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还要堆“小土堆”?(农村土葬背后的原因及作用)
农村土葬背后的原因及作用
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 ——韩婴
在农村,受到入土为安观念的影响,土葬是一种很传统的丧葬方式,几乎每家每户家里在老人去世之后,都会找到当地有名的"风水大师",给去世的老人看一块儿"风水宝地",作为逝者往生之后的住处。
见过农村土葬的人们大多数会说看见小土堆之后,心里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有点害怕,其实大可不必。农村在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还要在地表堆个"小土堆"?这有何说法?背后又另有什么答案?
1. 宣示主权
地表上弄的"小土堆",更像是在替逝者宣示主权。在广大农村地区,交通并没有城市那么发达,很多地方还是未经开发的土路。当人们走在路上的时候,如果前面出现小土堆,一定会绕开行走,这也是为什么要在棺材上面堆上小土堆的初衷。
试想一下,有谁会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被别人踩来踩去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而且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只要地上是平平的,就可以随意建造房子,如果没有这个土堆提醒着人们,万一人们在建造房子打地基的时候,挖着挖着,挖出来了白骨,这对于逝者是极不尊重的。
无论是作为逝者本身,还是逝者的家人,希望已逝的亲人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舒服的生活。为逝者的棺材上面弄个小土堆,也算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最后的温柔了吧。
2. 废"土"利用,利于排水
这个应该是小土堆最为实际的用法了。在农村,进行土葬的话,一定是需要把土挖出来,形成一个适合放棺材的土坑。那这些被挖出来的土怎么处理呢?
不得不说"智慧来源于人民",人们就把泥土直接堆在棺材上面,棺材常年埋于地下,上面如果平平的什么都没有,下雨以后很可能积水,时间久了,积水下渗,进而腐蚀棺材。虽然说棺材埋在地下也会腐蚀,但相比于水的浸泡,耐腐蚀时间会久一点,这也是对于尸骨的一种保护吧。
3. 身份的象征
有一个词叫做"暴尸荒野",指的是像坏人在死后是不能寿终正寝的,这些人们在死后往往得不到安葬,由于人们太过憎恶他们而被扔在荒郊野外。小土堆这时候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最起码可以证明逝者生前没有做过什么太大的错事,是清白人家。
不过小土堆一般是平民身份的象征,很多皇室、贵族死后,他们的墓基本上都是大墓,在地表会堆放石头等来象征身份。
4. 方便祭祀
既然堆放了小土堆,那么就必然会有逝者的后代来进行祭祀,这也表明了一个家族香火的延续。在广大农村落后地区,仍存在着盗墓的现象,而堆放小土堆也是变相地提醒这些盗墓贼:家里会有人来进行祭祀,切勿打歪主意。
小土堆相当于一个记号,标记着这里埋葬着逝者。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孔子父亲在他幼年时就离开了他,孔子长大后,想要去祭祀父亲,却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父亲的坟墓。后来,在当地村民百姓的帮助下才找到。为了以后每年都可以找到父亲的坟墓,孔子就在父亲的坟墓上添加泥土,堆成小土堆。
堆放小土堆,可以帮助在世的亲人方便地找到逝者的位置,从而在每年可以去祭祀,表达哀思。如果没有了小土堆,地上平平的一片,谁会知道哪里的地下埋葬着逝者呢?
