仁安羌之战中,因为奉命为英军解围,随后就成了英军从缅甸向印度撤退的后卫部队,最后跟着英军撤退到了印度英普哈尔。杜聿明部则在得到救援后,也撤到了中印边境地带,后来杜聿明奉命回国,所部新编二十二师则留在印度,和新编三十八师组成了驻印军。

远征军退入印度之后,美国人和英国人协商后,将远征军余部集中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北部的兰姆伽,由美国人进行训练。史迪威因为对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和军官不信任,从国内征调了三百多名各级军官,准备彻底改造驻印军部队,营长以上的职务全部由美国军官担任。只是在驻印军各级军官和将领的坚决反对下,史迪威才被迫放弃了这个计划。之后,史迪威又致电军委会,罗列了远征军第一路军总指挥罗卓英的十大罪状,迫使军委会将罗卓英撤职,但军委会同时成立了新编第一军,原计划任命邱清泉为军长,因为邱清泉性格火爆,怕他和美国人和做不好,于是改由郑洞国担任。

在史迪威和国军统帅部的斗争中,孙立人基本上都是站在史迪威一边的,表现十分亲美。因为美国人对中国人态度非常恶劣,经常颐指气使,所以驻印军将士大多数对美国人非常反感,以至于有人说,我们还没有亡国,但我们却成了美国人的奴隶。因此,驻印军的高级军官经常和美军发生冲突。驻印军各级部队都驻有美国军官作为联络官,但在训练的时候,经常由联络官直接调动部队,而不通知国军各级主官。在训练中,中国士兵也不太配合美军,如果没有中国军官在现场指挥,秩序往往非常混乱,后来美军不得不让中国军官也参与训练。

因为孙立人表现比较亲美,所以在接收美械装备的时候,在史迪威的主导下,给新编三十八师的装备就要比廖耀湘任师长的新编二十二师好。后来,国军统帅部为了接收美械装备,又从国内抽调了三个师,也就是新编三十师,十四师和五十师,这样,驻印军就有了五个师。装备训练完成后,驻印军的这五个师又被改编为两个军,也就是新编第一军和新编第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军长,廖耀湘任新六军军长,但在一开始,因为只有五个师,所以新一军下辖三个师,而廖耀湘的新六军只有两个师。按照国军当时的编制,就等于新一军是甲种军,而新六军只相当于乙种军的编制。

因此,孙立人与廖耀湘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并且,孙立人和杜聿明之间也存在矛盾。解放战争之初,新一军和新六军都被调往东北参战。中间因为杜聿明生病修养了一段时间,推荐郑洞国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总司令,代理他的职务。但无论杜聿明还是郑洞国,都更加倾向于新六军,而对新一军不太感冒。一开始,大战在即,孙立人受邀到英国受勋,这是经过军委会批准的,但之后他没有经军委会批准,就擅自跑到美国去了,经过军委会连电催促,他才姗姗而回。他一回到东北战场,就开始又和新六军廖耀湘竞争,争装备,争功劳,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杜聿明病愈返回战场时,郑洞国对杜聿明抱怨说,孙立人回来后,新一军反而不如他不在的时候好指挥了。

四平之战中,新一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并肩作战,新一军装备更好,是主攻部队,但新六军的迂回攻击也对四平之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四平之战结束后,解放军放开大路,占领两厢,直接向北满和南满撤退,杜聿明指挥国军相关部队向长春追击,新一军在中路沿中长路北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分居左右两侧。追击开始后,新六军和七十一军进展顺利,而新一军却在孙立人的指挥下,按兵不动。为此,杜聿明和孙立人大吵一架,但孙立人就是不肯受命北进。杜聿明事后才知道,这是因为孙立人认为,四平之战是新一军主攻,可是攻占当时的东北中心城市长春这样的任务,杜聿明却交给了新六军廖耀湘,所以孙立人认为杜聿明指挥不公平,才不肯配合。

也是因为孙立人故意保存实力,不服从指挥,在救援滇军六十军下辖的一八四师潘朔端部时,杜聿明见军情紧急,知道自己指挥不动,于是通过在东北的蒋来指挥,孙立人仍然不服从指挥,磨磨蹭蹭,坐视一八四师在解放军的围攻之下苦战了几天,最后见救援无望,干脆在海城宣布起义。之后不久,孙立人就被调离东北战场,从此赋闲,再未返回前线,指挥过部队作战。到台湾后,因为美蒋矛盾,美国一度策划像韩国一样发动军事政变,扶植一个有一定声望的将领,取代蒋的位置,因为孙立人一贯亲美,从而被视为合适人选。也是因此,孙立人被蒋长期软禁。其实,如果美国人当时的计划得逞,目的是让台湾脱离中国,孙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并不明确。

也就是说,孙立人从抗战时开始崭露头角并成名,从师长一路上升为军长,但最高职务也就是军长,并未担任过更高级的职务。从作战指挥来说,他的表现也并没有比其它国军高级将领突出什么,只是因为他的部队装备了更好的美械装备,所以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更强一些,加上他的亲美立场,从而得到美国和英国的赞扬,一时间被吹捧成了国军中的明星将领。其实就能力而言,他和杜聿明完全不在一个层次,甚至不一定比廖耀湘更强,但却因为他亲美的立场,从而得到了一部分果粉的过分吹捧,乃至于被一部分人当成了什么所谓的战神。流言所被,甚至连孙立人杀俘这种一望可知的谣言都能广泛流传。其实就抗日时期的战绩而言,他也不过是师长和军长,怎么可能有太大的功劳?李宗仁、薛岳、汤恩伯、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这些人往哪里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