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5G没有用?(5G时代的普及需要长期工程,但应用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5G时代的普及需要长期工程,但应用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5G时代2019年已经开启,但是5G的普及却是个长期工程。

5G的先进性毋庸置疑,但是很多人感觉5G无用,也不是错觉。

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具有双向高速度、低时延、支持高并发持续连接的能力。相比于4G,5G的意义不只是10倍以上的网速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更低时延、更稳定、更安全、更密集的连接。

从5G标准和技术(体现在专利等方面)方面来看,5G设备厂商准备就绪,目前5G已经完全具备了大规模普及的必要条件。

从各大运营商的积极布局来看,5G网络部署在加速推进。

其实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5G手机等终端设备

当你只有5G手机拿着,甚至很多地方还可能用的是4G网络时;即便是用上了5G手机、5G网络,你发现除了网速快,其它也没见到5G的特别之处时,这样的感受就不奇怪了。

手机端其实还好,经过2019-2020二年时间的发展,从芯片到手机都基本可趋于成熟,价格也会从中高端过渡到高中低全覆盖,应该会在2020年下半年某个时候实现市场销售的反转。

5G网络建设

但是5G网络就没有这么快了。截止目前全国大概完成5G基站建设25万个左右,仍处在网络建设的起步阶段。

由于5G信号覆盖能力比4G还要差不少,保守的估计中国实现主要地区的基本覆盖也需要500-700万个基站。这个建设周期可能会长达5-10年!而中国整个5G网络建设的投资就要达到数万亿以上。

因此5G时代的前一、二年大多数地方都还没有5G信号,何谈5G普及和有效发挥出其价值来?

5G应用及解决方案

也正因为5G网络建设普及还早,所以截至目前5G应用更是凤毛麟角。这更是个长期的工程。

5G,的确是未来20年以上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基础支撑平台。但是5G网络尚不完备,人工智能也才刚刚起步发展,所以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应用产品或方案还是少之又少。

5G应用的真正普及那还需要数年以至于10年左右时间去逐步实现。

从各方面来看,5G时代的未来都是可期的,而5G+物联网+人工智能对会几乎对所有行业、产业,甚至人们的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领域可能会出现革命性的技术及模式颠覆。

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将大幅度改变未来人们的远程互动、展示、教育、培训、办公、网络冲浪方式,当然也可以改变人们的游戏、娱乐等方式。5G技术的双向高速度+低时延特性,让身临其境的体验,真的未必要身临其境。

智能驾驶和车联网则将会把人们从枯燥乏味的驾驶中解脱出来,通过5G把乘车人、车辆、周边的车辆、道路、智慧停车场、智慧城市大数据等全部连接起来。未来人们出行只需要关注目的地,而无需再过问任何驾驶、停车、加油、年检、修车、保养、保险等汽车后服务领域的任何事务,所有这些要么无人实现了,要么归于专业的系统化服务模式。未来的出行,就是轻松出行!您只需要关注出,而行,则不再有任何烦恼。

相信大多数人们都领教过去一趟医院的痛苦,不但是可能的病痛,就是没毛病一天下来,也累的够呛。更严重的是医疗资源不足,预约个手术可能要几个月,而更专业、水平更高的医生,可能也因为满天飞、到处跑而苦于劳顿,还降低了效率。5G时代,远程护理、远程诊疗甚至远程手术都会到来,特别是极其便利、高效的远程协同诊断,将会大幅度改善目前的疑难杂症诊疗难题,人们就医难的问题将会有根本性改善。

是不是很多人会说我家现在已有了太多的智能家电?比比未来5G时代的智能家居,现在这些智能家电还根本算不上智能,顶多算是自动化的家电而已。5G时代的智能家居,会真的实现高度的人工智能。不但所有的家居装备自身高度自动化,还会在家庭中央大脑的控制、指挥下协同工作。高度智能的方式为我们的生活起居服务,洗衣、做饭、清洁、通风、安防监控、垃圾处理、家用采购、老幼照护等,统统都可以不再需要我们主人烦心。

5G时代的生活、办公变革,我们都是可以直接体验的。而5G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智慧工业、智慧农业等产业领域。未来的无人工厂、无人仓库、无人农场将会彻底把人们从工业、农业生产一线的枯燥和辛苦中解放出来。

当然,我们还是要多学点儿技能了,未来人工智能的时代,机器人是要和我们PK工作岗位的。无论如何,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人类的财富将会大幅度增加,我们人类总会在技术发展中找到更好的自我价值的。

所有这些5G时代的美好,几乎都不是现在。所以,现在的人们才会有了5G无用的认识。事实上这些都会到来,只不过是在未来的20-30年以上的周期中,逐步到来。

迎接5G时代,我们还需要多一些耐心,当然所有人都可为5G的美好未来再加把劲。

5G面临五大挑战,需要克服才能实现成功

准确的说,不是说5G没有用,而是真正的5G和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样,导致理解上出现了严重偏差。5G大约需要面对五大挑战,如果这五大挑战都能应对,那么一定可以大获成功。

