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后基本相当输掉?(第12兵团突围失利,粮草不济致大军败逃)

第12兵团突围失利,粮草不济致大军败逃

第12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之初,兵团司令黄维中将非常有信心突围出去,因为该兵团拥有12万大军和一个快速纵队,不仅大多为美械武器,编成内的坦克大炮数量也远远超过当面的中原野战军。然而仅仅被围十天后,黄维兵团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无力组织突围:12万人所需的口粮、2000多匹骡马的草料、100多门重炮的炮弹消耗、数万支冲锋枪步枪的子弹补充,都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第12兵团司令部原驻河南南部的驻马店,完成集结向徐蚌战场开进时,曾经在安徽蒙城进行过一次野战补给,但是所携带的物资仅够整个兵团消耗5到7天,也就是一周的会战份。在与中野的交火之初,兵团各部作战时根本不计弹药消耗,轻重武器撒开了打,结果很快就傻眼了:一旦被中野围住,粮食弹药储备迅速见底而却得不到成规模的补充了。

第一次组织四个主力师突围失败后(廖师起义),从1948年11月27日开始算起的五天以后,第12兵团就全靠南京方面的空投维持作战了,然而蒋空军运力有限,而10万余大军(损失一部分了)每日所需粮草数量非常庞大,空投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突围不成决定固守后,黄维下令在双堆集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但运输机数量有限,每日仅得数吨或十余吨补给,而该兵团作战最低需求也在每日200吨物资以上。

随着我两大野战军对包围圈的不断压缩,华野增援上来的重炮射程,已经可以大致覆盖双堆集临时机场,所以敢于冒着炮火降落的运输机越来越少,第12兵团的物资补充降到了最低点:在黄淮大地11月寒冷的冬天,黄维的部下们那真是饥寒交迫,士气低落并且失去了斗志,这就是大兵团作战中被合围的最可怕之处:粮弹物资严重匮乏。

另一个致命因素是人力的损耗与补充困难,蒋系空军可没有二战时期德军的空运能力,在1942年底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德国空军前后运走了42000名伤员,所以坚持的时间较长。而在1948年的双堆集,黄维只有能力运走少量负伤军官,大批伤员的存在,不仅急剧消耗有限的物资,也必然影响其他官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双堆集包围圈本来方圆就不大,一片哼哼叽叽的声音怎么打仗?

第12兵团的主力第18军军长杨伯涛回忆:“解放军没有硬拼,而是采取了掘壕前进迫近作业的沟壕战术,然后利用夜暗调集兵力进入冲锋准备位置。在炮兵火力的配合下,一声令下,发起猛烈的冲锋,当者很难幸免,这样使我方拥有火力的优势,无从发挥”,划重点,下面才是关于人力问题的说明。

“在人力方面,第12兵团是被动挨打,士气低落,而且战斗伤亡一个就少了一个,没有补充,远不如解放军拥有广大的后备力量,可以源源补充,这在第12兵团是致命的劣势”。尽管黄维兵团的总兵力有10来万,但是一线战斗兵员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被包围后伤亡得不到补充,那么战斗力就会逐步下降,直至成建制失去抵抗能力。

不仅如此,由于包围圈内没有可靠的后方,第12兵团的指挥系统也遭到毁灭性打击,有线电话基本瘫痪,各军、各师的无线电台也经常被炸飞。最惊险的一次,是胡琏和杨伯涛在18军军部的屋子里刚吃完饭走开,一发大口径炮弹直接命中饭桌,收拾碗筷的一个勤务兵当场毙命,胡琏和杨伯涛吓的一头钻进隐蔽部,再也不敢出来活动和进行有效指挥。(要说胡琏也真是命大,这跟后来的炮击金门的画面相同)。

因此在上述因素的叠加下,自我军于12月5日起发动总攻一步步攻克外围村庄后,到12月14日黄维就已经彻底崩溃了,情知无法坚持下去了,于是要求不顾一切突围。缺粮少弹士气低落的突围当然就是溃逃,至12月16日,第12兵团所属的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全部就歼,黄维被俘,胡琏逃了出去,12万人马荡然无存。

另外一个包围圈里的杜聿明集团,情况也差不许多,孙元良兵团溃散后,陈官庄包围圈内还有20万左右的蒋军,在华野的严密包围封锁下,其粮弹全部依赖南京方面空投。刚刚被包围时,老蒋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维持杜聿明集团的生存,按照最低需求量,空军需要每日出动120架次飞机,空投粮食肉类240吨、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160吨,总计约每日400吨的物资总量。

