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晚年为何会沉迷歌舞(白居易晚年养了很多歌女的原因)
让人很难将这样的白居易跟那些纵欲于歌舞的酒色之徒联系起来,但现实却是:白居易确实是谦谦君子,而他晚年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也是事实。
白居易早年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彼时,离世人眼中的盛唐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白居易出生没多久,家乡就发生了战乱。
2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一直在外任职,二人鲜少见面,白居易的童年是与母亲陈氏相伴度过的。直到长大些,白居易才跟随母亲,投奔了在徐州任职的父亲。
虽然世道艰难,但是陈氏对白居易是寄予厚望,从小悉心教导。年幼的白居易从小就聪颖过人,展露出了文学天赋。三岁会认字,五岁学作诗,九岁通声韵。
凭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白居易10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白居易似乎更想要入朝为官。
在大唐璀璨如星河的诗坛中,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都曾对那个繁华的长安眷恋不舍。如今,少年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一个“长安梦”。
11岁时,徐州发生战乱,为了躲避战乱,白季庚将家人送去了宿州符离安顿。自白居易记事起,他总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如今到了符离,有了难得的安稳。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非常严格,她每日都教导白居易要好好念书,不要与农家的孩子一样,日日只知道玩耍,也不要和他们过多的接触。
12岁,在符离读书。
13岁,在符离读书。
14岁,在符离读书。
15岁,在符离读书。
公元788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他的梦想,第一次踏入了长安。
白居易寻找机会,结识了宰相好友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举荐。
那一日,白居易带着他的诗集拜访了顾况。当时,顾况在诗坛颇具盛名,生性高傲的他对眼前的这个愣头前丝毫没放在眼里,他瞥了一眼诗集上的名字,白居易!
顾况露出一丝嘲讽,调侃道:“白居易?这个名字不对,长安房价如此之贵,想要在这里白居可不容易。”
白居易连忙说道:“老师,您还是先看看我的诗作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细细品读完白居易的诗,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那一年,16岁的白居易名动长安城,成为了诗坛闪耀的新星,文人们争相结识,权贵们将他奉为座上宾。但是,白居易没有获得举荐,他是清醒的,他没有留恋长安的繁华。
晚年沉迷歌舞
白居易晚年沉迷歌舞的事实体现在他的一些诗作中,比如他写的一首叫《追欢偶作》的七言律诗。
诗中有句“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鬓丝”,其中“乐天”指他自己,因为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字乐天,而“犹自咨嗟两鬓丝”是说他为自己两鬓斑白的发丝嗟叹不已,由此可见写这首诗时,白居易已步入晚年。
此外诗里面还提到白居易欣赏歌舞的场面,即“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其中“吹芦管”和“舞柳枝”分别代表美妙的管弦乐和舞姬们婀娜的舞姿,尽显一片莺歌燕舞的热闹场景。
白居易还在这首诗中刻画了舞姬的人物形象,即“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关于这一诗句的理解,历来争议比较大。
有人说这句诗是在说白居易厌弃了自己家养的舞姬,嫌她们历经岁月洗礼后嗓音不再美妙,容颜不再年轻,所以十年中换了三批舞姬。
也有人说白居易并非喜新厌旧,只是对舞姬们容颜日益衰老,却强行装嫩画上年轻人的峨眉这一行为感到厌烦,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不管是哪种解释,都反映了白居易晚年确实过着纵情歌舞的生活,家里养着很多歌姬舞姬,她们的芳名在白居易其他诗作中亦有体现。
比如《小庭亦有月》中有这么一句:“菱角报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然后在这句诗后特意注解了“菱、谷、紫、红皆小臧获名也。”这是说吹笙簧的菱,弹琵琶的谷,跳舞的红,唱歌的紫,都是我家奴婢的名字。
