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韩信封齐王,巩固战果保刘邦)

韩信封齐王,巩固战果保刘邦

自春秋末期以来,诸侯为了夺取政权,颁行赐爵制度,奖励军功。有功即应被封赏,成了当时通行的法则,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头脑中。

而“建不世之功,裂土封王”,向来是韩信的梦想,亦是其追寻的最高目标,他为此一直努力不懈。

韩信经营齐地,雄据黄河以北。然楚汉多年的拉锯战,兵力消耗甚巨,刘邦、项羽双方都疲惫不堪。

按照战争形势发展,汉对楚已完成战略包围,接下来就是楚汉对决的时刻。但是,汉军必须在决战前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决战的绝对胜利,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巩固好已取得的成果。

鉴于此,韩信在破降燕国时,就向刘邦提出了立张耳为赵王的建议,因为这一地区是张耳的故封,封张耳为王,也有安定民心的作用。

现在,齐地也被汉军占领了。齐国政治复杂,虽被击败,但旧势力的残余尚存,要巩固胜利成果,必须建立地方政权。

韩信剧照

镇守齐国,的确是一件难事。

汉军新占领的城邑,比以前占领的城邑总数还要多;而且齐国人历来都不甘于被他人统治;加上田横虽败逃在外,但其人并没有亡故。因此,齐国尚未稳定于汉军之统治。

对于这样一个地盘,非得有名正言顺的镇守者不可。

韩信在齐地连打胜仗,威望如日中天,如果封王,论天时、地利、人和,都非韩信莫属。

当此之时,除韩信之外,的确没有任何人能够稳定齐地局势。为了镇抚战乱之后的三齐之地,韩信于汉高帝4年11月修书一封给刘邦——“愿为假王便。”

在韩信看来,齐地,历来反复无常,很难控制。齐的南部与楚相连,很容易通敌作乱,如果不册封一个王来进行安抚和统治,那么已经取得的胜利就难以巩固。

因此,韩信向刘邦提出,自己愿意暂时做一个“代理齐王”,以便管理齐国,确保已经取得的胜利。

刘邦剧照

再者说,韩信连续平定魏、代、赵、燕、齐等国之后,又击破龙且20万楚军,这样大的功劳,封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韩信自请封王,是出于当时形势的需要,更主要的,还是为刘邦的天下大计着想。可以说,韩信不但没有与刘邦争夺天下的企图,而且其人及其军队,都尊奉刘邦为最高统帅,受其节制。

齐国同楚接壤,使楚有了随时入侵齐国的便利条件。齐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如果建立一个比较巩固的根据地,这对刘邦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镇守不住,丢掉了这个根据地,汉军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兵源、物资供应地,更重要的是,楚军可以由此攻入关中,切断汉军的前后联系,实行战略上的“反包围”。

所以,韩信求封为“假王”,是基于全局战略考量的,是无可非议的。

韩信剧照

尽管韩信在主观上并未有与刘邦分庭抗礼的意图,而且他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论功劳,韩信已经无人可比),但此举,还是引起了刘邦的猜忌。

一则韩信请封齐王,难免有居功要赏之嫌;二则此时刘邦正值困境之中,韩信不免有居势要挟之嫌;三则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刘邦本来就对韩信不放心。

韩信请封齐王,在刘邦看来就是树立一个新的“项王”,这不仅使刘邦为难,还触犯到刘邦的大忌。

果不其然,刘邦对此事大怒。

项羽剧照

当时,刘邦被项羽射中的箭伤还没有全好,又恰逢他围钟离昧未果,却被项羽反手一击,被迫退走险阻,自顾不暇,正盼着韩信能适时支援他。

张良、陈平的意见,使刘邦心理发生了变化。刘邦骂着骂着,话锋一转——他先是骂韩信不仗义;后来骂韩信没出息,应该当真齐王。

因为,刘邦想通了一个道理: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自己必须要稳住韩信,以得到韩信强有力的支援。

所以,刘邦先立张耳为赵王;又派张良为特使,带着印绶前往齐地,册封韩信为齐王。

张良剧照

张良来到韩信营中,表达了刘邦的器重和信任之意,并为韩信举行封王仪式;韩信高兴地接受了分封,正式成为齐王。

事实上,张良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征调韩信的兵马,到荥阳与项羽决战。因此,张良离开时带走许多兵力。

