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的台湾是怎么促成的呢?

台湾成为后来的“亚洲四小龙”其实跟蒋介石也是有关的

1966 年10 月25 日是台湾省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归祖国的二十一周年,蒋介石发表文告,其中说

在台湾光复以后的二十一年中,由于政府与人民的密切合作,生聚教训, 奋发图强,使各项建设,蒸蒸日上,农工商业,欣欣向荣,人民在安定、繁荣的社会中,过着安和乐利的生活。去年农业生产总值,达374 亿余元,与光复初期比较,增加了4.9 倍;工业生产总值,达600 亿元,与光复初期比较,增加了21 倍;国民平均所得,达6,956 元,与四十一年比较,增加了4.6 倍;对外贸易,连年均有出超。

1953 年初,他在日记的「本年工作总目标」中特别写下「台湾经济自立四年计划之开始」等文字,又在5 月的国民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称之为「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1954 年12 月27 日,他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提出,明年一定要「订定一个电气化和工业化的具体计划」,「脚踏实地的实施」,同时要求各部门切实洽商,通力合作,克服所有困难, 如限完成这个「十分重要的自力更生计划」。

1962 年11 月,国民党召开八届五中全会,蒋作报告,特别提到第三期经济建设计划,要求台湾「循着三民主义模范省的道路,稳健的再建设,再进步,再发展」hk。1966 年2 月国民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开幕致词中,蒋指出随着第三期经济建设四年计划完成,台湾的经济发展成长率已达每年7.4% 以上;国民所得,超过三倍;虽然美国经济援助停止,但入超已经转为出超。

因此,蒋已可宣布:「每一人民,皆能足衣足食,无虞匮乏」,甚至大言台湾「已经成为一个民生康乐、安全幸福的干净乐土」。第五期计划原为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经合会)设计, 蒋曾参与这一期计划的制订,其1968 年1 月6 日日记云:「手拟第五期经济建设计划,国民每人所得与每年经济率百分之十以上的目标。」比较相关数据可见,蒋原来要求的增长率较高,计划实际确定的增长率向低处做了调整,最终的完成率则超过了蒋原来的要求,平均经济成长率达12.6%。

台湾农村实行「耕者有其田」后,农村人口过剩,失业严重,加之美援停止,岛内资金短缺,在经合会任职的李国鼎等人于是提出「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主张建立经济特区,企图融合自由贸易区、免税区与工业区等功能, 以拓展对外贸易、吸引工业投资、引进最新技术,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1965 年1 月,李国鼎所拟《加工出口区管理条例》经立法院三读通过,1 月30 日,蒋介石公布实施。1966 年12 月3 日,台湾(也是全球)第一个加工出口区在高雄中岛半岛建立,面积68.36 公顷。该特区最初以发展劳力密集型产业起步,逐渐发展技术密集、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如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计算机零组件等,成为全球加工出口区的最佳典范。1968 年,楠梓、台中加工出口区相继建立。它们为台湾的经济起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