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九子夺嫡中,康熙到底想将皇位留给谁?
观点一
【寒柏陇卧子/答文】
在所谓的“九子夺嫡”中,康熙的十几个儿子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最后在众多阿哥的争斗中,雍正是最后的赢家。康熙最终选择了治国方略和气质作派与自己大相径庭的雍正来继承基业,表明了他的深谋远虑和不失千古明君的气度,也表明了雍正是康熙所满意的接班人。
雍正皇帝名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于畅春园,传位于胤禛,十六日颁布了康熙遗诏,二十日胤禛在太和殿登基,受百官朝贺,时年45岁。雍正在位十三年,驾崩于当年的八月二十三日,终年58岁。
雍正的继位,使康熙王朝后二十余年的皇权之争表面上趋于平静。但由于康熙帝崇尚汉族文化,可又没有将汉文化有效的与满族习俗相结合,尤其在实行嫡长制的继承制度上没有认真在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而进行,因而造成立与废太子太过轻率,致使康熙王朝后期皇子们勾心斗角争储、皇帝无暇朝政、大臣们无所适从。
在政治上,康熙实行“宽仁”之政,社会矛盾有所上升,导致了政治上的废驰,出现官贪、民乱、兵匪乱为。雍正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稳定局面、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逐步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和手段。在雍正即位之初,他打着其父的旗号进行必要的改革,使政治为之一新。
雍正登基时正值壮年,此前的生活环境使他经历和明白了封建王朝的诸多弊端与缺点。雍正曾自言:“惟有洞悉下情之处,则朕得之于亲身阅历,而皇考当日所未曾阅历者。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对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联所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者,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远过之。”
因此,雍正能逐步从老皇帝的阴影中走出来,兴利除弊,反对朋党,强化皇权,为政务实,纠“宽仁”而施“严猛”,对康熙后期的许多做法予以纠正。再加上他对自己的手足兄弟们也不姑息容忍,使雍正在巩固皇权方面为满清统治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乾隆皇帝在政治上、经济上及体制上开创了有利的局面。
但也正因为如此,雍正帝也受到当时的一些权贵和文人的反对,对其的继承大统有一些风言风语,对他的诛朋党措施给予批评,对他严加管束皇亲国戚及手足兄弟给予了不公正的评价,对他打击一些“异端邪说”给予种种歪曲。
这些说法和看法,对当时以及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同时对雍正一人能“振数百年颓风”的功绩却没有予以更多的评价,寒柏认为是不公平的。而且尤其是在当时那个朝代、那种环境下,如果没有雍正一朝的努力,恐怕也不会有后来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雍正为乾隆的极盛时代打下了基础,在“康乾盛世”之间,起了不容忽视的承康启乾的重要作用。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登基即位,至今已有近三百年。雍正即位当皇帝一事,是清代四大疑案之一,那么到底是合法登基,还是矫诏登位呢?
