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华为手机?
任正非是中国企业家,但他并不是中国企业家的典型代表,在任正非的身上看不到中国企业家的常规特点,他是另一类。
伴随任正非一生的两个遗憾任正非的一生起码有两个遗憾是他终生难以释怀的,这两个遗憾对他的创业和华为公司都有直接影响。
任正非家里兄妹7人,全靠任父微薄的教师薪水度日,全家在吃饭上实行分配制,人人都吃不饱。任正非后来回忆,若不这样,总会有一两个弟弟妹妹养不活。贫穷是任正非从小到大的深刻记忆。
因为穷,上大学之前任正非没有衬衣。哪怕再热的天,任正非在教室里也不能脱下厚重的外套。
任正非的公开资料显示学历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尽管任正非为重庆大学捐过100架钢琴,但实际上任正非对这个名义上的母校并没有多少感情。
这涉及到任正非的第一个人生遗憾。
任正非实际上在1962年第一次高考时就考上了贵州大学物理系,但却在半年后退学。退学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想去清华读书。
这个念头如此强烈固执,以至于在六十年代大专生都是凤毛麟角的时期,任正非可以放弃贵州大学重来一次。
没有对清华坚定的信念,没有绝对的自信,一般人做不出这样的选择。
但事与愿违,第二次高考的任正非尽管发挥出色,但仍然与清华失之交臂,这里面原因很多,退学重考是重要因素。
清华梦碎的任正非入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为什么说这是任正非一生的遗憾?有些事当事人不说外人永远只能猜测,但任正非在62年从贵州大学退学重考的行为本身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遗憾在任正非心中有多重,更何况任正非一直对重庆大学没有足够的感情,也不愿提起,可见他对此遗憾颇深。
华为对研发经费的投入超过A股所有上市公司总和,华为有近一半人直接从事研发,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对房地产公司的偶尔嘲讽,这些行为与任正非个人的学历遗憾是否有关系呢?我只能说你品,你细品。
任正非的第二个遗憾是没能穿上军衔制恢复后的军装。
任正非的军营岁月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但他服役期间是没有军衔制的,他最后复员回到地方是带着遗憾的,这种遗憾任正非后来多次与人提起。
后来在华为总裁办的各种文件里,都能看到任正非对部队岁月的怀念,在他的文件里“中校”、“少校”、“炮火”、“攻城”、“军团作战”这样的词汇随处可见,华为内部已经习惯了任正非这种说话风格。
其实王健林、王石、柳传志这些企业家都是行伍出身,都曾经有过军营岁月,但除了任正非一直对军队念念不忘,其他人的言语行为基本看不出这种痕迹。
一个非典型的学霸知识分子,一个对军人身份念念不忘的企业家,这两个看似挺矛盾的特征在任正非身上得到统一,这也让华为和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高科技企业相比都显得与众不同。
怎样看待华为与爱国的争议华为和爱国之间的联系一直被人热议,各种舆论有褒有贬,怎样看待这个现象,那先从华为的名字开始说起。
任正非解释过华为命名的初衷,当时公司在深圳刚成立,几个创始人在一间办公室聚集开会,一抬头看到墙上贴的标语里一句“中华有为”,于是决定那就叫“华为”吧。
不可否认,华为与爱国从名字上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在当时只是墙上标语的一个巧合和偶然,但最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价值观倾向才是最真实最底层的。
与改革开放后一系列中文洋名的企业相比,我相信从华为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任正非个人的爱国情绪是真诚的。
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望,对科技的重视,对奋斗的践行,对国家的使命感,这些华为公司在中国人心中的印象与任正非的个人经历高度重合,你能说这仅仅是巧合吗?
但任正非身上还有另一面,这些言行让批评华为的人如获至宝,仿佛找到了任正非言行不一的证据。
这些言行包括任正非送子女留学,任正非和家人使用苹果手机,任正非称苹果公司是老师等等。
我感觉任正非这些话是真诚的,他对美国究竟是什么态度曾经令我疑惑。
但后来我想明白了,评价一个人要了解他的经历,也要了解他成长年代的社会氛围。
任正非读书入伍直到创业的年代,是美国如日中天的时代,那是科技经济文化生活全面超越世界各国的领先。作为有识之士,任正非比普通人更了解这一点,华为从山寨到自主研发做到行业巅峰也是经历三十多年的积累,追赶的难处和不易任正非也更清楚。
他对知识和科技的尊重从始至终都是如此,他不仅高度称赞苹果公司,也为5G理论基础奠基人土耳其数学家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他的一些引人争议的言论其实正是对最高科技的尊重,还是我们没有做到最好,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认为任正非是非常罕见的另一类中国企业家,甚至这一类企业家中看不到除他之外的其他人。
显而易见,这种独特性融入到华为公司的方方面面,是任正非成就了华为的与众不同,当然华为的成功也成就了任正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