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为什么不开挖(乾陵为什么挖不动)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这里埋葬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这位女皇武则天和其丈夫唐高宗李治夫妻两位皇帝的的夫妻合葬墓,因其特殊性与唯一性,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陵”。

乾陵建造之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因此,陵园建造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据记载,乾陵占地约20余万亩,里面放置的珍贵陪葬品有800吨之多。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

而面对这样一座宝库,在长达1200多年的历史中,盗墓贼的身影就没有断绝过,历史记载的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总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唐末农民起义中,黄巢带领的起义军声势最为浩大。

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半座大山都被挖走了,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但是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坐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未得手。

第二次大规模的盗掘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

他率领兵丁一股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手下数万人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刚要开挖,好好的天气突然狂风暴雨,雷声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几次三番,温韬受了惊吓,这才绝了盗挖乾陵的念头。

最后一次是在民国初年

国民党将领孙连仲看到孙殿英盗掘慈禧墓和乾隆墓,便也有样学样的率领一团人马,用军事演习当幌子驻扎梁山,但是部队日以继夜的挖了几个月却连墓道口都没找到,最终无功而返,乾陵得以幸存。

然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几十万大军都挖不动的乾陵,居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几个农民炸了出来。当时为了修补毁坏的公路,几位村民用炮弹炸山取石,竟然意外炸开了隐藏千年的地宫入口。

陕西省考古队闻讯后,立刻派人前往查看并保护现场。后来经过对地宫进行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的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李世民在遗诏里让《兰亭序》陪葬地宫,就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时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发现《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也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细说起来,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惟一敢废黜正统,座上皇位的女人,只有武则天一人。她66岁时掀翻了李唐龙案,宫门外高悬起武周的旗帜,硬是当了15年皇帝,死后又敢在自己墓前竖起无字碑,一生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唐高宗李治风流倜傥、病塌上草就遗诏,要把他生前喜欢的字画全部随葬入墓。而武则天更是才气横溢的一代女皇,可流传至今的《全唐诗》中,只收录了她很少一部分诗作,那武则天那么多失传佳作都到哪里去了呢?

乾陵里到底有什么宝贝?人们能否重见一代女皇的真实风采?半个世纪以来,乾陵的发掘与否始终是个热门话题。2005年第5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乾陵·天下第一陵,打开·石破又天惊》的文章,主张发掘乾陵,许多考古学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观点针锋相对,使得这座特殊皇陵的命运备受瞩目。

笔者认为不发掘乾陵有如下几个原因:

1、中国考古界有一个大悲剧,那就是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1956年,郭沫若和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吴晗等人,力主发掘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当时有很多人反对,因为中国的考古学是从1921年的周口店遗址发掘开始算起,到56年也不过30多年的历史,何况建国之初,国家考古方面的人才、技术都极度缺乏。不过最后国家还是批准了发掘请求,不过试掘的帝陵从最大陵墓长陵改为第三大的定陵(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陵墓)。当时郭沫若率领的考古队经过一年的探查还没发现墓葬的门在哪里,由此可知困难多大,就这样又过了半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才找到了一堵高8.8米,厚1.6米的金刚墙。考古队打开定陵后,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落后,当空气进入这个封闭了近300年的空间后,字画绸缎迅速腐化,其他文物也有相当大的损失。而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国宝级的金丝楠木棺材居然被考古人员当垃圾扔了。后来在文革期间,陵墓又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皇帝三人尸骨无存。

定陵中大量文物的损失让考古界痛心疾首,但是定陵的悲剧并没有让郭沫若反思。没过多久,郭沫若又想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这次周恩来总理坚定的拒绝了郭沫若并回复:“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中央的政策延续至今。

2、时至今日,我们的科学技术能不能对乾陵地下的文物有效的实施保护还是一个疑问。定陵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出土文物尚且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乾陵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谁能保证万无一失?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足以说明目前的保护条件不过关。

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原本彩色的陶俑由于遭受了火焚并埋在地下2000多年,受到各种自然侵害,有的颜色层下的生漆底层已经老化,失去了与佣体表面的粘附力,出土五六分钟即翘卷脱落。近年来,兵马俑的考古人员和德国科学家合作,才使部分彩绘兵马俑得到了保护。

对科学技术而言,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能做的太少,不能做的太多。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前车之鉴和发掘难题,所以我们还是要坚守不挖帝陵的铁律。

3、“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礼制。这种观念和“孝”、“礼”联系在一起,成为传统社会的重要思想。生前所用之物,死后必定跟随其主人陪葬墓中。而墓主人生前的仆人车马也由各种材料制作成替代其的“人俑”和“车马俑”,生生世世的服侍墓主人。所以我们现在考古发掘的墓葬中都有着大量精美的随葬品。我们可以从这些随葬品中,了解到各个朝代、地域的风土人情,还原历史。

而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人的丧葬习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在1985年开始推行强制火葬。由于殡葬制度的改革以及国人思想的改变,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现在的坟墓里再也不会有古代那些精美丰厚的随葬品了。如果我们不计后果的把现有的大型陵墓统统发掘完,那么我们能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呢?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如周总理所言:莫把好事都做完,留待后人来完成。

我相信,乾陵所蕴藏的秘密,会与武则天传奇的命运一样,惊世骇俗。至于将来还有没有可能目睹武则天的真容,还有多少出人意料的发现,这些悬念将长期的困扰着世人,谜底的真正揭开,尚待来日。

中国有着世界上连续不断、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优秀文化。做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了解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知来处,明去处”,只有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是博观文化传媒人;让我们一起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文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