5. 沟通的桥梁
阴阳两隔,人鬼殊途。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逝者往生之后回去往阴界,那里是和现实世界的生活一样的,只不过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
而小土堆就很好地起到了沟通逝者和在世的人的桥梁,人们在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的时候,在世的亲人会拿着纸钱去往坟头前焚烧,在人们看来,这样就把"钱""寄"给了逝世的亲人。当然了,人们一般也会站在坟头和逝者"说说话",即使没有回复,可对于在世的亲人也是一种安慰。
其作用有三个,首先避免雨水渗到棺木上,有的棺木几十年仍未朽就与坟头有关;其次,是标记,有坟头就说明有人管理,是坟地,不得在近处埋外人或作其它用途;再次,土葬是辈分排序的,只要看坟头就可以断定坟主有几个分支。儿子死后埋在父母脚下,同辈兄弟并行排列,兄弟的儿子又会各自埋在父母的脚下。有坟头就不会埋错位置,以免乱了顺序。
农村对坟茔很重视,讲究“风水”,但现在大都有公墓,禁止乱埋,坟头更重要了,没有坟头做标记会出现重复下葬的现象。
土葬时棺材上埋土堆可理解为棺主盖了个房子。
这个安有两个意思,安全是第一,暴尸荒野有污染环境之嫌,放置于土中与自然隔绝,在地下让微生物进行分解,既安全有心里安宁,谁也不能处理自己的亲人的尸体,现在的火葬是有地位的人的象征,只能另当别论。
再一个安是,经过大家邻里邻居,亲朋好友,有悲伤的有帮忙的,经过一系列的程序,让亲人驾鹤西行,让左邻右舍,朋友亲戚,放心的看着故人的离去。
小土堆是留给亲人们的祭祀的时候,有方位有前后感而已,我们不光记着自己亲人葬在哪个位置更要记住他的头在哪个方向,这样祭祀时候就能看见亲人站在我们面前,而不是别的方向。
有的栽上一颗柏树,但愿亲人长长久久的存在自己的生活里。
我国土葬传统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从墓穴到封坟
“土地”对于我们这个拥有着古老的农耕文明的民族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老归乡,叶落归根”也是奉行了千百年的准则,对于逝者我们更是要十分的尊重。
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着土葬的传统,仍有祖坟一说,家族中逝者都会葬在同一片墓地,埋过人的位置,总要留下土堆,也成为了一个延续的传统。
人类文明发展到懂得埋葬逝者,到修墓建坟,再到祭祀先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丧葬祭祀习俗,坟堆的习俗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
我们现在将埋葬逝者的地方,统称为坟墓,但其实坟与墓各有所指。墓指墓穴,是埋葬逝者的地方;坟则是埋葬逝者后筑起的土堆,只是现在我们合并称之。
在商之前,逝者只有墓而无坟;到西周时期,王公贵族开始既有墓又有坟,但坟上不种树;春秋以后,后人开始在坟上种树;战国之后,为逝者封坟逐渐向民间传播。
西周是一个礼仪等级森严的时代,对于封坟也是有着严格限制的,封坟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周礼·春官·冢人》中记载:“以爵等为邱封之变。”,并逐渐发展为坟上要种树。
封坟的高度也是有着严格限制的,《白虎通·崩薨》中记载:“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
封坟从出现,发展到现在,其产生的原因可谓说法众多,但无非都是与封建迷信相关,是人主观臆想,然后强加在上面的,脱离实际,这里不做讨论,实际考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作为墓的标志
在没有封坟的习惯之前,对于墓位置的记忆,往往要特殊记忆。而封坟出现则明确了墓的位置,在封坟上种树,则更明确了墓的位置,使人远望就可以看到。
《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南西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这段记载就是对封坟用处的解释,说孔子的父母去世,他为父母合葬。自己是一个常年在外奔波之人,墓不能不做标志,于是做了四尺高的封坟。
也就是说,封坟最实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标记墓的位置,方便后世子孙祭拜,不会因为没有标志,加之时间久远,而找不到祖先的墓地。
②处理挖墓穴产生的土
墓穴是在地下挖出的空间,会产生大量的泥土,当棺椁下葬后,棺椁占据了泥土的位置,这样就产生了大量无处安放的泥土。
这些泥土如果运走,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实在不划算,但如果就留在墓地的话,对逝者也是一种不尊敬,所以人们就将土堆到目的上方。
这样做既处理了多余的泥土,又顺便标识了墓的位置,可谓一举两得。也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在人们日积月累的生活中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早已经开始推行遗体火化,不提倡土葬,但是实行效果一直不好。共和国领袖们都纷纷响应号召,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人不仅遗体火化,连骨灰都未保留。
我国人多地少,现在农村的目的一般都占用耕地,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死人还要和活人争地方”。社会已经发展到现在,一些就有的习俗应该抛弃,从而造福子孙后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