—— 矫诏篡位的说法
这种说法出现在《清朝野史大观》、《大义觉迷录》等野史中,其中记述了雍正即位不久民间出现的传闻:“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书中还说:“圣祖皇帝(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雍正帝)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
《辞海》中也称:“相传圣祖(康熙)遗诏本以‘十四子’为继承人,世宗(雍正)勾结隆科多,改‘十’字为‘于’,以阴谋夺得帝位。”
一些历史学者否定了这些民间传闻及野史记载,但却并不排斥雍正矫诏篡位的观点。这些人的看法是官方记载的雍正即位经过及后来雍正自己的辩护词当中,有许多破绽和矛盾的地方。最为明显的就是康熙临终之际在场人员名单上的几处记载互有出入。
再者,他们认为雍正上台后采取的很多措施和举动,也给他是否是合法即位留下疑惑。例如,雍正下令收缴康熙皇帝的朱批奏折,凡是私自保留和抄录者从重治罪;处死了康熙晚年时经常传达康熙旨令的贴身内侍赵昌,并抄没其家产等等。
比如清史学家王仲翰在《清世宗夺嫡考实》中认为康熙是被谋害致死的,雍正夺嫡的说法不是捏造。其他的清史学者孟森、许曾重均有此种观点。
—— 合法继位的看法
研究清史的绝大多数专家们认为,胤禛素来为康熙所钟爱,雍正8岁时就随父出巡塞北,10岁便出猎封为贝子,其后又由贝勒晋封为亲王,曾奉命掌管国家军政、钱粮大权。康熙末年,诸皇子角逐皇储,雍正在表面上表现的置身事外,更加得到康熙的信任,康熙对选择他作为继承人很是满意。
清代官方的正史记载表明,雍正的继位是合法合情的。《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封雍亲王。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在畅春园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圣祖大渐,召开斋宫,宣诏嗣位。圣祖崩,辛丑,上即位。以明年(1723)为雍正元年。”
还有,在《中国皇帝要录》中的“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条载上记载的康熙遗命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更有近代的一些学者经过大量史籍档案的研究,也认为雍正完全是康熙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思考和考察后选择的接班人。比如《雍正王朝》的作者、著名学者二月河谈到篡改遗诏时,就讲道:“清代的传位诏书是非常严肃的重要文件,是满汉合璧的,改了汉文改不了满文。按清代皇家诏书书写制度,必须在儿子前面加写‘皇’字,传位四子应为‘传位皇四子’,传位十四子应为‘传位皇十四子’。如果把‘传位皇十四子’的‘十’改成‘于’,就文理不通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雍正继位时确实经过了残酷的皇子们之间相互结盟、互相争斗的过程,但他的确是康熙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合适并满意的继承人。
一个帝王的性格有时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雍正的为人处事决定了他的治国政策。
首先,雍正的勤政从康熙、唐太宗,直至秦始皇这些千古明君,没一个比得上他的。《雍正朱批谕旨》中留下了千余万言的政务批语,就能看得出雍正在位13年里是多么的勤于政务。
再看他的政绩,康熙晚年时国库中存银700万两,13年骤增到5000万两,这真的是“振数百年之颓风”,刷新了吏治的功效。雍正整治贪官污吏赃银入库,不但给“十全老人”乾隆的“极盛之世”垫下了家底,也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吏治环境。
雍正的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历史上千百年来遗留下的积弊,对解放生产力有很大的好处。他敢于触犯皇亲贵族、官僚地主等特权阶层的传统利益,不怕守旧势力的舆论攻击,是一位很有建树和功绩的改革者。
事实证明,康熙没有选错人,雍正的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历史上千百年来遗留下的积弊,对解放生产力有很大的好处。他敢于触犯皇亲贵族、官僚地主等特权阶层的传统利益,不怕守旧势力的舆论攻击,是一位很有建树和功绩的改革者。
尽管雍正在其后二百年历史中被人们看做是篡权者,是杀戮功臣、结党营私、行特务统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意、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听不得逆耳忠言、又进行抄家灭门、大兴文字狱的暴君;但事实上康熙末年政事废驰、百弊丛生,雍正以刚毅的性格和有效的政策,在封建王朝的体制和皇权思想的指导下,改革旧弊,雷厉风行,为满清政权做出了承上启下的重大贡献,促进了清朝历史的发展,算得上是一位有道明君和政治家。
寒柏认为康熙皇帝是17至18世纪中国著名的君王,以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还有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并使其日益富强的信念支持下,选择一位接班继承人肯定是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考验,绝对经过了全面的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因此,康熙不仅选对了人,治理好了前朝留下的吏治弊端,还顺利且有效地传承下去。如果没有雍正13年的励精图治,就没有乾隆时代的辉煌;康熙扔给雍正一个烂摊子,而雍正皇帝给乾隆留下了一个有着充裕的物质基础、廉洁的干部队伍及清明的吏治环境。康熙帝选择了雍正继承基业,可以含笑九泉了!
