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北伐时的诸葛亮没那么神了,与手下将领商量着打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权谋政治家还是失败的军事家?)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权谋政治家还是失败的军事家?
被神话的诸葛亮
诸葛亮足智多谋已经深入人心,这得益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以才有鲁迅先生的“状诸葛之智而近于妖”的评价。在《三国演义》中发生火烧博望坡其实是刘备放的,刘备为了引诱曹军入局,烧了自己的大本营;草船借箭故事的主角是孙权,孙权为了让失去重心的船保持平衡,灵机一动采取的被动自保计策;空城计的主唱是曹操,曹操派老百姓虚张声势吓退了吕布。实际上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政治家。
诸葛亮的南征北伐
刘备死后,诸葛亮促成了第二次吴蜀同盟。随即着手解决南方问题,蜀的建兴三年二月,诸葛亮与部将李恢、马忠兵分三路开始南征,深入少数名族居住地区,这次南征,用武力镇压了反乱头领雍闿,并对少数名族采取慰抚怀柔政策,平定南方。建兴六年正月开始北伐,准备消灭曹魏恢复中原,想效仿汉高祖刘邦的做法从汉中进军中原,实现汉王朝的辉煌历史,完成刘备的遗志。北伐是诸葛亮第一次指挥较有规模的战役,首次北伐以首战告捷开始,以失守街亭、挥泪斩马谡告终,此后诸葛亮发动的5次北伐,除了第三次取得武都、阴平两郡的胜利外,其余几次均无功而返,最后自己也病死于军中。
与手下策略的优劣分析
有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讨论最集中的就是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里很多学者从蜀魏两边的国力对比、自然地理地势原因分析,认为魏延的计策变数大风险高,诸葛亮的谨慎不是为了得到多少战争的胜利,而是为了减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也有学者从正统理念和政治角度分析,认为北伐的目的是为了化解内部矛盾,由于刘备父子在四川没有稳固的根基,需要一个明确外部目标去统一内部的矛盾;他们认为征伐是天子的特权,正义之师应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的去打敌人。我认为从诸葛亮的习性和他的政治手段分析,以上原因都存在的,但后面的因素更重要。
诸葛亮:从刘备军师到蜀国实际掌权者的身份转变
位置身份的转变而已。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刘备白帝城托孤为分水岭。
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后,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专门为诸葛亮发明的,主掌军政事务。这时候诸葛亮的身份是军师、谋士。主要就是为刘备出谋划策,制定行军计划、方案,制定赏罚等事宜,他主要对刘备负责。
而托孤之后,诸葛亮的身份变成了蜀国的实际话事人,这就要求他各方面的事务都要兼顾。比如北伐中原的时候,他是主帅,手底下有一大推将领、谋士。这时候他的身份和位置就和刘备相当了。虽说军政大事他可以独断专行,但还是需要征询手下意见的。
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局部战争虽说有胜有败,但总体来说还是失败的。这就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诸葛亮的智谋没那么强了,有一种后继无力的感觉。
因为蜀国有自身的局限性,地势占据天险,易守难攻,但同样也难以出去打别人。
国内粮草难以输送前线,前几次北伐都败在粮草断绝的问题上。
其实在数次北伐战争中,诸葛亮的智谋发挥出众,只是碍于地势的局限,无法让他有太大的作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