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败落是否全部怪慈禧?(慈禧在中国近代败落中的责任不可忽视)
慈禧在中国近代败落中的责任不可忽视
中国近代的败落跟慈禧肯定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把责任全部归结到慈禧身上,肯定是不正确的。不过,慈禧确实有很大的责任。
∆清宫图片(现代)
翻开大清的历史画卷,慈禧是康乾盛世后如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她经历了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基本上和清朝从强盛走向衰落如影随形。
大清帝国的衰落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当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云集中国内海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比赛。朝野上下普遍认为这不过是蛮夷的一次贸然挑衅。
就连长期与英国人打交道的前线总指挥林则徐也认为,洋人的大炮虽然厉害,但是一上岸以后就战斗力全无。理由是英军都打着长长的绑腿,根本无法行军和近距离拼杀。
林则徐甚至轻蔑地说,不要说派清兵了,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随便把上了岸的洋人砍翻在地。在这种心态和战争准备下,清军以完败告终。林则徐也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背锅侠,被流放到新疆伊犁。
∆颐和园
鸦片战争让清朝政府清醒了,以创办军事工业为先导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随后开启的修造铁路、派幼童留学、建天文馆等工作,虽然遭到顽固保守派的坚决抵制,但最后都在慈禧的支持下得以开展起来。
如果没有慈禧的支持和首肯,中国近代工业革命和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想法很有可能就胎死腹中,难以萌芽。
如果说两次鸦片战争让清朝政府逐渐清醒的话,1894的中日甲午战争无疑给了中国人当头一棒,让正在近代化道路上蹒跚学步的大清王朝猛然发现,光是技术层面的学习和改进根本无法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百日维新运动,康有为领导的维新派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
∆慈禧蜡像
本来准备退居二线的慈禧一直对维新变法保持冷眼旁观的态度,但后来变法的走向迫使慈禧太后再次走到亲政的前台。
康有为主导的维新变法触及了慈禧“皇权不可侵犯”的底线,加上“四国合邦”的错误方向,让慈禧对变法从观望到绞杀,百日维新宣告彻底失败。
慈禧否定了维新运动,但并没有放弃通过维新来改变大清帝国面临的困境。虽然前后不一致的做法有些可笑,但也实实在在反映了慈禧面对维新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帝名义发布了新政上谕,宣布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都取得了胜利,这标志着立宪对专制的胜利。通过这两场战争,清朝政府的高层逐渐统一了通过立宪治国的认识。
∆慈禧书法
慈禧太后先后派遣载泽、端方等大臣到日本和欧美各国考察。考察团回来后向慈禧汇报,列举立宪有三大好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听到可以“皇位永固”,意味着立宪对皇帝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可以永保大清江山,慈禧欣然同意。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宣布开始预备立宪。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九年立宪清单》,意味着立宪被正式提上日程,并且开始倒排工期,准备逐一实施。
但随着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差一天相继死去,立宪改革陷入停滞,前途生死未卜。
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08年慈禧死去,中间有整整13年的时间,为什么立宪改革步履蹒跚,举步维艰,是什么导致慈禧太后对改革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故宫
根本在于慈禧立宪的出发点是维护清朝的皇权统治,而不是通过改革分享和遏制皇权,这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近代化的目的截然不同。
所以当发现奕劻、袁世凯利集团用立宪名义须先改官制,奏请合并内阁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
这种拉锯战直接导致了新政改革的失败,也使中国一再错失近代化的机遇,被对手甩得越来越远。
∆慈禧玉玺
作为晚清时代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在稳定朝政、平定内乱、变法维新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也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专注皇权、保守自大、独断专横等铁腕手段与时代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失去了大清从封建社会到近代化转型的大好机遇。
改朝换代从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英雄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慈禧作为掌权者纵然有很多错误决策,但面对外敌入侵、皇族争权、内乱频发的实际情况,很多做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把历史的成败归结到某一个人身上,显然有失公允。
参考资料:
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2、印鸾章边《清鉴》下册;
3、李细珠《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晚清的屈辱历史的根源在康乾时期的部族政权”
1894,甲午海战,败了;1900,八国联军入侵,又败了。似乎所有的失败总是和慈禧有关系,中国近代的衰败,责任全部怪慈禧?
