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瓷器是如何被欧洲的瓷器打败的?(欧洲瓷器如何击败现代中国高档日用瓷?)
欧洲瓷器如何击败现代中国高档日用瓷?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中国的瓷器是如何被欧洲的瓷器打败的?
问题中“中国瓷器”这个概念的运用是有大问题的:
其一,“被欧洲的瓷器打败的”仅仅是“日用瓷”、“消费瓷”、“消耗瓷”这一范畴和领域而已,而在“艺术瓷”、“观赏瓷”、“品位瓷”领域,即使是现在,在全国瓷器行业一片萧条衰败的境况之下,“欧洲瓷器”亦不敢言胜,也无从言胜,更未曾有胜;“中国瓷器”从未落败、从未被败、从未真败!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不必“妄自菲薄”,不可“混为一谈”,不能“一竹竿扫落全船人”!
其二,“被欧洲的瓷器打败的”仅仅是“现代瓷”、“当代瓷”、“现在高档日用瓷”,而“古代瓷器”、“中古瓷器”、和“高古瓷器”则“欧洲瓷器”不必说“打败”“中国瓷器”,它连“同台竞技”的资质、资本和资格都没有!再给它一万年去研究、去实验、去创新,他也永远毫无胜算!
所以,题目应该被限定在一定时间段、一定范畴和领域,比如“现当代中国高档日用瓷是如何被欧洲的瓷器打败的?”就是真实、正确、可行的,否则就是一种蓄意混淆事实,恶意侮辱中国瓷业,恣意为欧洲瓷器张目的无耻“辱国”行径,至少有这种嫌疑,对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外壳的性状也直接反映内涵思维的性质和本质,严谨周密、客观真实、逻辑明晰是必不可少的客观要求,否则就会引发歧义,招致不必要的猜想、猜忌和麻烦。
我们相信提问者应该不是一种主观故意,其真实意思的表达就是“现当代中国高档日用瓷是如何被欧洲的瓷器打败的?”那么,问题的回答也就清晰明确得多了。
那么,“现当代中国高档日用瓷是如何被欧洲的瓷器打败的?”这既是一个过程,也是被败的原因,推究起来无外一下几点:
第一点,晚晴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无数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极大程度地打击、削弱甚至毁灭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重与自信,民族自豪感早已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包括文革在内的各种政治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彻底否定态度,华夏智慧的合理内核也与文化垃圾一样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民族的精髓、民族的优长、民族的优势被否定、被批判、被遗弃,一切从头做起,一切从头学起,再加上“一刀切”、“一窝蜂”、“一阵风”,致使包括有着辉煌历史、至高荣誉、无数巅峰和雄厚发展潜力与资历的制瓷业,也一律弃故革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基本从根基上摧毁了瓷业的创新力、引领力和竞争力。人浮于事,难有作为。
反观欧洲瓷业,自鸦片战争彻底窃取和掠夺了制瓷技术和流程以后,欧洲各列强则雄心勃勃,誓死要把中国这种“点石成金、搓土微钻、变废为宝”的智慧与能力运用到极致,一报多代多年来中国靠这种“智慧的产物”大量掠夺黄金白银之仇。
一个是奉为至宝,悉心研究突破,一个是弃若敝履,毫不上心!一进一退、一猛攻一无守、弃守、不守,焉能不败?
第二点,欧洲工业革命成功所积累下来的所有优长都被集中到了瓷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和细节之中,严谨、求实、合作、共进、创新的精神让欧洲瓷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反观中国瓷业呢,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不思进取,两相比较,怎能不败?
第三点,欧洲瓷业把市场开发与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紧密结合,加上细致入微、体贴周到、完善快捷的售后服务,再加上“骨质瓷”等极高温、特耐用等品种和特性的不断开发,产品系列化、序列化、全员化的协调与统一,很快赢得全世界人民也包括中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誉,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日用瓷立马沦落为了等外品、破烂货、垃圾货!
