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
中国历史中门阀制度对三国分裂的影响和后果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这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代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雄浑厚重的历史之中,人才辈出,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但你有想过为何强大的汉朝,咋就分成三国呢?
诸葛亮出师表上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与刘备把东汉的灭亡,归咎于贤臣与小人,而导致东汉灭亡罪魁祸首说成桓、灵两位末代皇帝。刘备与诸葛亮一个是三分天下的蜀汉开国皇帝,一个是千古名相,难道真的这么想吗?
恐怕未必吧,曹操、刘备互称对方为英雄,那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知道东汉灭亡的原因,都用自己的办法在拯救乱世。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门阀是起源很早,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 秦始皇与汉武帝通过推行奖军功与推恩令对其门阀豪强的摧残和残杀,但依然不能阻挡起发展,到东汉时期, 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被门阀把把持住。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三国之中比较出名的比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类的代表人物.
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发布“唯才是举”令,选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其实不过是一个织席贩履,这些名门望族,根本上都看不起刘备,因此刘备重用的,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 麋竺,没有一个人算是望族.
东汉帝国朝廷之上,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地方豪强,名门望族兼并土地,庞大的豪族瓜分了帝国,大部分土地都被收入囊中,朝廷官职也可以变相世袭,袁绍、杨修的“四世三公”之家,只不过是帝国顶层豪族,而在州、郡、县中,都盘踞着缩小版的袁绍。这些门阀豪强影响国家局势和社会格局,把国家割裂成碎片化,每个碎片都是完整的个体,想要重新统一起来,必须把每个碎片都打破。这也是曹操终其一生为何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司马懿家族为何能很快统一天下的原因。但这也是表面上是统一了,可实际上呢?豪族占据社会上游,底层百姓民不聊生,东汉的黄巾起义,五年后董卓进京,天下大乱。根本原因还不是皇帝卖官、地方豪强世兼并土地,导致百姓民不聊生,逼百姓造反,最后留下一帮豪族在乱世的舞台上,演绎着英雄的神话。但天下大乱的,不就是他们吗?
三国是一场现实的悲剧。曹操招募流民,耕种无主田地,搞“屯田。”他还扶持寒门出身的官员,比如张辽、徐晃、满宠等等,曹操想实现财富与用人双制度的双自由,最后恢复大汉江山。刘备流浪多年,身边也都是寒门子弟。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人,哪个都没有很强大的家族依仗,马超倒是西北豪族,可早已家破人亡,麋竺有资产但在重农抑商的官本社会,麋竺也不过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商人。诸葛亮治蜀,法令极严。重用的也不是四川豪族,而是从荆州跟过来的外地人。英雄付出一生心血,也只是让历史拐一个弯。
曹操死后,曹丕 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使其取得政治特权,形成门阀士族。夷陵一把火,烧掉刘备的全部希望。而在五丈原,诸葛亮只留下仰天长啸的背影,便匆匆撒手人寰。代表名门望族利益的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最后的胜利,如果说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那么西晋的占田制就又为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也因这样制度出现了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乱华时期。门阀制度确立后直到唐代,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形成了中国特点的官僚选拔制度,直到唐末的黄巢起义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伤亡,华北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终与庶民再无区别,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绅士阶级取代。
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三国分立的历史缘由及最终胜出者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这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代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雄浑厚重的历史之中,人才辈出,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但你有想过为何强大的汉朝,咋就分成三国呢?
由于东汉朝廷之上,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董卓称霸朝纲,天下群雄逐鹿中原,最终形成以刘备、孙权、曹操为代表的三国鼎立局面。刘备、孙权、曹操三方你攻我守,形成僵局。相比之下,刘备手下良将最多,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实力雄厚。最后由于蜀国大将关羽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不听诸葛亮的劝诫痛失荆州,命丧敌手;大将张飞醉酒怒打部下,被手下酒后偷袭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不惜毁坏孙刘联盟,违背诸葛亮的意愿执意带兵攻打东吴,蜀军大败,最后刘备含恨而终,蜀国开始走向没落。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在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去世之后,将王位传给了其子阿斗,并嘱托诸葛亮以及诸位大将尽力辅佐他。但是由于阿斗的软弱无能,还是导致了蜀国最后的灭亡,最终刘备兴复汉室的夙愿也得以破灭。而剩下的东吴由于蜀国政权的结束,同样也面临着很大的危机,最终还是败给了曹操,曹操统一中原,成为了魏王,政权落在了曹操的手中。
三国鼎力时期,东吴有周瑜和鲁肃,蜀国有诸葛亮,魏国有司马懿,他们之间的交锋,斗智斗勇,尽显神威,实力势力都不相上下。可是三国鼎立,谁是最后的赢家呢?吴国在赤壁大战曹操,周瑜采用火烧曹军战船的方法大败曹操,东吴占据绝佳的地势优势,扼守吴国属地,易守难攻,魏蜀吴三国相互遏制。其中,曹操兵力最为庞大,吴蜀结盟是最有效的防御抵制曹操的战略方法,孙权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在这样的形势下,各方只能就此僵持下去。正在曹操无从下手的时候,吴蜀联盟遭到了变故。鲁肃多次前来向关羽索要荆州,却被关羽多次直接拒绝归还。孙权就想暂时先放下荆州,毕竟吴蜀联盟才是最重要的。