参考资料:《清史》、《清人笔记》、二月河《雍正王朝》、《中国古代史》等。
另: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侵则删。
康熙一生儿子众多,废太子和储位虚悬的储位斗争,雍正最终胜出成为继承人
康熙一生生了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儿子长大成人有20人,女儿长大成人有8人。在康熙的最后20年统治中,由废太子和储位虚悬而产生的储位斗争不断!
二皇子是嫡长子,不到两岁被立为太子。不到十岁就跟随康熙学习处理政事,康熙也培养他的威信,给太子制定了储君特有的制度。过节的时候,百官给皇帝朝贺后要到太子处进行同样的仪式。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均令太子留守京城处理正事。后因专横悖逆、屡失人心而失去皇位。
八皇子有心计,精明能干,与二皇子暴力不仁的作风正好相反,以仁爱自立,网罗人才,收买人心。二皇子被废后,众人保举八皇子,造成八皇子虚拟储君的位置。因为老年的康熙不允许在他身边出现第二个权利中心,所以八皇子则是因为拉帮结派,培植党羽而被父亲不喜欢。
十四阿哥与四阿哥是同母兄弟,可是关系平常,却与八阿哥关系好。康熙末年,自称年迈,不能亲征,选定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康熙对这次任务非常重视,命十四阿哥使用正黄旗,采用亲王规格。众人称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
出征前二品以上大臣均到列兵处送行,康熙命令驻防的八旗绿营军都听十四阿哥指挥,让蒙古王也听从十四阿哥指挥。这一切都说明康熙极为重视十四阿哥,简直有带替自己出征的味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太子非他莫属。
康熙对十四阿哥应该说是喜爱的重用的,并且有意培养他。但十四阿哥似乎又不是最理想的、唯一的人选,他年轻不够成熟,又参与八阿哥集团谋夺储君位的历史,所以康熙对他还不是完全信任,还心存疑虑,所以没立他为储君。
在储位之争中,四阿雍正哥参加并不算早,在二皇子复废之后,不露声色(他结党谋位的特点)壮大自己力量,但后来居上。他知道康熙英明果断,若自己表现的愚蠢必然被轻视,但锋芒毕露又会被认为有野心可能遭到打击,因此既要表现出有能耐,又不能像二皇子和八皇子那样。
他与二皇子和八皇子之间关系都比较一般,不是集团成员,与兄弟间交往不多,只与十三阿哥来往频繁,其他兄弟若既若离态度,打圆场说好话。对康熙关心备至,冒死劝康熙治病是最显著的例子,周旋于父子兄弟之间,以争取各方的好感,企图获得康熙的好感和信任。康熙曾说他度量过人,深明大义,可见雍正攻于心计。他的手段是力图隐蔽,不漏痕迹,对自己的亲信三番五次说对皇位不感兴趣,也不收党羽。
康熙和雍正的父子感情是逐步加深的,康熙对雍正也是着力加以培养的,让他参与管理皇室丧葬祭祀事务,并参与管理部分国家事务。雍正办事特点是认真负责,事无大小,凡康熙交办的事必恪尽职守,办理完善。在他办事中透露出严肃执法的精神。他的这种作风很受康熙赏识,再加上他能领会康熙的意思,有爱戴之心,又能殷勤小心是个孝顺的儿子,这一点也符合他立太子的条件。由于前面的教训,再加上康熙对十四阿哥也比较看重,委以重任。因此,最终没有立储。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大臣隆科多向雍正宣布他为皇位继承人。关于这件事,有很多争论,主要可归纳为两种意见:一是康熙临终遗照指定雍正为继承人。二是雍正同隆科多篡改了原本属于十四阿哥的皇位。因为四阿哥与十四阿哥是康熙晚年总爱,并着意培养的两个皇子,俺但康熙至死也没立太子。
康熙临终前,若不指定,会出现国无君主、江山不稳,因此他必须立刻指定继承人。当时十四阿哥远在西北,身边只有雍正了。
雍正即位后,杀了康熙临终前身边唯一重臣隆科多,确实让人怀疑是否杀人灭口,又先后圈禁诛杀康熙生前的得力太监,雍正这样对康熙的奴才显然心中有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