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观点一
解缙醉死于雪中的原因主要由于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其次便是因为解缙主动卷入了一场让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问题,那便是“国本之争。”
明朝有三大才子的说法,在永乐年间担任过内阁首辅的解缙就是三大才子之一,而且是公认的三大才子之首,从此就可以看出解缙的才智超群,但天才总会有一些缺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解缙就是那种智商很高但情商却极低的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献上犯人囚籍,以备朱棣勾选新年大赦的名单。
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朱棣一眼就瞧见了解缙的名字,随口问道:“缙尤在耶?”
解缙还活着吗?
我们无法从书面上得知朱棣讲此话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我想应该是一种很平淡的语气,没有任何的感情波动。帝王者,喜怒不形于色。
早在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巡视北平,翻阅奏章时见到平安(平安字保儿)的名字,同样说了一句类似的话:“平保儿尚在耶?”
平安得知后,也比较知趣的自尽了。他是比较了解朱棣这位曾经的对手,今日的主子的。
纪纲同样很会体会圣意,听罢,心领神会的退了下去。
当晚,纪纲提着好酒菜走入了关押解缙的牢房,看着这位曾经的内阁首辅独自饮酒至大醉,然后命人将喝得不醒人事的解缙埋在了牢外的积雪中。
这一晚,正月十三,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的解缙醉死于雪中,时年47岁。
前面已经介绍过,解缙被醉杀的原因是因为他卷入了“国本之争”,皇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的太子储君之争,在这二人的争斗中,解缙是站在朱高炽这一派的。因为解缙的心中很清楚,最终胜出的肯定会是朱高炽,这既顺应天意(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朱高炽为王世子),同时也合乎礼法(嫡长子继承制)。
这在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讨论储君之位时就定下来了,当朱棣为立储君一事还在犹豫不决时,解缙讲了三个字便说服了朱棣,“好圣孙”,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正因朱棣极其疼爱这个孙子,所以才定下了主意立朱高炽为储君。
事后,解缙以为所有事情都结束了,因为太子之位已定,那么立下从龙之功的解缙更会得新皇恩宠,朱元璋视解缙如子、朱棣视解缙为大才,朱高炽同样会信任解缙,正当解缙在心中盘算这些时,有人却准备对他动手了,朱高煦是不会屈服的。本以为已经结束,没想到这斗争才刚刚开始。
朱高煦,朱棣次子,朱高炽的竞争对手,在朱高炽正式成为储君后被封为汉王,但他从未放弃过争夺皇位的野心。
在朱高炽被立为储君之后,朱高煦仍未放弃争位的念头,但太子之位已定,于是他决定从朱高炽的身边人找问题,首当其冲者便是解缙了。
解缙是一个文人,虽然他没有文人之风骨,但他却有那些文人孤傲清高的毛病,常认为天降大任于我也,必须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在所有人、哪怕是皇帝再亲近的大臣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立储问题上,只有解缙一个人冲了上去。
立储,是王朝政治的头等大事,历史上有许多立不好储君导致权力内斗乃至颠覆的教训。解缙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可能让悲剧重演。因此,他主动介入并干预立储之争。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委婉进言,说服其早立长子为太子。在永乐三年的最后一次会面,解缙终于用“好圣孙”三个字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他也因此遭受朱高煦的忌恨。
在如何钻研文学上,解缙确实是一个大才,但是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解缙却是一个大大的蠢才,他的口无遮拦终究会害死他的,这个早在洪武时期就有体现
太祖朱元璋深爱解缙的才华,命其常侍御前,并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解缙传》)。
意思是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年青气盛的解缙立即上《万言书》和《太平十策》,主张应当简明律法、赏褒善政,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
“缙以冗散自恣耶”。解缙恃才傲物、仗义执言,不懂官场规则的他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朱元璋认为他锋芒太露,便令解缙回家,十年之后再回归朝廷。
