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宣称“每年读300本书”,那相对于1.2天读完一本,谁能帮忙解释一下?(如何高效读书?朋友分享每年读300本书的技巧和心得。)
如何高效读书?朋友分享每年读300本书的技巧和心得。
每年读300本书,并不是一个难事。换算成一个月或一天,看起来有点吓人。问题是,很多时候分析事情不能用平均值。
作为一个读书达人,我来解释一下我是如何做到的。
我把书分为“专业书”和“非专业书”。但这不是科学上的定义,是我自己分的。比如,我把“心理学”类的视为专业书,“哲学类”、“国学类”、“艳情类”、“历史类”都是。
而那些文学书、名著、诗词歌赋、建筑艺术、电影评论、人物传记、物理知识、趣味数学等我都称为“非专业书”。
我为什么会这样去分类呢?下文会说到。
“读”这个行为,有精有粗。
精读,又有逐字阅读和思阅阅读,还有只读不记和边读边记。
粗读,有只看提纲、随手翻阅和选择跳读。
无论精读还是粗读,都有“读”和“读完”之分。题主说有人宣称每年“读”300本书,至于说相当于1-2天“读完”一本,是题主自己说的,不是“有人”说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就是,我们说的是“读”了300本书而不一定是“读完”了300本书。
其次,我们要界定的就是,只看看封面封底,或者只是随手翻阅一下,或者只是从书里查一两句话等等这些都不能算“读”了。
然后,我们不能说这300本都是从来没有读过的书,只要达到了我们说的“读”的要求,也应该算在300本里面。
界定完了,就来看看我是如何一年读300本书的吧。
第一、按类读书。
换句话说,我往往一读就是一类。也就是按我说的“专业书”来读的。
比如,当我开始看《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2012年 ,尤瓦尔·赫拉利)的时候,我就列出了如下书单,它们是按出版时间排序的,我在一个月之内,全部看完了(这里可不止5本哈)。
《世界史纲》1920年,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人类的故事》 1921年,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世界文明史》1935年, 威尔.杜兰特。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1970年,斯塔夫里阿诺斯。
第二、几类书一起读。
就在读上述五部书的时候,为了调剂,我在那个月同时又把金庸的15部小说重新开了一遍。这里也不止15本书哈。
之所以能这样同时进行,是因为金庸这套书我看过很多次了,我基本上是跳读的。把里面的某些情节又重温了一遍。把某些忘记了的武功招式的名称又记忆了一次。
读这些书,纯粹是为了放松。
第三、案头书每天读。
还有一类书,我称之为“案头书”也就是会放在床头跟卫生间里(沙发跟书桌上的不算)随时都会看的。
我的案头书有三类,一是心理学类,现在放在床头的是《社会心理学》;二是杂志类,基本上就是《新周刊》,我从它创刊到几年前的都有,全部堆在卫生间伸手可及的地方,里面很多评论很有意思;三是《东周列国志》、《明朝的那些事》等历史小说。
这些书,说不上什么时候开始阅读,什么时候读完。但我确实每天都会看。一年读完好几次也是有可能的。但我确实不是翻看、查阅这么简单,而是至少看一个章节。
第四、专业书(真正的),用时读。
比如,我常常会在电脑跟前花半天看看平面设计类的书、视频剪辑类的书。有时电脑坏了,也会突击看看电脑维修方面的书,或者为了拍视频看基本拍摄技巧类的书。
象这些书,每年也读不少。
第五、电子书,路上读。
我的电子书,大概有500多本常驻在APP里,除了历史、国学和哲学类,最多的就是趣味知识类和人物传记类。对于后面两类,我很少一口气读完的,除了费曼跟梵高的两本。多数时候是有20本读了第一章、有12本读了一半、而还有几本就差一章就读完了。有些趣味知识类的,根本就不按章节顺序来看。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两类书我大部分都是用碎片化的时间读的。比如坐公交车的时候,去外面吃饭的时候。
不过,一年下来,也读不少。
「对快餐阅读的质疑与提倡深度阅读的观点」
虽然某些读书高手通过训练确实可以做到一目十行,高效率阅读非常多的书籍,但是绝大部分的人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现在市面上有机构号称帮助读者一年读300本书,平均每1.2天读一本书,这完全是快餐时代快餐阅读产品,满足了一些人心浮气躁,想读书装x又不肯好好在潜心学问的需求。虽然它体现了人对文化知识的向往,但同时也反映了他不愿意为学习付出精力和时间的投机取巧心态。
某电台栏目的读书频道推出如下的一档会员产品:凡是加入者,保证在一年内提供300本图书的解读服务,工作人员会替读者精挑细选所谓的经典图书,由专人整理出图书的主要内容,“原汁原味“的呈现其思想精髓。确保会员能够在5分钟之内概览一本书的概要,一年之后积少成多,成为“胸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人。价格不贵,不用买书囤书,省时省力省钱,只要用耳朵听就可以了。
是不是感到非常的诱惑,是不是希望立即能够加入他们的会员?然而这样的读书真的有效吗?