孙权为了巩固吴蜀联盟,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但狂妄的关羽却不同意,还骂孙权是狗,于是就造成了隔阂的开始。后来,刘备带军出征,关羽奉刘备和诸葛亮命据守荆州。因为此次出征需要大量兵力,留守在荆州的军力就不太够,同时也因为关羽不听诸葛亮劝告,狂妄自大,被一个小小的角色捉住砍掉了头颅。远在汉中的刘备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来不及前去营救。于是刘备回来之后就开始攻打东吴了,进而就遭遇了蜀军惨败,最后导致蜀国没落。
蜀国灭亡后,打破了魏蜀吴三国的制约平衡,很快,东吴就被曹操大军攻破了。曹操、刘备、孙权一辈子征战四方,到头来,刘备含恨而终,孙权也终于大败,只剩下曹操一统中原。曹操统一后,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更不想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罪臣,自己也不再想要登上帝位。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继位。曹丕还是一直信任司马懿,因为他能登上帝位都是司马懿的功劳,于是他给了司马懿很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他最后丧失皇位的结局。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了曹爽的排挤,于是,在曹爽和曹芳离开洛阳后,司马懿举兵起义夺得了政权。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反而是昔日曹操手下的司马懿隐忍,筹划,最终夺得了江山的政权。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且说为何会落到这样的结局。先说曹操,他是著名的军事家,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了司马懿的不简单。在他死之前他曾对曹丕说务必要防范司马懿,结果曹丕不听曹操的劝诫,给予了司马懿最高的权力。而曹丕本来是没有什么才能的,在治国治军等方面都极为欠缺。在他死后,他的后代一直排挤司马懿,就理所当然地造成了司马懿造反的事实。
谁都想不到,群雄逐鹿,举兵讨伐董卓,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征讨三国鼎立,互相遏制,一生都为了统一而奔波征战,结果却是为司马懿打下了整个江山。由于刘备的感情用事,不听劝告,固执至极,最后造成了失败。
三国时代的形成与三分均势有关
纵观中国历史,三国时代可谓是一个颇具特殊的一个时代。之所以称其特殊,主要是中国历史要么是一统格局、要么是南北对峙,而像三国这种三足鼎立的态势,可谓是少之又少。
那么,东汉末年,究竟为何会形成天下三分的格局呢?原先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怎会只有曹操、刘备和孙坚之子孙权笑到了最后呢?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借机擅权,故而便爆发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事。至于这十八路诸侯,具体名单如下:
后将军南阳太守、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和骁骑校尉曹操。
正是这十八位诸侯,掀起了东汉末年各大势力逐鹿中原的序幕。而最终,曹操、刘备和孙权笑到了最后。曹操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刘备创立了蜀汉政权,孙权则建立了吴国。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从广义来看,三国纷乱的历史应起于公元190年的军阀混战,也就是上述所说的十八路诸侯伐董之役,止于公元280年的西晋灭吴。而从狭义上来看,三国鼎立的历史始于公元220年的曹丕称帝,止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可以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间长达43年。
根据史料记载,加之个人分析,本人认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之所以能够形成,其本身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最主要的因素,当属以下三点:
其一:三分人才均势的形成
曹操、刘备和孙权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首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们身边都汇聚了大量的人才,形成了人才的三分均衡之势。曹操文武兼备,刘备弘毅宽厚,孙权任人唯贤,都是善于驭人、用人的一代雄主。
汉末的军阀混战,使得当时的众多人才流落四方。而后,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关键性的战役,人才又都出现了聚集,而主要方向便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各方主要人才如下:
曹操集团:文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等一流谋士,武有夏侯惇、张辽、张郃、徐晃、乐进等猛将。
刘备集团: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董和、李严等人,武有关羽、张飞、魏延、马超、黄忠和赵云等将。
孙权集团:文有张昭、顾雍、步骘、诸葛瑾、鲁肃等人,武有周瑜、程普、吕蒙、陆逊、甘宁、凌统、朱然、黄盖等将。
由此可见,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位雄主帐下都拥有着一批杰出的文武人才,客观上形成了均衡的人才态势。而这,便是魏蜀吴三国能够鼎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三分地理均势的形成
所谓地理均势,是指割据集团利用地理条件抗衡对方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古达,占有险固地利形胜的一方在争雄角逐中明显地具有优势。
以中国整体的区域形胜来论,从南北方向来看,横贯东西的长江把中国地理分为南北两大区,南北对峙,南方政权总是依赖长江为天堑。从东西方向来看,以华山、秦岭为界,形成了西北、西南两个闭锁地区,中原一旦有事,经常成为割据之地。
以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地理因素来看,经过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三分的地理均势正式形成,具体表现为蜀汉有剑阁之险,吴国则有长江天堑。正因如此,曹魏屡次南征东吴而无果,蜀汉也凭借剑阁之险而多次成功抵御了魏国的进攻。
其三:三分政治均势的形成
三分政治均势的主要表现,便是孙刘联盟的建立和巩固。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孙刘联盟曾出现过破裂,但就整体来看,还是相当牢固的。
刘备和孙权结盟,本质上是一种抱团取暖之举。于各自战略而言,蜀吴结盟,虽攻取曹魏不足,但自保却是绰绰有余。而孙刘联盟得以实现最为重要的两个人物,并非是孙权和刘备,而是鲁肃和诸葛亮。
正是由于鲁肃和诸葛亮二人超凡的战略眼光和杰出的外交能力,才一手成功缔造了孙刘联盟。而从中,我们便可以发现:事实上,在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分天下的整个过程中,人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正是由于三分人才均势、三分地理均势和三分政治均势的形成,才最终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三国,因英雄而精彩,又因精彩而英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