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买车,能不能领车补,在事业单位上班,?(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尚未完成,公车补贴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尚未完成,公车补贴存在问题
首先,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尚未完成 ,事业人员普遍没有享受公车补贴。其次,即使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完成,公车补贴发放也与私人买不买车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
1、公车补贴的含义:公车补贴,是指公车改革完成之后,公车费用节余由个人以福利补贴形式享受的部分。按照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公车补贴发放实例,即使发放了公车补贴 ,个人因一般性公务用车发生的费用,也是实报实销,全额报销。其次,个人上下班途中发生的费用,不在公车补贴范围。第三,私车公用全国没有统一的规定,产生的费用、事故等如何处理,各地并不相同,存在政策真空。
2、公务员公车改革进展: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公车改革工作已经于2016年底完成 ,除按规定保留的车辆,由机关事务管理局或者公车管理平台统一保障公务用车外,特种车辆由原使用单位保留,其他车辆统一公开拍卖处置。公务用车保障不足部分,由社会定点车辆服务公司提供。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公车补贴按级别每月计入个人工资中发放,部分财政困难县区未发放。
3、事业单位公车改革进展:按原计划安排,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工作计划在公务员公车改革完成之后,紧接着推进。但一直到2018年3月27日,才有消息报道,全国事业单位公车改革现场及安排工作会议在兰州抛开,会上安排,全国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工作要求6月底前全面完成,4月7日,承担公车改革任务的中央发改委官网报道了这一消息。此后,再没有了下文,各地车改办都没有接到相关具体安排和文件。
目前,除了湖北、广东等6省市完成事业单位公车改革试点外,有消息要求10月底前完成全国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工作外,同样也没有具体安排,没有确切消息。
4、事业单位公车补贴发放形式:事业单位公车补贴发放,以湖北省试点为例,是取消公车补贴,以报销一般性公务用车费用为主。意味着即使全国范围内完成事业单位公车补贴 ,事业人员能否领取公车补贴,都是个未知数。其原因是事业单位牵涉单位多,人员构成复杂。公车补贴用以补贴公务用车支出,事业单位中,有的人员经常有公务外出任务,有的人员却常年不发生公务用车支出,其中以医务工作者和教师两大群体最为普遍。
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除湖北试点报销模式外,还有消息称省直、市直事业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按照公务员模式发放。另有消息称管理人员参照公务员公车补贴标准发放,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按照每月200元、300元的定额补贴发放。具体消息,要待全国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尘埃落定之后,才有定论。
2018年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落幕,大部分人无法获得车补,引发不满
2018年已经过去,全国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已经落幕,各省关于公车改革的文件也已经下发了,对于事业编制的人员,只能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目前来看,事业编中确实有部分群体可以像公务员一样领到车补。
第一就是高级别的领导干部。
大多数省份的文件规定,副厅级以上领导经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后,可选择保留工作用车,也可以选择取消工作用车改为领取公务交通补贴。选择保留实物保障工作用车的,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不过一些地市在发布当地的实施细则的时候,明确处级以上就可以领取公务交通补贴了。
第二就是党委和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在各地的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都有单独列出来,对于其中的管理岗位人员,在确保节支率的前提下,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保障其在规定行政区域内的公务出行。
第三就是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的事业单位人员。
比如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城市,这些地区因为经济条件好,政府的财政比较充裕,因此在事业单位车改以前在编在岗人员就可以领到车补了。不过在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以后,听说部分地区新进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反而领不到车补了,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在操作。
而对于其他的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公车改革以后单位没有了公车,个人也享受不到车补了。
各地的文件规定,事业单位的其他人员都是按规定报销公务交通费用的方式保障其在规定行政区域内的公务出行,并且每个月报销的费用还不能超过同地区、同级别党政机关相应层级公务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意味着一分钱收入都没有增加。
公车改革以前,公务用车的费用对于我国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超过了20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并且公车私用、超编配车等问题也屡禁不止。
所以说公车改革是一件好事,能够节约经费并减少腐败。但是,事业单位与公务员车改相比,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公务员是发放普惠性的车补,而事业编制却是大多数人没有车补。
虽然说事业编制人员的数量远远高于公务员,如果对所有人员发放车补,对于政府的财政确实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这样一刀切的政策并不是非常合适。
对于基层单位而言,混编混岗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对于这些人员而言,做着同样的工作却因为政策的不同而导致收入的差距,心理更是难以接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