且不说他们精选出的所谓的经典图书,是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口味,工作人员又不是什么读书大师,甚至连文化人都谈不上,他们浅薄的读书能力也就成为整本书的阅读和理解的天花板,成为大众阅读的共同风向标,以及千篇一律的读书恶趣味。这哪里是原汁原味的呈现,完全是咀嚼后的残羹剩饭,毫无营养。
读书就像一次漫长的徒步探险,不是游乐园里的过山车游戏。真正经典的图书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比如说红楼梦,年轻的时候看有年轻的时候的味道,中年以后看,又有中年时的一番滋味,到了老年时,看到的红楼梦则是另一个红楼。这岂能是5分钟之内就能够了解概要,一年之内能读透?!
作为一个读书人,读书是修行。
首先,要端正读书的目的和动机,应该明白读书并不是在酒席上,谈判社交时炫耀自己才华,表明自己是一个儒商文化人的道具。也不是情场上为了吸引妹子,故弄玄虚展示自己文艺青年的利器。读书就是应该作为一个生命的滋养,生活的乐趣,是一生的习惯与追求。读书者不能抱着功利的心态几乎尽力的看书,而应当以一种平和缓慢的心情与书相融,与书接触。如此你才能真正的被文气所滋养孕育。
第二,深知读书是一个艰苦而有趣的探险过程。读书决不能有人去代劳,必须自己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咀嚼感受。就有如一个探险者,在一个陌生的丛林中寻找一条真正的通往真理的道路。由别人来解读图书,插上耳机坐享其成,这和出钱雇人上坟没什么区别。这就是浮躁时代的恶俗。网红时代的网红经济深入到吃穿住行,它以最庸俗的产品包装成最精致的艺术品,但实际上仍然无法掩饰其粗制滥造的本质。
第三,只有真正的通过长时间的读书训练,才能够真正的养成快速读书的习惯。其实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确实是可以获得快速阅读的技巧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肠胃经过了长期的锻炼之后,变得容易吸收营养,但这绝不代表让别人把咀嚼成渣的东西吞咽到肚子里面。前者吸收的是精华,后者吸收的不过是二手货。
如何能够快速的去阅读呢?
1.通过长期浸润之后,对于图书,对于作者,对于某一个写作时代的背景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之后,产生的一种阅读感觉。比如读一个系列的图书,他了解了写作的大致背景,作者的主要思想,于是在读第二,第三本书的时候就有了连续性,可能就会对其中的精髓会有更深刻,更快速的把握。
2.学会翻书。看书一看前言和序。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全书的概要。二是看目录。全书的内容可以先不看,但是目录的结构应该了然于胸,在心中建立一个读书的索引,必要时候知道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哪里。三是看优秀的书评。书评并非是别人咀嚼的产物,而是一种读书的攻略和互动。原著结合书评对自己有所启发。
3.时常温故读过的书。看完一本书之后容易遗忘,一旦遗忘着所有的知识都会涣散,只有不断的去重温书的经典才会形成自己的记忆,那么这样读书的质量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就算是酒桌上面的吹牛,也需要有素材。记不住等于一切归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