至此,欧洲瓷器历经一百多年的模仿、积累和超越,在最大宗的高档高端日用瓷市场已经从品质、到款式、到适用性、耐用性、方便性等所有可比较、能比对之处,全方位、大幅度、碾压性地战胜了“现当代中国高档日用瓷”,而“现当代中国高档日用瓷”早已被欧洲瓷器彻底挤出了世界高端市场,并已经开始大规模倒灌中国高端高档日用瓷市场,“现当代中国高档日用瓷”完败。
上几件藏品图片,以壮族威,以饷同仁。
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下滑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说到中国瓷器被打败,更当理解为中国瓷器出口风光不再了,为什么外国不不再大量进口中国瓷了。
中国瓷器很早就开始出口海外,因为China的瓷器好,所以把瓷器称作China。早在13世纪,欧洲贵族就对中国瓷器视若珍宝。但直到14世纪,才真正意义上地批量进入西欧。由于交通不便数量稀少,精美的中国瓷器很快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眼中的顶级奢侈品。16世纪青花瓷传入欧洲,在全球掀起“青花瓷热”。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产于景德镇,它蓝白相映,晶莹明快油画《诸神之宴》是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里尼于1514年创作的。画中众神手上的青花瓷盘,体现了当时中国瓷在欧洲主流社会中的地位。据记载萨克森公国的奥古斯特大帝曾用一队骑兵和波斯商人换过48件中国瓷.
18世纪开始中国瓷器的出口风行一时,中期达到高峰,但到了末期,荷属和英属东印度公司中止进口瓷器,销欧业务锐减,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在18世纪中国瓷业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但欧洲瓷业的发展也相当惊人。
上文提到的奥古斯特大帝并不满足把瓷器当艺术品收藏。当时除中国外,没有其他地方出产瓷器。以前欧洲的瓷技术什么样的水平呢,拿最普通的茶杯来说,由于窑温不够高烧出来的瓷杯,居然会出现杯把和杯身分离! 除了喜爱,眼见着白花花的银子流往中国,他们也不甘心,于是纷纷前住瓷都景德镇拜师学艺。
现代考古证明,安徽繁昌窑早在五代时期,就使用了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法。1708年埃伦费里德·瓦尔特·奇恩豪斯破解了中国瓷器的秘方后,在很短时间内,他就找到了高岭土和瓷石资源。
他找来一名叫贝特格的化学家,让其仿制中国瓷器。经过无数次试验,贝特格终于解开了中国瓷器的秘密:窑温,配方和材料。1708年他成功烧制出一种白而透明的瓷。这一天被认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
现德国迈森瓷厂生产的德式硬质瓷,是欧洲最早成功制造的真正瓷器,在约1756年以前一直主导欧洲瓷器的风格。
1710年后欧洲陆续出现了一批本土瓷器工厂,他们开发新配方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他们进一步掌握了制瓷诀窍,以致中国工匠反过来学习西方的瓷器制作和纹饰技法。1704年和1756年,欧洲先后研制出两种前所未有的釉色:普鲁士蓝和蓬巴杜玫瑰红,另外,珐琅彩也被引入瓷器制造中。西方的创新引起中国康熙皇帝关注,指派郎世宁和马国贤二人,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
由于西方瓷器加入了竞争,进入18世纪后期西方的中国瓷热迅速下降,青花瓷的出口渐渐停止。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但它很快开辟了新兴市场,刚刚独立的美国。
景德镇仍为清代的制瓷中心,全盛时期,制瓷工人达二十余万人。一枝独大的地位让景德镇失去革新的动力,生产技术上的优越感,疏忽了来自欧洲的竞争慢慢丢失了市场。清政府对景德镇的支持也漫无章法不够给力。正当英国陶瓷大举占领国外市场的时候,1786年清政府却裁撤了督陶官一职,景德镇从此无人当家掌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此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除了西方瓷器加入竞争,《青花瓷的秘密》一书的作者罗伯特·芬雷还认为,中国瓷热之所以''退烧'’,主要由于精英的时尚品位、审美意趣和知性观点发生了改变。因为整个18世纪,从中国进口依然比本土生产便宜,中国瓷器也被普遍认为质量最佳。
有一些英国瓷器保留了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点,又加入了古典西方的审美准则,使中国瓷器在外观上失去优势。18世纪初,西方人看待中国的瓷上绘画,一直有两种倾向。一方面他们欣赏中国画自由灵动的空间感,另一方面,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更喜欢瓷上绘画更有透视感,渐渐对中国式美学产生视觉不适。
加上欧洲进入工业化时代,连老牌迈森瓷器也曾受到沉重打击,手工作业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新技术的瓷厂层出不穷,迈森瓷厂决定择址另建完全现代化的瓷厂,老厂址留下来作为瓷器博物馆。
好汉不提当年勇,东西方瓷文化的对决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中国古瓷器尤为世界人们所珍爱,但面对现代工业商业用瓷的边缘化,不能只沉浸在过去的荣光里。其实茶叶丝绸亦面临相似的状况,值得今人深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