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中,李鸿章跟李莲英已经闹掰,为什么不借木材案弹劾李莲英?

观点一

在《走向共和》中,因北洋水师阅兵时,李鸿章迷信至阴之人不吉利,没让李莲英上舰。从而使李莲英怀恨在心,时不时在慈禧太后面前给李鸿章上上眼药水,说他坏话。

为了修颐和园,贪得无厌的庆郡王奕劻,将购买南洋木材的差事交给了李光昭。而李光昭又投翁同龢之所好,整理了一本诗集,赠送翁同龢,并成功地从户部提款60万两。

但很快,东窗事发,李光昭被抓了个正着,但事后,李鸿章放出的消息只牵扯到了翁同龢,为什么放过了李莲英呢?

一、

其实一开始,李鸿章跟李莲英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毕竟都是太后一边的人,一个是宫里大总管,一个是封疆大吏,本就没有特别大的利益冲突。

这也很好理解,李莲英就类似于《大明王朝1566》中的吕芳,这个角色就两点要求,一是左右逢源,平衡朝廷势力,另一点则是只忠于自己的主子。

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连给宰相看门的都跟朝廷七品官类似,而李莲英可是被慈禧太后封的正二品总管太监,被各种人巴结,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这种文化形成了几千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正所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所以,各类官员,求见慈禧太后也好,求李莲英为自己说话也罢,总得意思一下,李莲英就利用这个身份,收受了不少好处费。

而这一点,慈禧太后也很清楚,在庆郡王奕劻向慈禧太后汇报建颐和园进展的时候,慈禧太后就讲过,自己搬进了这个园子,李莲英该不高兴了:

“小李子,这么一来呀,只怕是,你们就少收不少银子咯!”

记住,慈禧这句话是在李光昭案,案发之前讲的,也就是说,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很清楚,庆郡王奕劻和大总管李莲英肯定收了好处费。

大家心里都明白吧。

二、

剧中的李鸿章很世故,也很圆滑,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可谓得心应手。

一开篇的时候,李鸿章进宫见慈禧,他给李莲英带了一小瓶英国产脚气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瓶水值多少钱,而在于李鸿章会做人。毕竟李莲英只不过提过一次长脚气,李鸿章作为封疆大吏,一品大员,能记住,还能付出行动,难能可贵。

李鸿章惦记李莲英的脚气,李莲英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因为这很有面子!

本来李莲英跟李鸿章的关系非常好,那么为什么后来俩人却闹掰了呢?

这其实是怪李鸿章的,至少在《走向共和》里是怪李鸿章的,正所谓封建主义害死人!

李莲英毕竟是一个太监,受限于身体的缺陷,其心态和人格也有缺陷。作为一名大太监,他最在乎的,就是自己身体的缺陷,跟他打交道,这一点务必注意,千万不要刺激他。

北洋水师阅兵的时候,李莲英毕竟是代表慈禧太后来的,李鸿章却没让他上舰,不管他的理由多么正当,事实就是没让李莲英登舰。

李鸿章能想到至阴之人不能上舰,李莲英会想不到吗?

他当然想得到,自己是太监,没有阳刚之气,而军舰是充满阳刚之气的,不让他登舰,不就是讽刺他是个死太监吗?

就算是后来李鸿章再怎么安排,再怎么热情招待李莲英,都已经无济于事,太监记仇,这不是说着玩的。

三、

李莲英回来后便在慈禧太后耳边说李鸿章坏话,他本以为慈禧太后会收拾李鸿章,没曾想,自己却挨了耳光:

“你少在我面前挑唆!我告诉你,不让你上军舰,是我准了李鸿章的。”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李鸿章知道自己得罪了李莲英,他很可能已经提前给慈禧太后写了折子,陈述了这件事。当然,也不排除两大主角光环,俩人心心相惜,互相理解,慈禧太后给李鸿章打圆场。

慈禧太后撑腰,李莲英就不敢怎么着了吗?

当然不是,他自己扇自己耳光的时候,非但没有反思自己,反而是越发生气,还会把这个被扇之仇,仍然记到李鸿章头上。

如果说在北洋水师李鸿章的地盘,李莲英还不好直接发作的话,等到了李鸿章求见慈禧太后请求通融时,俩人矛盾就几乎公开化了:

“我大清律例,太监过问朝事者,凌迟处死!”

见李莲英如此,李鸿章也明白,光靠那一瓶脚气水是不行了,马上掏出了三千两银票,没想到还是被拒绝:

“不过,你我同朝为臣,别因为这点小事坏了规矩!”

