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有何区别?(中国古代官职的区别和演变:丞相与宰相的差异与变迁)
中国古代官职的区别和演变:丞相与宰相的差异与变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回事,二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对于丞相来说,是封建王朝下具体的官名,而就宰相来说,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大权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丞相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具体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灭六国,建立秦朝。彼时,李斯被秦始皇任命为丞相。对于秦国和秦朝来说,相国、丞相都可以称之为“宰相”。刘邦建立西汉后,汉承秦制,依然设立相国,同时设立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在这一历史阶段,丞相的地位是低于相国的。不过,自公元前1年,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汉朝没有设立丞相这一官职,这个时候的宰相主要就是指“大司徒”、“尚书令”等官职了。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公元208年,曹操正式担任东汉朝廷的丞相。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刘备建立的蜀汉,也设立了丞相一职,由诸葛亮担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就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大部分朝代是没有设立丞相这一官职的。比如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就没有丞相这一官职,而费祎、蒋琬等人,因为担任尚书令等官职,所以也被后世称之为“宰相”,比如诸葛亮、费祎、蒋琬、董允就被后人称之为“蜀汉四相”。
唐朝时期,尚书左、右仆射等担负着宰相的职责,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时期,丞相权力过大,对于皇帝的权力形成了不小地的限制。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正式废除了丞相一职。不过,在明朝时期,内阁大学士一般被称为宰相,清朝只有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称的上是真正宰相,比如和珅等人。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并非一直存在的,对于部分朝代来说,往往没有丞相官职。但是,对于任何朝代来说,总有人因为承担着类似丞相的工作,所以被称之为“宰相”。
宰相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丞相与宰相的关系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我就直接了当先说结论了。
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宰相是一个制度体系,宰相的具体官职有很多,包含丞相、相国、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只是每个时代的叫法不一样。所以,丞相是宰相的一种。如果你还是觉得模糊,那我给您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的处级干部,处级是个制度体系,而县长、事业单位林场的场长、还有一些下属单位的部门部长,都是处级干部,只是叫法不一样,他们都属于处级这个体系里面,或者这个好理解一点吧。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宰相制度的发展过程。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他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左、右相,到战国发展成熟,各国纷纷设相。
秦朝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其中一位就是丞相,是百官之长,这这时,宰相的具体官名为丞相。同时设右丞相和左丞相等官职。
汉朝时,汉承秦制,西汉时的宰相制度基本与秦朝无异。到东汉时宰相,宰相的具体官职为“司徒”,但是他的权利非常小,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手中,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发,制度混乱,宰相的制度一直在变化,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皆为宰相的具体官职。
隋朝设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制,起初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是由于尚书令的权利过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头衔的才是宰相。
宋朝时,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元丰改制后,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宋后期,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时,朱元璋废掉了宰相制度,设内阁辅佐朝政,起初阁臣无实权,后来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时,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总之,整个封建政治史,就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相权不断没落,皇权不断加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