等到解缙再次步入众人眼光中时已是燕王靖难之后了,解缙主动依附朱棣,并得到朱棣的赏识,不久后升任“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朱棣靖难成功后,与解缙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史.解缙传》)
朱棣的这一番话与当年朱元璋对解缙讲的话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那便是令解缙亢奋了起来,解缙素以天下事为己事,何况是国本乎?古人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永乐三年(1405年),解缙上书弹劾朱高煦僭越礼制,令朱棣不喜,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
永乐四年(1406年),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
在政治上的正直敢言是解缙的美德,但这一点在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比如国本之争时,却是不那么成熟。解缙是一个不怎么擅与政治斗争的人,却以政治投机而出头,最后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
建文四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靖难大业即将完成。城中人心惶惶,特别是那些达官贵人,此后何去何从是一个问题,解缙与好友胡广、李贯、王艮相聚,席间三人陈说大义、痛斥燕王之不忠,并纷纷许诺,若是南京城破,必以身殉国,唯有王艮一言不发、默默流泪。席散后,王艮以身殉节,而义愤填膺的解缙早已逃出城外向燕王示忠,史载:“缙驰谒。”
第一次政治投机很成功,朱棣对这位主动来投靠的文人欣赏,在解缙代替方孝孺为朱棣撰写《登极诏》后,解缙得到了重用,并让朱棣说出了那番“天下可一日无朕,而朕不可一日无解缙”的话。
三年后,解缙就像建文四年那天一样,他将全部身家押注在世子朱高炽的身上,并竭力辅佐,多次隐晦、或暗示朱棣,立朱高炽为储君才是最好选择。
因此,解缙被朱高煦一党谋害,加上解缙自身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参与国本之争,弹劾汉王僭越,导致朱棣对他越来越厌恶,最终以无人臣礼被关入诏狱(锦衣卫负责)。
五年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奉上意,灌醉解缙后,命人将其埋入雪中,解缙冻死于雪中。
解缙有大才,所以得大明三代帝王赏识。但因在政治上的仗义执言,使他屡屡碰壁。后解缙以迎接归附朱棣而得势,其人才高而勇于任事,但喜欢评说他人,常常口无遮拦而没有顾忌,最后也因此而身亡。
总的来说,解缙是一个不善于政治斗争的人,但其却是因政治投机而兴,在尝到了甜头之后,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政治投机,没想到却因此而下狱,最终醉死冻亡于雪中。
可能解缙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即是参与朱高炽夺嫡,帮助朱高炽成为储君。但这个成就对于他的另一成就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撰,大典的成书才是其一生最为高光时刻。世人不会记得谁帮助了朱高炽夺嫡,世人只会记得《永乐大典》与总裁解缙。
观点二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明史》中曾记载,说解缙“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意思是说,解缙此人是个人才,但他在为人做事上却表现出“直男”性格,太过张扬,一点不懂得收敛。他之所以“醉死”于朱棣之手,也是因为他的“祸从口出”。从三个维度来分析此事。
解缙在时人眼里是“幼颖敏”,自小就有“神童”美称。明1388年,解缙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被称为“一门三进士”。在当时,他也是明朝有名的三大才子之一(另外两位是杨慎和徐渭)。
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五征蒙古,南征越南,扩大了大明的版图。另外,在大明朝发生的一些壮举也让今人为之侧目,例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张居正治黄等等。相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政治举措而言,在文化领域发生的一些大事也令人叫绝。比如在明永乐年间,解缙担任首席,负责主编《永乐大典》这一历史大事件,就为世人所瞩目,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永乐大典》是一部经典著作,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
