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哪里值得诸葛亮效忠?(诸葛亮为何忠贞刘备?)

诸葛亮为何忠贞刘备?

在历史上,诸葛亮除了智绝外,最突出的莫如其忠贞了,他一生忠于刘备,忠于刘禅,忠于蜀汉,成了千古忠贞的楷模。那么刘备哪里值得诸葛亮这样一生的为之效忠呢?

首先刘备三顾茅庐,满足了诸葛亮的自尊心。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能三顾茅庐请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这是何等的尊敬诚心!据说,曹操、孙权都曾经招请过诸葛亮,但他们都没刘备真心诚意,没有像刘备那样降尊屈贵,亲自三登其门的。

因此诸葛亮非常感激,在《出师表》中这样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有史料记载说,诸葛亮曾独自北上樊城去见刘备,并没引起刘备的重视,因此怀疑刘备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其实,现在最有三国史料权威的陈寿《三国志》,在诸葛亮传中至少两次提到刘备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这还不可信?对于诸葛亮北上见刘备只是在一百多年后南梁的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中有这么一提,陈寿却从未记载,能说是陈寿记得没裴松之的准确?更何况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亲口对刘禅及满朝文武大臣说,刘备曾三顾茅庐请自己,如果诸葛亮自诩自擂,没这回事,刘禅和满朝文武能罢休?堂堂蜀汉丞相诸葛亮还有何面目再立于朝堂?其次,刘备信任重用诸葛亮。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亲密,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高兴。刘备就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刘备也非常重用诸葛亮,借荆州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取得益州后,任命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要知道,刘备当时在朝廷的官职才只是左将军,汉中王只是自封的,朝廷并不承认。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等于全权处理左将军的日常事务,实际相当于在履行蜀汉的丞相职责。刘备在外打仗,将镇守后方保障后勤工作全权交给诸葛亮,如果不信任,后院一旦起火,刘备可是又会成为流浪汉的。因此对大本营的镇守,刘备是绝对会派自己最信任最可靠最有能力的人的。刘备称帝后,封诸葛亮为丞相,假节,领益州牧,张飞死后,又让诸葛亮领司棣校尉。司棣校尉在三国时期那绝对是个重要职位,蜀汉只有张飞和诸葛亮做过,诸葛亮死后就再没人做了。

夷陵大败后,刘备羞愧难当,病死白帝城,临终之际,刘备白帝托孤,将刘禅和军政大事,全部托付给了诸葛亮。刘备动情地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回头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如此出肺腑之言信任诸葛亮,托孤诸葛亮,让诸葛亮怎能不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再次,刘备与诸葛亮志同道合。刘备的志向,正是诸葛亮的志向。在诸葛亮幼小之时,曹操曾屠城徐州、兖州,幼小的诸葛亮正因为曹操的屠城,为躲避战乱,才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了荆州刘表处。诸葛亮对曹操天生就有一种抵触情绪,后来更是把曹操定义为“托名汉相,实乃汉贼”,因此他是绝对不会去投靠效忠曹操的。

江东孙权,偏安一隅,也非汉室正统,自然也不会去投靠孙权。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诸葛亮的志向抱负,就是辅助汉室正宗,像管仲、乐毅那样,建一翻功业,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正统,还百姓以安平。那么谁才能与自己同志呢?经过对刘备的长期观察,并与刘备的深谈,感到刘备正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是自己值得终生忠贞终生辅佐的人。

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乱世纷纷,君择臣,臣也择君。正因为刘备与诸葛亮剖心肝相知相信,才让诸葛亮终生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正如水镜先生司马徽所叹:“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奈何,奈何!”