描述5大挑战前必须要科普的是

科普1:

很多人以为的5G传输方式是:

手机->5G基站->5G基站->5G基站……->抖音服务器

实际的5G方式是:

手机->5G基站->占据传输路径长度99+%的光纤介质->抖音服务器

科普2:

很多人以为的5G超低延迟是:

手机->5G低延迟->抖音服务器

实际的5G是:

手机->5G低延迟->5G基站

五大挑战之一:范围覆盖成本

由于信号频率、波长与传输衰减的原因,一个2G基站可以覆盖7公里,一个4G基站可以覆盖1公里,一个5G基站仅能覆盖300米。

中国为了4G的覆盖,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全球4G基站大约有500万+个,中国占据了340W+个,美国仅有20W个4G基站。在很多发达国家,运营商都是私营的因此对于偏远地区选择使用2-3G基站覆盖,不提供4G服务。如果中国想要把现有4G地区全部提供5G服务,那么需要340W*4(按照最低4倍算实际4-8倍)=1360W个基站,5G基站的价格20-60W之间,我们同样按照能以4倍密度取代4G基站的5G基站大概48W左右,1360W*48W=6.5万亿元。如果有一定金融知识的人可能知道4万亿的威力....假设我们仅对人口密度大一些、行为活跃的35%的地区进行5G覆盖,那么成本依然高达2.2万亿。

韩国首尔,一个巴掌大的城市,仅有上海、南京十分之一、杭州三十三分之一大小的韩国首都,已经部署了8W个5G基站,掉线家常便饭,信号极差,还在不断地堆基站。

五大挑战之二:5G耗电成本

5G基站的功耗众所周知, 5G基站单系统的典型功耗分别为:华为3500W,中兴3255W,大唐4940W,而一般4G的单系统功耗仅为1300W,5G是4G的3倍。如果覆盖同样面积需要4倍于4G基站,因此5G单位面积耗电成本是4G的12倍。

只看耗电量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那么我们来看下实际的经济情况。中国移动2018的电费开支是245亿元,中国移动2018年的利润为1177.81亿元。我们依然在这里假设仅有35%4G覆盖地区会部署5G,那么耗电开销为245亿*12*35%=1029亿元。

五大挑战之三:接入承载网改造扩容工程

大家通过科普已经知道了,所谓5G通信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光纤介质传输,那么问题来了。我们4G有多少用户可以达到理论的100mbps呢?几乎都不能,为什么?原因是使用人数多,造成接入承载网扛不住这么大的流量需求,导致大家的速率普遍在30-80mbps,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核心骨干网和接入承载网全部维持原样,仅仅把4G基站换成5G基站连一样的人会如何呢?答案是大家使用5G继续享用30-80mbps的速率,为什么?这就像水传输,前面的管道细长流速固定,最后出水口无论造的多大出水的量始终不变,因此接入承载网需要大规模扩容改造来迎合5G速率。

5G通信仅仅能解决手机->基站几百米的通信问题。因此这是第三个需要大工程改变的挑战。

五大挑战之四:用户成本(套餐费用+终端续航能力)

1.套餐费用,由于运营商建设5G需要投入巨资,那么5G的套餐使用费用是用户最关注的一个方面,目前普通用户4G的套餐费用普遍在30-100元不等,运营商如何平衡挑战一-三种投资和用户收回成本方面,需要有更人性化的收费方案。

2.终端续航,尤其是手机续航。需要终端厂商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集成芯片方案。

五大挑战之五:5G专属生态圈

指专属于5G生态圈,很多人提到过VR应用,这并不属于5G。原因是很多家庭都已经接入了100-200M的光纤入户,网络信号更稳定,但是没有衍生出更多的VR市场。远程手术,着同样不属于5G生态圈,因为远程手术和指导拉高速专线是更合理的做法,带宽和稳定性更可靠等等。

所谓的5G专属生态圈是指仅用光纤入户入司或+WIFI做不到,但是光纤+5G基站无线传输可以做到的内容,只有基于此才能促进5G生态圈和用户群的扩大发展。

比如说远程驾驶,指用户远程驾驶车辆,这个算是5G专属生态圈,我们先不讨论延迟问题,但是光纤是无法拉到每辆车上的,因此这是一个5G专属。如果有远程驾驶需求的人,那么5G是他必不可少的渠道。

比如说手机用户观看8K电影,我们先不讨论手机8K视频处理能力,用户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如果有需要在线观看8K视频的人,那么5G是他必不可少的渠道。

所谓的专属生态圈就要如此持续打造。

综上所述,5G有没有用,完全取决于你能不能认为未来几年可以应对好以上五大挑战,能应对就是看好,不能应对就是不看好也就是产生无用言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