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青海一女牧民被棕熊袭击身亡,丈夫携女儿逃过一劫,这件事大家怎么看?(“棕熊袭人事件: 为何在三江源发生?”)
“棕熊袭人事件: 为何在三江源发生?”
对于这起棕熊袭人的惨案,不应该过分解读,不知道有些人处于何种目的,非要把这件事往“破坏环境”上面套。
肇事棕熊最后被击毙也是合情合理的,对于棕熊这种猛兽,一旦有过袭人人类的行为,有很大概率还会再犯。这起事件的起因就是棕熊冬眠结束之后饥饿难耐从而攻击人类,棕熊袭人事件在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日本北海道经常发生,我国的野生棕熊分布在人口稀少的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上,因而棕熊袭人事件较少,所以这起事件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藏马熊
事发地点在青海治多县,位于三江源,肇事棕熊按亚种来看是藏马熊(西藏棕熊),只要了解三江源的区域特点和藏马熊的生活习性就知道这起惨案为什么会发生了。
三江源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的一半,是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大河的发源地。2000年5月青海省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看似高寒荒凉,实则生机盎然,这里是我国野生大型猛兽最丰富的区域,被称为“高原净土”。▲三江源澜沧江河谷拍摄到的豹子
三江源有哺乳动物85种,鸟类237种,爬行和两栖类15种,其中有藏马熊、雪豹、豹、狼、欧亚猞猁、豺这6种大型食肉动物,还有亚洲金猫、赤狐、藏狐、猪獾、狗獾这5种中型食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在10种以上。
三江源与气候相同的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相比,生物资源更加丰富,生态系统更加完整。三江源的人口不到60万,约41万为牧民,所以此次事件受害者也是牧民,因为牧民与这些野兽的接触机会很大。
再来谈谈藏马熊。藏马熊外貌有很高的辨识度,它的毛发比其他棕熊更长更蓬松,肩部和颈部有淡黄色毛发,耳朵上也有浓密的毛发。藏马熊是生存海拔最高的棕熊,青藏高原上植被稀疏,所以藏马熊的食物以肉类为主,肉食占其食物比重超过95%。上图是2005年在可可西里保护区收集到的藏马熊粪便分析得出的结果。
藏马熊的主要猎物是高原鼠兔,这是一种体重200克左右的啮齿动物。其次是旱獭,体重可以达到4-6公斤。藏马熊还会捡食死去的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没有观察到藏马熊有捕杀这些动物的现象,估计是追不上。
从藏马熊的食谱可以看出,这种熊食肉性很强,而四五月份正是藏马熊结束冬眠的时期,经过几个月的消耗,饥肠辘辘的藏马熊渴望吃肉,由此造成悲剧发生。藏马熊以前跑到牧民居住地寻找食物的事件很多,但袭人事件很少,比如玉树去年6月一只未成年藏马熊把头伸到桶里结果被套住,惊慌的马熊跑到一个工地附近,被人发现报警,警察花了4个小时将马熊解救出来。而牧民也多次解救被桶套出的马熊。
所以,棕熊袭人这种恶性事件在中国只是极少数,人和熊可以和谐共存,但必要的防范措施还是不能少,可以携带防熊喷雾,必要时用来驱赶棕熊,而且不要在居住区附近倾倒食物残渣,这样可能会引来棕熊。
青海棕熊伤人致死事件引发警示: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5月12日青海棕熊伤人致死的事件,是一起野生动物因冬眠苏醒,饥饿寻食,致恶性伤人事件,死者是一女性,年仅23。
23岁女子,花一般的年龄,就葬身熊肚,充填其胃,鲜活的生命被活生生当食物给消化。牧民女子的死,是诸多的原因造成的,让人们警醒和反思。
当地派出所接警后,引起治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第一时间派民警赶赴现场,寻找肇事棕熊。肇事棕熊找到后,也不怕人,并且准备向人群再次进行攻击。为了保证现场人员和老百姓的安全,民警果断的将棕熊击毙。
据当地百姓讲,棕熊入户伤人事件频发,并且多发生在春季,棕熊刚刚结束冬眠后,出外寻食,私闯民宅,曾将牧民养的7匹马吃掉,致两牧民死亡。这次幸亏女牧民的丈夫反应快,带着不满一岁的孩子躲进牛圈才得以逃生。
通过这次悲惨的教训,治多县公安局同森林公安等执法部门,对重点地区开展防范野生动物侵袭巡护工作,并向辖区群众开展了防范常识的大力宣传。真的希望悲剧不能再发生。
我个人认为,野生动物出没频繁的地区,到春季过了冬眠期,野外多投喂食物,多设置拦杆等障碍物,以防止野生棕熊轻易伤人。
建议牧民多户一组,群居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共同抵制野生动物入户伤人。
建议游客不要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去游玩,随意设置帐篷露宿于人迹罕至的旯旮地方。
牧区的学校,对牧区的学生从小多普及安全防护常识。
据牧民反应,从前的野生动物,象棕熊是不随便吃人的。
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一享口福而捕杀棕熊,获取熊掌,引起棕熊对人类仇恨而进行报复的行为?
还有环境的破坏,其它野生动物绝迹,野外棕熊的食物链断了,为了充饥活命,继而伤人。或人为的捕杀,导致野生动物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无法寻食而继而袭击人类?
通过这次血的教训,人类也应该警惕和深思。
提倡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捕杀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尽量做到人与自然,人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不过多人为的破坏自然环境,不去刻意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
这仅仅是我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不带任何目的和攻击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