刘备的坚持与不懈努力值得学习

刘备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这种气质第一无二,让人佩服

三国时代,难以归纳它是怎样一个时代,就像散落在作战沙盘上的一个个小旗子一样,后世无数的文艺爱好者,可以根据这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写出远超一个朝代的故事,“曹操的职业生涯”、“三国机密联盟”,甚至连现在的健身食材鸡肋都榜上有名。

大将有很多,小兵更是不胜枚举,甚至连皇帝都能在后世史书中,同时存在好几个,可是这天下,这三国,往前翻两千年,往后推两千年,就只有一个汉昭烈帝——刘备。

如果你在家干活干的好好的,突然有个人告诉你,前面门口经常支着个小摊卖棉鞋的中年大叔,突然进入中央部委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家有人?他凭什么?

刘备初初发迹的时候,就已经是四十岁高龄了。一般人在这种时候在干什么?门口的娃娃要带回家了,今天的烧饼还没卖出去。但是,刘备,披着个草鞋,游走在街头巷尾的刘皇叔。一直坚信,自己能够出人头地。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志力呢?难的不是身在少年似少年,难的是身在沟渠,仍将心向明月。

创业初期,刘备就展现出过人的识人、用人能力。三顾茅庐请诸葛,其实放在现在就像是一个刚刚成立起来的小公司,业务还没挣到多少呢,就开始筹划着要拉已经声名海外的教授入伙。没兵权、没财权的刘备,能够凭借个人魅力争取到诸葛孔明,除了自身的才能外,我更愿意相信,诸葛也看到了刘备身上的少年气。

所谓少年气,不是意气用事下的想干就干,而是在身历风雨后,在知事故已事故后,仍然能够保有少年的闯劲。其实,曹操与刘备都是同样的人,对目标有超乎常人的追求,当然对己身的身份尊荣也有超乎常人的热爱。

在入川后,曾经一力挑起刘备集团的诸葛开始渐渐的退场,刘备对于诸葛的建议也渐渐的采纳的少了起来,虽仍是肱骨,却不再栋梁。因此,有无数的三国迷,以此为佐证,证明刘皇叔其人,卑鄙狡诈,卸磨杀驴。但其实这正代表刘备集团终于在入川后走向正轨,这就好比创业初期的小公司,好不容易请了个大拿,自然要事事都干干,样样亲为,既当前台招待顾客,又当主管,统领物资。但是在公司发展起来,有无数个小能人进场后,适当的放手,才是正途。

人曾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水浒怕青年人学坏,而三国则是命运裹挟着的苍凉让人难以消化。读三国,刘备的一生简直就是looser的一生,一辈子都在打败仗,空有诸葛,难敌命运,到最后落得个一败涂地,病死永安。连墓都被后人抠抠搜搜地叫着武侯祠。

然,刘备他真的一生无成,所有功绩全赖刘皇叔之名。有脑子的人都不会这么想,汉室传到刘备这一代了,汉高祖的孙子的儿子的侄子估计也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卖棉鞋,家族企业,童叟无欺。但是,到最后也只有刘备,能混出点头来而已。刘备与马忠说的一句话,大概能一览其貌。他说:“虽亡黄权,负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我一度因为这句话,粉上了刘备,甚至辗转各大论坛,为我刘皇叔打call。即便放到现在来看,一个企业家能够说出“世不乏贤”这句话,也足够见其胸襟气概。尤其是困顿数十年,终得发迹的刘备。相比于刘强东的兄弟论,这位姓刘的高超的不是一点点,难得不是用人才,而是发现人才。少年气,在此言中,也能窥见一斑。所谓少年,以赤诚之心去看人,自然能得赤诚之人以回应。

刘备起势,直到病死永安,无屠城之过,无灭族之狠。历代帝王将相,无一人有此业。人说刘备会装,装的知人善任,装的礼贤下士。不攻王连,放归徐庶,在今日这样的社会,看起来又假又包藏坏心。倒是以往的反派曹操变得可爱了许多,有实力,真性情,有缺点的人,才看起来像个有血有肉的人。

然,刘皇叔,四十岁披着草鞋吆喝的刘皇叔,像极了草根逆风翻盘。没得背景,连个当宦官的爹都高攀不上,可是,也唯有刘皇叔,四十岁仍然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折腾到死,终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汉昭烈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