不仅如此,李莲英还嘲讽了李鸿章一顿,送他的脚气水估了个价,送还了10两银子。

这也就说明,李鸿章跟李莲英的交情,就值一瓶脚气水,而且李莲英还给他了,从此一刀两断,互不相欠了。

四、

翁同龢跟李鸿章的关系就不一样了,俩人立场不同,一个是皇上派,一个是太后派,注定俩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更重要的是,俩人已经拍过好几次桌子了,翁同龢刚当上户部尚书的时候,俩人就吵过,李鸿章气得直喊:

“我要是再找你,我他M……”

结果最后还是得找人家,没曾想,拿着光绪帝的口谕,还是领不了钱,李鸿章临走时可是拍了桌子,十分愤怒: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这句话也有威胁的意味在里面,你跟我玩阴的,不要觉得我拿你没办法,我会反击的!

王阳明讲过: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善恶就在一瞬间,正因为有了善,才对应了恶,立场不同,都会把对方说成恶。所以俩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有错,都认为对方才是恶!

翁同龢之所以敢这么怼李鸿章,也是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毫无把柄在对方手里。即使李光昭送他诗集,他也是先付钱,李光昭不收,于是他用字抵扣的。

只是他不清楚,他的字哪里值那么多钱?

就像张之洞的墓志铭,值钱的根本不是他的字,而是题字的人,这背后就是一条利益输送链,花钱买名声,买地位嘛。

五、

那么李光昭自己都招了,给了庆郡王奕劻,给了小德张,李莲英,也给了翁同龢一本诗集。按理说前三者更贪,更应该被弹劾,但李鸿章为什么却找了外国记者,讽刺了翁同龢一番呢?

就因为翁同龢爱名!

李鸿章不能直接弹劾,直接弹劾的话,那么翁同龢何罪之有?

找不到具体的罪证,因为他自己也讲了,有庆郡王奕劻的批文,还有内务府的引荐。他没有受贿,是绝对清廉的,即使收了的那本诗集,也是用自己的字换的。

所以,翁同龢名声受阻,光绪帝也没办法治他的罪,只能恨铁不成钢,讽刺了自己的师傅一顿:

“只不过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啊!”

而李鸿章为什么不提李莲英贪污的事呢?

李莲英贪污的事,并非稀奇事,以李鸿章对慈禧太后的理解,她必然清楚这件事,根本不用自己再强调。

事实上,慈禧太后果然清楚,在李莲英给自己梳头时,突然就把报纸摔到了李莲英脸上:

“修园子买木头那个案子,到底都是什么人掺和进去了?”

但慈禧太后不能追究李莲英责任,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因为李鸿章没有提李莲英的名字,也就等于没牵扯到宫里,毕竟李莲英就代表宫里。李莲英才得以下台,但是人情是欠下了,欠下了李鸿章的人情,就等于被人家握住了把柄,李莲英怎么还:

“这人情,我欠的起吗?”

三千两银子,毕竟是钱的事,都是千年的妖精,谁还差这点钱,但是人情债,是最难还的。

李鸿章揪住翁同龢不放,却放过了李莲英,除了这些表面原因以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那就是站队问题了,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郑泌昌和何茂才一个劲地把问题往宫里扯?

就是因为,什么事不能牵扯到宫里,不能牵扯到皇上,放在《走向共和》里,这种事决不能牵扯到慈禧太后。

李鸿章一开始或许没搞明白,但事后他必然会明白,不要真的以为不拨钱给他是翁同龢自己的意思,其实更是慈禧太后的意思。

别忘了李莲英北洋水师阅兵一行,已经探知了北洋水师在洋人银行有存款,虽然明着没说,但心里已经不爽了。

国库还有多少银子,翁师傅拨没给拨款,光绪帝清楚,慈禧也知道,为什么在李光昭案发之前不去干涉,等爆了才想起来指责翁同龢?

还记得李莲英拒绝李鸿章行贿时说的这句话吗?

“中堂大人,要知道,咱家皇上和太后本是一个心思啊!”

如果一开始大家还对这句话有异议,等到慈禧太后对着李莲英狠狠地说了句:

“修园子的木头,还是一根不能少。”

这也就说明,把钱拨给李光昭修园子,本就符合皇上和太后的心思,而且慈禧太后必然跟李莲英强调过木头的事。李鸿章要是以此弹劾李莲英,那岂不是对慈禧太后有意见了?

他还要不要活?

事已至此,李鸿章也只能见机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可是精明得很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