近代的衰落,慈禧当然有责任,而这种责任是局部的。但倘若把晚清屈辱的全部责任都责之于慈禧,也是不对的,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事实上,近代的屈辱必然有一个因果关系。只是,这个“因”不在于晚清,而在于清初期埋下的隐患。
其实,就是四个关键字——
有人说,晚清的屈辱,是避免不了的。一个是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太落后。
但这完全是幌子。
事实上,如果不是两个关键人物的盲目自大和闭目塞听,奠定了一系列的专制落后的错误国策,并深深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国运,否则,根本不会导致清末的百年屈辱历史。
这个祸根,就是“部族政权”。
它是什么样的形态呢?钱穆大师给出了精辟的阐述。
他说,“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
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牢固。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
从这段论述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01.部族政权是有专门的“同部族的人”支持的。这造成了占国家少数人的该部族成为“特权阶层”,而占全国多数人的“民人”,却成了被压迫的阶层。
02.部族政权之下,皇帝放弃了全国民众的拥护,形成了一个只有少数人拥护的“私人政权”,失去了“稳固的基础。”
03.为了维护部族政权统治,他们始终把本部族的权益放在首位,而压榨了其它阶层的利益。
这样的一个保护少数人的政权,最大的危害是,不能“凝心聚力”,所以,酿成了晚清时期的悲剧。
如,八国联军侵华,老百姓竟然帮助侵略者“扶梯子”爬城墙、甚至端茶送水送锦旗。
而奠定这个局面的直接责任人,一个是康熙,一个是乾隆。两人奠定了贯穿清朝始终的“部族政权”制度,为晚清的屈辱历史埋下了祸根。
一言以蔽之,康乾时代奠定了影响国运与后世子孙屈辱命运的“部族政权”。
《中国历代政治的得与失》中,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悲剧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它的理论提出者是史学大师钱穆先生。
钱先生告诉我们,过往古典王朝是“士人”和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称为“士人政权”。
“所以若说政权,则中国应该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大权都掌握在士一读书人手里,从汉到明都如此。而在考试制度下,读书人跑入政府,也有种种规定。在制度规定上,是绝没有世袭特权的。”
这是因为,传统的古典王朝,自汉代到明代,古典王朝的制度都是“君臣共治”天下。
比如,朱元璋的伟大在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意思是把野蛮的统治者赶出关外,恢复中原人的文明秩序,并重新制定法纪,来救助人民。
只因一句:复我汉官之威仪!
这表明,以朱元璋为代表的真正封建皇权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发挥“士人政权”的优势治理天下的。
为什么朱元璋有这种眼界和格局呢?其实,和他的“真儒家”观有关系。
朱元璋之高明,在于对贪官污吏,实行严刑峻法,皆源于他对《道德经》的推崇备至。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
他把《道德经》作为治国理念的根本,“万物之至根”。认为5000多字的道德经,文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奥的道理。
这样的儒家,才是真儒家。
清朝的部族政权,显然,不具备这个显著特征。
钱穆大师如是说,“单说清代,仍然像是士人政权,仍然说政权该交付与读书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满洲人也了解,并不曾正式反对这理论”。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用一种法术,把满洲部族来凌驾中国读书人。
钱穆大师指出了部族政权的最大隐患是,“用一种法术,把满洲部族凌驾于中国读书人”之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由此而论,康乾时代,并不推崇《老子》,否则,他们怎么可能偏执地推行“部族政权”制度呢?
这个结果表明,部族政权并不适合中原的实际情况。
过往,有人责之于满清“封建制度”本身的缺陷,而往往甩锅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痼疾。
但这种观点,恰恰没有看清楚,满清的“制度”和传统“封建制度”的差异性。
清朝的制度虽然被称为封建制度,但实际上,还有着它固有的原始缺陷。
这就是其自身落后的部落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反而,根深蒂固,加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与世界体系造成严重脱节。
概括起来,就是:本来该“改弦易张”的,却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01.清朝确定了部落政策的可延续性,以满洲的传统,“衣冠服饰发饰”全部遵从满制。
就是说,没有“入乡随俗”,而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压根儿就没有学,而是把关外那一套直接搬进了中原。
02.“部落制度”显然“水土不服”,它的最大弊端就是,防汉制汉,放不下包袱,负重前行,步履艰难,踽踽独行。
过往的清史研究,落入了满本位的窠臼。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看到满洲部落模式的弊端和中原文化的严重冲突。
这是老百姓帮着洋人推车进军北京的场面,多么令人心痛的代入感。
浓浓的硝烟,时刻警醒我们,曾经被列强蹂躏的屈辱历史。
所以,今天,我们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看那段历史,真的要庆幸这个腐朽没落的部族王朝的覆灭。
概括地说,是康乾时代的“康熙爷”和“乾隆爷”两人的老爷做派,“因为私心”而拒绝推行适应多数人的政权模式,只袒护少数人,最终造成了晚清的屈辱悲剧结局。
须知,清朝,既有封建时代的古典王朝时期,也有充满屈辱、愚昧落后的近代晚期,但初期奠定的部族政权体系,贯穿始终,首尾呼应,造成了晚期一步步走向衰落,当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失败是必然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