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军队装备好,东北地理位置优越,为何东北军不与日军开战?(张作霖与日本:互相掣肘的状态)
张作霖与日本:互相掣肘的状态
实际上,张作霖和奉军一直受到日本人的钳制,或者说奉张和日本人处于互相掣肘的状态,这个状态一旦打破,后果不堪设想。
日本人盘踞在东北由来已久,张作霖还没发迹之前,他们便已经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拿到了辽东半岛,虽然后来迫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人不得不吐出了辽东这块肥肉,可是他们的势力从此渗透到了东北。
这也就是说,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早于奉张,所以,他们在东北势力之深厚绝对不可小觑,对于这一点,张作霖可谓深有体会。
1925年,郭松龄突然选择和冯玉祥合作,竖起了“反奉”的旗号,和张作霖打了起来。
郭松龄此人破有军事才能,不论是练兵,还是统兵作战,可以说都是一把好手,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便是郭松龄一手带出来的,这一点张学良晚年的时候也坦然承认了。
所以,郭松龄的反奉不仅让奉军丧失了一支精锐之师,并且张作霖反过来还被郭松龄打得头晕目眩,差点栽在了郭松龄的手上。如果当时张作霖没有及时找日本人帮忙的话,奉系在1925年已经改姓冯了。
正当郭松龄兴奋地追击张作霖的时候,没想到日本人突然窜出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张作霖这才反败为胜,保住了奉张。
从这也能看得出日本人在东北的实力有多雄厚了,所以,张作霖也不敢随便找日本人的麻烦,只能说尽量保证“互不侵犯”。
此外,张作霖的崛起也离不开日本人在背后支持。
日俄战争时期,张作霖这个小小的“保险队”头头和冯德麟这样的人夹在日、俄之间,虽说清政府选择了中立,谁也不帮,可说到底也在偏帮俄国,张作霖、冯德麟这样的人也因此成了清政府间接参与日俄战争的工具。
张作霖一开始也投了俄军,可后来看到日军占据了上风,为了不用配俄军一起死,他又转头投到了日军这一边,从而和日本人建立了联系。
后来,张作霖被清政府招安了,他拼了命地立功,想要用最快的速度地往上爬,可还没爬到他想要的位置,清政府却“砰”地一声垮台了。
袁世凯虽然任命他为第27师师长,可实际上,除了这个名正言顺的头衔之外,他并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的好处。他想继续发展的势力的话,只能借助日本人了,说实话,当时的军阀哪一个的背后没有列强在支持?
张作霖最迫切想要从日本人手上拿到的好处是——武器和装备。
他身处于乱世之中,想要站稳脚跟,想要成为时代的主角,想要打下一片江山,便不能没有枪!
也正是从日本人手里拿到了武器和装备,张作霖才得以迅速发展,一步一步地成为了“东北王”。
可是,张作霖也因此跳到了日本人的坑里,因为日本人不可能傻乎乎地平白无故地将武器装备送给张作霖,这也造成了张作霖在武器装备上一直受制于日本人。
为了摆脱日本人对自己的限制,张作霖也一直在积极地想办法,这也才有了后来在当时的中国规模最大的沈阳兵工厂。
张作霖特意让杨宇霆负责兵工厂的扩建,为此他还投入了无数的财力向德国购买机器设备,聘请德国技师为自己完善生产线,又专门设立兵工小学和兵工学校为兵工厂培育储备人才,由此可见他对兵工厂的重视程度有多高了。
同时,他还在兵工厂内设立科学研究会,专门从事兵工科学技术的研究。
虽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可是沈阳兵工厂的实力确实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为张作霖扩充奉系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可是,沈阳兵工厂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却仍然没办法和日本人的技术和生产力相比,毕竟张作霖的兵工厂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而日本人的却已经领先了几十年。
所以,张作霖仍然不可能彻底地摆脱日本人,自然也就谈不上日本人开战了。
当然了,张作霖虽然没办法彻底摆脱日本人对自己的钳制,可是他一边积极发展军工,一边努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地往上升,后来更是当上了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当家人,也让日本人对他颇为忌惮。
是的,张作霖拿了日本人的好处,反过来却让日本人忌惮他。
1928年张作霖退出北京之前,日本人还以此为要挟,想让张作霖签订一份卖国条约,可是张作霖不仅直斥日本人“掐脖子要好处”,还在条约文件上签了一个“阅”字戏弄了一下日本人。
这份胆魄,当时有几人能有?
