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三国的次数越多,越觉得“刘备仁主,曹操奸雄”应该换换?(刘备:历史上的仁君)
刘备:历史上的仁君
如果单单看《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确实会给人这样的感觉,连鲁迅都说过“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小说太过神话刘备的仁德属性,显得他虚伪了。
但若是多看看史料,就会发现,刘备这人被称为“仁德”真不是浪得虚名的。一个能说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怎么看也不会是个虚伪的人。
刘备大半辈子一直在吃败仗跑路,但是刘关张倾心相随,孙乾糜竺不离不弃,诸葛亮为之死而后已,连徐州的陈登都感慨,要不是家眷都在徐州,自己也跟着刘备走了。刘备投奔陶谦、刘表。这两个人都不想把位置传给儿子,想让刘备接任。人格魅力到这个地步,真是世间少有。
刘备当平原令的时候,郡民刘平派刺客暗杀刘备,结果刺客被刘备人格折服,反而把刺杀计划和盘托出。
曹操俘虏了徐庶的母亲,以此威胁徐庶,徐庶没办法,只能拜别刘备,面对投敌的徐庶,刘备一点不为难,直接让他走了。
刘备在荆州的时候,被曹魏追击,刘备逃走,数十万百姓相随,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不忍心抛弃他们,率军断后,连自己的妻子女儿都搭进去了。顺便一说,为什么这些百姓要跟着刘备走?因为曹操屠杀过徐州,有嗜杀得恶名。这些百姓怕曹操有屠城,宁愿拖家带口,跟着刘备跑路。
夷陵之战刘备战败,黄权后路被断,撤不回去,又不愿投降东吴,就投降了曹魏。刘备收到消息,他手下的人劝他处罚黄权的家人,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依旧赡养黄权的家人。黄权在曹魏的时候,有人说刘备诛杀了黄权家人,黄权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压根就不相信。后来司马昭伐蜀,黄权的儿子黄崇战死绵竹,算是替父亲尽了忠。
吕蒙袭取荆州,麋芳举城投降,导致关羽败死。麋芳的哥哥糜竺自缚双手,请刘备降罪,刘备“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完全不怪罪他。
关羽死后,曹丕问群臣,刘备会不会出兵报仇,曹魏重臣刘晔说“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意思是刘备进攻东吴纯粹是为了关羽。不像现在阴谋论满天飞,连刘备借东吴之手除掉关羽的奇葩论点都出来了。
这些近乎于小说故事情节里的事情,实际上都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做人能做到这些,说一声“仁君”,不过分吧。
三国是个乱世,兵荒马乱,人民如草芥。屠城这种事,曹操做过,屠杀徐州,孙权做过,屠杀江夏,董卓这样的更不必说。但是刘备,从来没有做过。他的敌人诋毁他,都是说刘备这人出身低微,刘备这人能力太差,还真没人说过刘备这人人品不行的。
"曹操与刘备在政治立场和决策方面的差异"
那倒是,我也会有这种感觉。
我想说说曹操和刘备各三点:
曹操
1.东汉末年,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又经历了董卓、李傕、郭汜之乱,汉献帝终日被各军阀摆弄,时常食不果腹。在群雄并起的年代,也只有曹操这个在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军阀,却愿意接收汉献帝这个烫手山芋。
2.曹操接收汉献帝迁都许昌后,汉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可当时袁绍和袁术是东汉末年最大的军事集团,袁术想自己称帝,袁绍想废黜汉献帝另立新主,汉献帝的位置已经岌岌可危,这时曹操把自己的大将军职位让给了袁绍,向袁绍认怂,从而保住了汉献帝的位置。
3.曹操用自己的部队,借天子之名东征北伐,虽然打下了半个中国,但曹操始终都没有称帝。
刘备
1.人们总是吕布“三姓家奴”但是刘备四处投奔的数次也不少,先投奔公孙瓒、陶谦、袁绍、曹操、刘表,而且每次逃跑连老婆都不管,自己就跑了。
2.刘备占了西蜀,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一心匡扶汉室的刘备为什么不把汉献帝或者后人接来蜀,反而自己称帝。
3.刘备总是以仁义自居,得天下民心,可为何可用之才少之又少,而曹操的将才却占据了三国时期一半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