解缙因一部《永乐大典》而让人们开始了解他,并进入他的生活圈和朋友圈。这位才子不但在编修文献上独树一帜,他在文章、书法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有人不禁要问,既然此人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为何却会死于“非命”呢。
解缙虽然才华横溢,在时政、文学等方面的成绩也可圈可点,但由于此人不善弄权,不懂得官场潜规则,最终锋芒毕露,四周树敌,终死于朱棣之手。我们来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
早在朱元璋时期,他深得太祖赏识,命其常侍御前、听命晨昏。一段时间以来,君臣之间关系甚密。
老朱的意思是说,在朝堂上,你解缙跟我是君臣,私下里我俩犹如父子。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解缙非常垂青。解缙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恩遇,随即上奏《万言书》和《太平十策》,积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主张简明律法、赏褒善政。众所周知,解缙为人清高、恃才傲物,因此在朝廷上也得罪了不少权贵,这一点朱元璋心里也清楚,为了惜才,也为了让“小秘书”避祸,1391年,他让解缙回老家待一段时间,让他闭门修性、著述文献。在此期间,解缙校改了《元史》,补写了《宋书》,对《礼记》进行了删定。
朱元璋退位以后,随着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后成功取代侄子之位而黄袍加身。解缙从建文帝那里平稳过度,又被举荐升任翰林侍读,不久又升任内阁首辅。朱棣了解解缙的才华,对于解缙也是爱护有加、关怀备至。
在此期间,朱棣命解缙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这部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其编纂时间之早、内容之广、规模之大,在当时让人叹为观止。此文献涵盖了至明以前数千年的历史,《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22877卷。
这等功绩、这等人才,最后反被朱棣“醉杀”。解缙的死缘于一场“皇储之争”,即朱棣立太子一事。
朱棣夺取自家江山以后,立储成了他的头疼事。长子朱高炽号称吃货皇帝,他宅心仁厚,但却身有残疾而且身材比较矮胖,不太受朱棣待见。相比较而言,次子朱高煦跟自己比较像,而且在靖难之役中,战功赫赫,还救过自己的性命,朱棣甚至在战场上已经默许将太子之位传与他。
就在朱棣举棋不定之际,他想到了解缙,想听听他的意见。解缙说:“陛下有好圣孙。”解缙在说这话的时候,也是实话实说,他并不知道朱棣偏向朱高煦。“好圣孙”意思是指,朱棣只有你嫡长子朱高炽当皇帝,那么他的儿子您的好长孙朱瞻基日后才能名正言顺的当皇帝。朱棣听解缙这么一说,豁然开朗,再加上文武百官比较看重朱高炽,所以朱棣最后拍板,太子还是由长子来当,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
自朱高煦知道解缙的谏言之后,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解缙便被记在心头。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解缙,说他有谋反篡逆之嫌,经常与太子勾结,意图不轨等等,一来二去,朱棣便信以为真,加上解缙自己的性格在朝廷上树敌很多,所以朱棣最后将解缙贬谪,但此时朱棣并不想要解缙死,毕竟没有证据显示解缙篡位、犯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混迹官场多年的解缙,如果自此能“识相”一点,或者能反省思过也不至于命丧黄泉,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解缙之死终究还是逃脱不了他的性格之弊。
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奏事,正巧赶上朱棣不在,于是解缙就私自去拜见太子朱高炽。在外人看来,这算是私下勾结吗,还是私下汇报工作呢,总之,解缙在没等到朱棣回来之后,就匆匆回去了。要知道,这在当时,解缙已经是犯了大忌的。朱高煦耳目众多,将此事报告给父亲,朱棣龙颜大怒,于是降罪诏于解缙。解缙就这样在监狱里苦挨了五年,期间朱高炽也没有替解缙出面辩解此事,这不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五年之后,朱棣发现锦衣卫上报监狱罪犯名单时,居然还有解缙的名字赫然在列,朱棣觉得很不可思议。
锦衣卫“心领神会”,于是将解缙好酒好菜款待了一番,没成想,他们趁解缙酒醉之际,将他埋入雪堆……
突然想到王翰的这首凉州词。自古英雄醉卧沙场,笑傲群雄,为国、为民即便血洒疆场,又何妨?同为“醉”,可却有千差万别。
不同于壮士扼腕一去疆场的霸气,也不同于皇室为勇士壮行的豪情万丈,我们的解缙虽然宦海沉浮一世,但始终与权贵世族格格不入,一生忠良刚直的性格,却也落得醉卧雪地,只是解缙的死不是为国、为民,而是充当了皇家立储之争的牺牲品。也许到最后,在朱棣眼里,解缙甚至已经变得毫无价值,死与不死都一样了。
宦海沉浮记犹新,不枉旧人换新生。在封建君王的眼里,也许他在独自忧愁曲高和寡的同时,也在毫无头绪地看谁是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