日本人对张作霖有多忌惮?明明已经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可一听说张作霖没被炸死,只是受了一点轻伤,他们便不敢轻举妄动,以至于张学良返回沈阳接受了奉系,宣布了张作霖的死讯,他们这才追悔莫及,错过了向奉系发难的最佳时机。
所以说,张作霖虽然不敢打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却也忌惮张作霖,双方算是处于一个相互掣肘的状态。
可是,这个状态一旦被打破的话,奉系或许会因此彻底败落,被别人吞并,但是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也将遭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一点,不论是张作霖也好,是日本人也罢,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后果。
所以,张作霖即便占据了地利人和,也不会轻易地选择和日本人开战。
观点二
这是一个虚假前提的问题,之所以很多人说张作霖的军队装备好,是与关内的其他军阀相比较而言的。张作霖的军队和日本关东军来比较,不管是训练还是装备,都没有任何优势。
说东北地理位置优越,更是有一点扯淡。东北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更有利于现代化的军队作战,机械化的部队机动性会更强,日本人在这一地区作战优势比东北军要强得多。
在抗战中间,把日本人打得鬼哭狼嚎的汤恩伯集团在大多数时间都把自己的军队放在大山里,并且每天都变更驻军的位置。一来是为了迷惑日本人,二来方便占据有利位置,出其不意的消灭日本人。
张作霖在世的时候,他手下的东北军也是叫东北军也是同一时期,那时候的沈阳还叫奉天。改名为沈阳使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以后的事,奉军改为东北军基本上也是同一时期的事。
张作霖的军队和日本人打仗根本就打不过,躲还来不及,为什么要和日本人主动开打呢?更重要的一点,这根本就不符合张作霖的大战略和当时东北的需要。
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南方的革命党,都非常希望能够控制东北地区。北方的苏联和东边的日本更是对这一地区虎视眈眈,早在甲午战后日本和俄国就想吞并中国东北,但在列强的干涉下被迫中止。
当张作霖走上东北地区的重要领导岗位后,他就第一时间提出了“奉人治奉”的口号,拒绝北洋政府派人来管理东北。在对外关系上,他利用日本和苏联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牵制,都没有办法完全控制东北。
张作霖更是发挥东北大忽悠的本色,让日本人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也正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东北成为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和军事势力最强的地区,东北的兵工厂更是亚洲一流。
为了防止东北被日本和苏联侵略,张作霖更是数次扩大了东北的军队数量。但张作霖的对外军事战略基本上是防御性质的,他不希望和日本和苏联开战,更加需要的是保持一个地区的均势。
当然张作霖是希望能够统一中国的,这个草根出身的奉系军阀第一领导人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远远要超过从一个街头混混成为东三省第一军政长官的梦想。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就占领了中国的大连和旅顺这两个出海口,并派驻了一些军队。同时日本在东北大修铁路,沿铁路线进行驻军,这就是日本关东军的前身。
随着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派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数量越来越多。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的数量大概维持在4万多人。巅峰时期的东北军大约有40万人,海陆空兵种俱全,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军队。
虽然日本关东军只有4万多人,但日本在朝鲜仍有相当数量的驻军。并且日本在吞并朝鲜后,组建有朝鲜旅团,和台湾旅团一样,都参加了侵华战争。
如果张作霖贸然和日军开战,当然应该能够打败日本关东军。但是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可以源源不断的从朝鲜和日本本土调集军队到东北来参战,这样的情况下东北军就没有任何优势,只能是待宰的羔羊。
如果日军敢主动和张作霖的军队开战,张作霖一定会下令还击的。斗争是合作的手段,合作是斗争的目的。张作霖虽然时不时的给日本人耍耍小脾气,给日本人一些脸色,只是在告诉日本人自己不好惹,并不是想和日本人翻脸。
如果张作霖真的和日本人打仗了,东北很有可能顺理成章就被日本人占领了,这是张作霖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张作霖不喜欢苏联和日本,但一直和这两个国家打交道,让他们相互牵制,为自己利用。
张作霖不愿意做的事,张学良做了,苏利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张学良企图收回中东路,和苏联人打了一仗,最终输得非常惨。不仅没有讨到任何便宜,连熊瞎子岛也输给了日本人,直到前些年才从俄罗斯手中要回来了一半。
更严重的是,中东路事件让张学良和苏联人彻底翻脸了。没有了俄罗斯人和日本人叫板,东北地区的战略平衡就被打破了。日本人占领东北的野心就变得越来越大,并且成为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在日俄战争中,俄罗斯输给了日本。在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输给了苏联。胆小如鼠的张学良认为:东北军打不过苏联红军,苏联红军打不过日本军队,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东北军根本不是日本军队的对手。
在这样的推理下,张学良选择了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很快东三省就沦陷了,在这时候张作霖的坟墓还没有修建完毕,最后还是在汉奸张景惠的主持下才最终下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军根本就不是日军的对手。如果在局部地区进行战略防御还是有可能成功的,主动进攻就是找死。张作霖死后不到两年,东北的变局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张作霖的脑袋是比较清醒的,他们家大少爷和张作霖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