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本以封建豪门兴衰为背景的小说为啥要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乡村老妪?
豪门贵族的兴亡,是小说《红楼梦》描写的一大主题,作者以贾府为主,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盛走向灭亡的必由之路,但在小说中,作者也对刘姥姥这样的贫苦老妪做了一番细致的刻画,我认为作者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想表达以下几个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面对家庭困境,刘姥姥能够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贾府却一再的得过且过,错过了挽救自身的良好时机。
刘姥姥是和自己的姑爷狗儿一家一起生活的,到了年根底下,家里人的棉衣等过冬的物资还没有着落,作为一家之主的狗儿便开始有些烦躁了,可刘姥姥却说他不像个男子汉。
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你在家里再怎么“跳蹋”,也解决不了实际的困难,你只有去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它,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
刘姥姥道:"谁叫你偷去呢。也到底想法儿大家裁度,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到贾府去找王夫人求接济,就是刘姥姥想出来的办法,虽然刘姥姥仅仅是在二十年前见过王夫人一面,但这也是一条出路不是,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总比在家里等着挨冻挨饿强吧。
穷人有穷人的难处,可富人也有富人的难处。贾府虽然外面是“轰轰烈烈”的,可实际上早已是入不敷出了。贾府的这个情况,很多人都早已经看出来的,但是贾府的当家人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秦可卿在临死的时候,曾经托梦给王熙凤,要她多置办一些供祭祀用的田地,将来如果贾府败落了的话,这些财产是不会被官府收缴上去的,可以给后代子孙们留一条退路,可是王熙凤只是一味地自己贪敛财富,早就把秦可卿这句忠告扔到了脑后。
管家林之孝曾经向贾琏提出过建议,希望他把府里的下人们放出去一些,好节省些开支,但是被贾琏拒绝了;王熙凤也曾经向王夫人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但也被王夫人拒绝了,以至于到了最后,就连主子们吃的好大米,厨房里都要按量供应了,如果贾府能够早些做到节流的话,何至于此。
刘姥姥可以放下身段,向贾府去求接济,而贾府却依仗祖上的功勋,骄傲自大,不愿去广交权贵。
在去贾府之前,刘姥姥也是知道“侯门深似海”的,但是不舍下自己的脸面,又怎么能求得救济呢?
刘姥姥见到王熙凤的时候,初次见面就来要接济,她可是很不好意思开这个口的: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刘姥姥也是一个知道羞耻的老人,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贾府的祖上立有功勋,爵位已经是传到了第三代了,可是这么些年来,他们在朝中的好友几乎只有北静王爷一家,而且这还是当年两家的祖上一起征战时建立起来的友谊,也就是说,贾家的后人在朝廷中就没有扩展一下自己的朋友圈。
豪门贵族一般都是要主动去讨好宫里的太监的,这样可以及时地获得一些朝廷的重要的信息,毕竟是“伴君如伴虎”啊。可贾府却一般只是疲于应付他们,这就只能导致了贾府的信息滞后了,等到真有事情的时候,贾府又怎么能够有时间来做一些及时的补救呢?
在宝玉挨打那一回里,来向贾府要人的,就是忠顺王府的人,当时贾政就说他们贾家和忠顺王府素无瓜葛,后来,来抄贾府的就是忠顺王爷,如果贾家能够早早地和忠顺王府搞好关系的话,未必会有这样的下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刘姥姥第二次去贾府的时候,带去了自己家地里产的蔬菜瓜果,这是她在回报贾府以前对自己的帮助,可是贾府获罪以后,刘姥姥费尽千辛万苦的把巧姐给赎出来,这就是她在行善了。
瓜州距北京的路途遥远,刘姥姥以这么大的年纪去跋山涉水,一路上的辛苦可想而知,再加上在那个地方赎人,花费的银两肯定也少不了,这就突出了刘姥姥善良的本性。
贾政说,贾府历来也是宽待下人的,但那只是他的不理家务才会这么认为的,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一下子就害了两条人命,再加上贾府里金钏的死,尤二姐的死,这些都是贾府血淋淋的行恶的罪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