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能说说你们当地农村的现状么?(2019年,鲁西地区农村现状:老龄化严重、面貌变美、新农村社区化不满意、土地种植改变、农村教育问题、风俗习惯变化。)
2019年,鲁西地区农村现状:老龄化严重、面貌变美、新农村社区化不满意、土地种植改变、农村教育问题、风俗习惯变化。
2019年,能说说你们当地农村的现状么?
我是若隐18,老家是鲁西地区的一个普通村庄,村子依山傍水,2800多口人。
我来谈谈我们当地农村的现状:
一、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
回到家乡,给人最大的感触就是家乡的亲人们都不再年轻。曾经的黑发都已变白,甚至一些熟悉的面孔都已离去。
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有本事的都上大学后留在外地工作定居,只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偶尔回家看看;没上大学的人也都到附近较大的城市打工挣钱,不再种地。留在家里种地的都是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农村的人口结构组成基本上是“38,61,99”,妇女儿童和老年人。
二、家乡面貌在变美:
村庄主要道路都已经硬化成水泥路,下雨后不必再走泥泞道路了。路边也都摆放了垃圾桶,垃圾不再乱扔,定点投放。并且道路边也不乱堆放柴火了,街道美观了好多。
三、新农村社区化:
我们乡镇大部分村庄都要集中搬迁到镇上,新社区的楼房基本建成,最早一批的去年都已搬进去了。但是据说大家并不满意。新房冬天没给通暖气,没有燃气管道,还没法点炉子,可把人们难坏了。甚至闹出有人在楼下用柴火穿心壶烧完热水后再提到楼上的笑话。住进楼房后的各种不习惯,老头老太太们爬楼梯各种累,出去忘拿钥匙被关在门外进不了家急得大哭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乡镇楼房也都电梯,但听说电梯上下要刷卡交费,上下一次两毛钱,这让节俭会过的农村人怎么舍得?
新农村社区的出发点本意是好的,可在我们那里反馈的情况多数是不好的,只有一些年轻人渴望城市化的生活,更愿意搬迁。
幸好我们村不在搬迁之列,熟悉的家乡面貌能够得以保存。
四、土地种植发生改变:
撂荒的情况有,但是很少。农村人还是舍不得让土地荒废的。只是原本种菜的土地改种小麦玉米的越来越多了,比较省事,要不照顾不过来。山坡的地原来种棉花的,现在也都种成谷子,地瓜等等。
我的家乡因为土地零碎分散,没有土地流转的情况发生。
五、农村教育问题:
年轻人出去打工,多数孩子也都在外地上学。留守儿童数量不够,原来的村办小学合并到附近村了。每天家长要自行接送,没有通校车。
六、风俗习惯悄悄变化:
过年的时候,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我们那里有到村里各家磕头拜年的习俗。现在这种风俗也都在慢慢消失,有的人家初一早早就把供奉的祖宗图谱请起来,来人之后大家只是说话拜年,不再让人磕头了。有些长辈感叹,也不知以后这磕头拜年,包括一些红白喜事上的老规矩还能不能传下去了。
在我的眼里,我的家乡农村现状就是这样了。可能有介绍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见谅。
农村改革下的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改善,产业转型带来困境
在我们当地农村,早在三年前硬化。水泥路面,基本上通到了户户家门口,村村都建设了文化广场,通上了自来水,落实了农网改造项目,村、街道都有垃圾集中箱、还配备了专职打扫卫生的。要说2019年,也就是今年,当地农村的现状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机构大改变。我们这里管理机构是“县工业集中区”,它是由前两年的“工业园区”升级而来,不就是一个乡吗?只是管理级别高了。最近又变名头了,与县城所在地的镇合并了,我们这里又是这个镇的“工作指导站”。办个事,比如养老、医保(报销)、户口等还得去20里外的那个镇办理。
养老中心在建着。有几个村也有他们的小型敬老院,毕竟是一个村,也就那么几个“五保户”,规模很小,也没档次。今年在建的养老中心,是四层两面楼,内部将设有很大的活动场地。至少是100位老人集中养老。
关闭了许多小型养猪厂。环境问题事大,又受非州猪瘟情的影响,去年好多养猪厂亏本了。当地又有50头以下养猪厂关闭的政策,这些养猪户还是停办了养猪厂,只能另谋出路。
电厂用工年龄受限。当地有座由中国电建运作的大型火力发电厂。该电厂自2008年投资建设,经营至今。当地有1000多名农民,在电厂上班。从事物业,输煤工、建筑等工种,月收入1800——4500元。但是以前都是用工期限是60周岁,今年男女用工年龄都限制到55周岁。当地农民怨声载道,“失业”以后怎么办?
小麦全部出芽,赔本了。我们这里种植是冬小麦,即去年农历8月15左右种植,今年端午后收割。正是小麦成熟的关键时刻,连阴雨整整下了半个多月。小麦没法收割,眼睁地看着麦子在穗上出芽。雨稍一停,农民赶快抢收,远道而来,也等了半个多月的“铁麦客”,收割不按地亩算,按块说价,一块地少说二三百元,这比实际地亩数收割价钱超过三三倍。就这出芽的麦子,前几天七毛一斤,这两天涨了,八毛钱一斤。当地农民种了麦子太亏本了。
租赁的土地返还给农民。三年前,当地农民的大部分土地以每亩580元租赁四客商种植了油用牡丹,租期五年。当地政府也成立了油用牡丹经营公司,农民从此从土地解脱出来,轻松的去打工。想不到的是牡丹苗长大开花了,却欠了农民两年的土地租赁费。如今的牡丹基地,荒草遍野,土地也陆陆续续向农民手中返回。农民也只能除草深翻种植冬小麦了。
身处甘肃陇东11.6万人的小县城,就是我们这个“工作指导站”管理下的农户,也就一万两千多人。虽说县内有好几个中国华能旗下的煤矿,也有s304线、宝中铁路经过,但是农民还是以种地、打工为生,没有规模经营的模式。因此,当地农民今年的收入一定不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