当然白居易养的歌姬舞姬远远不止她们四个,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樊素樱桃口,杨柳小蛮腰”里的樊素和小蛮了。
晚年为什么沉迷于歌舞
主观原因在于:白居易本来就很喜欢歌舞,所以沉醉于此是很自然的事。
白居易喜欢歌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诗人。对现代人来讲喜欢诗词与喜欢歌舞似乎没什么必然关系,但在古代但凡在诗词方面有造诣的人基本上都很喜欢歌舞。
这是由于在古代诗词、音乐、舞蹈往往融为一个整体,诗词之所以讲究格律就是因为它们需要被唱出来。因此我们看到古代很多诗词除了内容讲究格律,它们本身其实是曲谱名或者歌词。
比如《诗经》就是一部配有音乐的诗歌总集,确切地说它们是本该被唱出来的歌词,其中“颂”部分除了配有音乐还配有舞蹈;而汉魏六朝的诗叫乐府诗,也是因为呈现这些诗本身还需要配以乐府机关的乐工演奏乐曲。
再者,宋词的名字比如《水调歌头》《如梦令》等,它们并非词人自己随便起的个性化标题,这些名字本质上是词牌名或词调名,相当于有一定音律和节奏的乐谱。宋人作词是根据词牌名、词调名这些乐谱的音律和节奏进行创作的。
鉴于诗词与音乐、歌舞密不可分的关系,白居易作为一个著名诗人沉醉于歌舞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反过来看,白居易有很多杰出的诗作皆源自音乐带给他的灵感。
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就是白居易听到琵琶女演奏后的观后感;再如杨贵妃善舞唐代宫廷音乐《霓裳羽衣曲》闻名于世,而白居易据此创作了《长恨歌》《霓裳羽衣舞歌》等一系列诗作……
像此类根据音乐创作的诗作在白居易那里还有很多,所以白居易的这些诗词有的是歌词,有的实质上是乐评。难怪有人说李白是斗酒诗百篇,而白居易是闻乐诗百篇。
白居易喜欢乐舞并非外行看热闹,他通音律懂音乐,那些指法复杂、技巧高深的古琴曲谱可以被他轻松弹奏,无论是居家还是出游,一把古琴是他必不离身的伴侣。
除了乐舞是兴趣爱好之外,晚年的失意、苦闷心情是导致白居易沉醉于歌舞的另一个主观原因。
白居易一生历经宦海浮沉,初入仕途的他也是怀着一腔热血,试图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但当他真的践行心中夙愿时,却得罪了大批权贵而屡遭贬谪。
经过起起落落,白居易早年的“兼济天下”的斗志逐渐被消磨殆尽,到了晚年只求“独善其身”,对此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就曾自嘲自己内心这种转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人在失意的时候总是会做出些恣情纵欲的事。而白居易宦海失意的愁苦若写在诗作里,只能招来权贵的憎恨及毁谤,无奈白居易只好借音乐和歌舞来缓解内心的疲惫。
他在《好听琴》一诗中就曾提到过乐舞对人精神的治愈作用,“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纵有万千烦恼,只要韶乐一响起都会消散,这一神奇功效堪比治疗心病的灵丹妙药,即“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对于白居易来讲,乐舞虽有如此神奇功效,但沉迷于此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来匹配,比如请乐师、买乐器、养舞姬都需要真金白银。
而这些开销对白居易来说并非难事,所以稳定富足的经济条件是支持白居易晚年沉迷歌舞的客观原因。
白居易在29岁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在任秘书省校书郎时作诗《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晒自己收入“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元和年间任左拾遗时收入更是高达“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虽然白居易数遭贬谪,但基本上没缺过银子,即便遭遇人生低谷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在《与元九书》中提到依然有“月俸四五万”的收入,晚年赋闲在家,也拿着可观的俸禄“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出自诗作《自咏老身示诸家属》)
公元846年8月,白居易病逝于洛阳,葬于香山,享年75岁。
他生在中唐,却像活在盛唐。这就是大唐,成就了李白的桀骜不驯,承载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亦能包容白居易的放荡不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