从1948年12月16日起,南京方面动用空军的两个运输机大队,同时租用三家民航公司的飞机,昼夜不停进行大规模空投空运,杜聿明的要求是除大饼、饼干、罐头和弹药外,其他一概不要。于是南京城内外的所有作坊都在赶制大饼和饼干,开始两天天气情况良好,空军也比较卖力,基本还能满足包围圈的需求。

然而从12月18日开始,陈官庄地区雨雪交加,民航飞机说啥也不参与了,只剩下空军两个大队在维持空投,由于包围圈越来越小以及华野组织的对空射击,蒋军飞行员不敢低飞,在1000多米的高空就把物资抛了下去,本来就少的可怜的物资,相当一部分还飘到了华野阵地上。这样的雨雪天气整整持续了10天,杜聿明手下的20万人也到了“饥寒交迫”的境地,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期间苏德战场上,德军实施的大纵深钳击合围战,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包围圈一旦形成,苏军的重兵集团在失去补给的情况下,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建制战斗力,几十万人无粮无弹,是无法继续战斗下去的,当然就是要输的节奏。

包围战:军事指挥官的选择权和困境

如果双方的实力不是十分悬殊的话,被包围的军队,基本上处于必然输掉的情况中了。

战略指挥官考虑的是,什么时候攻击,哪个方向攻击,派出那一支部队攻击?如果老李是这个指挥官的话,只要包围了对手的军队,那么这几点,几乎是自由的。

老李的军队夜战行,那么老李决定今晚半夜攻击,那么就今晚攻击,中午各个都睡好,吃肉。老李摇了一卦,西面攻击有利,那么就把那支攻击部队移到西面做准备。包围者拥有着空间的自由,可以任意调动军队。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和外界是自由相通的,那么物资,人员的补给是(几乎是)无限的。而我的对手,恰恰相反。

如果老李是晚上攻击的战术指挥官,接到上级命令后,就会慢慢把自己的部队放在相应的位置进行集结和优化配置。包括战斗部队和预备队的配置,以及战术应急预案。第一波炮火没有起到想象中效果,怎么进行调整,战斗部队被隐藏火力压制,我有着什么增援的方法,伤员运输通道和弹药补给运输通道被截断,还有什么备用的通道或者方案,攻击速度过快,突破过猛造成前锋战斗部队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有什么预案......

如果老李又是战斗指挥官,那么,也会和上级下级开会约定好沟通好,某连前锋,入夜的时候,自带武器和半个基数弹药,缓慢用渗透的办法进入预想攻击阵地。争取接近对手,造成突然袭击。进攻信号为摔杯为号,这个好像不行。额,那么就是天空中三发红色信号弹,为进攻信号。因为上级为了今天,为了麻痹对手,连续打了半个月红色信号弹了,所以这个信号不错,远远好过摔杯为号。

所以,连队一开始就有先机,在进攻中,不断用着预案进行战斗,对方狙击手,用炮击跑拔掉,房屋,用四零炮先开个口子。步兵小组掩护着炮兵观察员找到一个观察所,在攻击到有利地形的时候,开始展开防御,呼叫后续部队跟进。什么,炮兵观察员和掩护小组中了诡雷了,再上几个小组。南面敌人约有一个连进行反攻了,二排放弃观察哨,后撤到主阵地......

老李又是排长,三班长,去搞定斜对面那个机枪组,太碍事了。

三班长带着人过去,楼上的机枪组还有不少护卫。爆破手,把隔壁楼板上安装C4,炸个洞。喷火手准备给他们一下子......

总之,越到下面的指挥官,越忙。可惜对战略的重要性也越小。这一边牵制着敌人增援部队的时候,最上面的战略指挥官说不定开始北面的主攻了。这一路是强攻还是佯攻都很难说了。

什么时候攻击?那个方向攻击?那支部队攻击?这个自由了,基本上也就赢了。而包围者,基本上取得了这个自由。

被包围的,处处是防御重点,那么就没有防御重点了。刻刻是小心时间,那么就没有小心时间了。不能有效调动防御部队,那么就没有预备队了。

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当年朝战的时候,志愿军是当年地球上的轻步兵巅峰,美军是当时地球上绝对物资,武器巅峰。双方都有着自己的绝对优势和劣势,这种碰撞,只能在战后,大家分析得头头是道的,事前,就连最杰出的军事家也无法预测。最优秀的将军也没有把握。所以说,为将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哎呀,一不小心,走题万里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