刘邦不是真心要封韩信为齐王,相反,在他内心中,从此对韩信结下解不了的怨气。世人多认为韩信后来的悲剧,亦肇始于此。

韩信剧照

那么,对刘邦满腹忠诚、且并无谋反意图的韩信,何错之有?他错在跟错了主人,错在没有拥兵自立。

如果按照当时的交通、通讯、情报及战乱局面来看,韩信占领齐国后,如果不向刘邦报告,也不请封“假王”,而是凭借齐地的千里沃土、渔盐之利,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那么,后来的历史,将会有另一番景象。

韩信请封“假齐王”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

首先感谢题主的邀请,希望我的回答能解除您心中的疑惑。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误之处不在于他请封什么“假齐王”或“真齐王”,而在于他没有自知自明,在于他“请封”的这个动作。

一件东西,领导给你是一回事,你向领导要,又是另一回事。领导给你,是赏赐,这是领导的权力;你向领导要,多多少少都会有要挟的意思,也多多少少都有想要和领导分权的意思。没有人愿意被他人要挟,也没有任何一个掌权者,想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权力。

韩信请封“假齐王”,韩信怎么想是一回事,刘邦怎么想是另一回事,朝信认为自己问心无愧,他的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刘邦的江山,可是刘邦不这么想,他认为韩信心怀异志,这才是最关健的。

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事?凡事都是相对的。刘邦对韩信的信任是建立的利用的基础上,刘邦要利用韩信打天下,仅仅是打天下。

韩信认为他和刘邦的关系不分你我,是你的,也是我的,这就是人常说的自作多情。可在刘邦心里,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事实上,刘邦绝对相信的,只有他自己,连他的儿子们都不行。这点从刘邦坐天下后,是如何分封他的儿子们的,就可以看出来。

当时汉军虽然占领了齐地,可是并没有稳固在齐地的统治,因为田横并没有死,只是逃亡在外,况且齐国政治复杂,残余的旧势力存在死灰复燃的可能,所以要巩固胜利成果,必须建立地方政权。

汉军只有巩固了对齐地的统治,才能完成对楚军的战略性包围,才能取得楚汉对决的彻底胜利。对这一点,刘邦和韩信,包括陈平、张良等人都看得很清楚。

那么谁来镇守齐地最合适呢,肯定非韩信莫属。韩信在齐地连打胜仗,威望很高,他镇守齐地,天时、地利、人和,各项条件都是最佳。

所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韩信镇守齐地,对于整个战局是十分有利的。

上边已分析过,大家都明白韩信镇守齐地对战局有利,可是这事儿从韩信的嘴里说出来就不对味了。

当时刘邦和项羽打得不可开交,可以说韩信帮谁,胜利的天平就倒向谁。此时韩信向刘邦请封,大家想,刘邦如果不答应韩信,刘邦会不会担心韩信不再帮他?会不会担心韩信反手去投了项羽?会不会担心韩信就此自立为王?

刘邦肯定会有这些担心的,战场上生死全在一念之间,容不得半点马虎,叫谁想,谁都认为韩信有要挟刘邦的意思在里边。

可以说,刘邦是不得不答应了韩信的要求。

刘邦听说韩信要请封“假齐王”很生气,但转脸又笑呵呵地封了韩信个“真齐王”。这一会儿生气,一会儿笑呵呵,一是说明刘邦的城府之深远非常人可及,另一方面也注定了刘邦日后必杀韩信。

世人就怕这种人,刘邦就是过去骂韩信一顿,甚至打韩信一记耳光,对韩信来说都不是可怕的,因为刘邦发火了,也消气了,同时韩信也知道自己错在哪了。可是刘邦却强压着怒火,笑呵呵地给了韩信几块糖,怒气就那么在刘邦心里压着,当然韩信也不知道自己在哪招惹了刘邦。

刘邦的怒火是迟早要发出来的,这样发出的怒火,再掺杂上因不信任而产生的猜忌,韩信如何能逃脱未央宫被斩的结局?

可悲的是,韩信一直都蒙在鼓里,我韩信为了大汉天下出生入死,殚心竭虑,刘邦一定不会负我的。呵呵,作为后人,我们也只能呵呵啦。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误之处就在于他没有自知自明,在于他“请封”这个动作。

韩信的军事才华无人能及,可政治头脑又实在是简单至极,这也许就是他的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