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为什么都是单名
三国不尽是单名。为了论证三国时期单名多,常有些笔友搬出了王莽的”法规“,”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还有的说在这些朝代,假如你这样取名字了,很可能表明你的社会地位低下 。
不是标新立异,但我真的以为:这种说法禁不住推敲,很难站住脚。
单名之风并非始于新朝,也不仅仅流行于王莽时代。
其实,不止三国时期,单名占比高这个事实在三国前也是如此。不仅东汉云台28将全是单名,秦汉二朝嬴政以下能数出几个君王、大将、谋士不是单名的?比如说:战国四大将、嬴政、项羽、刘邦、萧何、张良、赵佗、章邯、项燕、刘肥、刘辩......,更早的还有: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太公姜尚,春秋的孔丘、管仲、庄周......,不都是单名吗?
“二名非礼”是部分公羊儒家的看法,偏颇矛盾,且影响没那么大。
《春秋经 定公六年》
一、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遬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
二、二月,公侵郑。公至自侵郑。
三、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
四、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
五、冬,城中城。
六、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
在经文中 , (二)中的“仲孙何忌”为何在(六)中称作了“仲孙忌” ?《左传》未置辞 , 杜预注 : "何忌不言何 , 史阙文 "。《公羊传》却说:“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春秋》经之阙文与错简 , 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部分公羊腐儒置如下事实于不顾,如此硬拗,以致谬种流传。
(一)圣人母
这位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请问她的双名,腐儒可讥否?
颜徵在(颜征在,前568-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享年34岁。
(二)春秋霸主
僖十七年 '齐侯小白卒' ,僖三十二年 '晋侯重耳卒',这两位春秋霸主,何以不削字讥之 ?
这位是姒鸠浅,别名菼执,勾践是也,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三)孔门贤人
孔门七十二贤人的澹台明灭(字子羽) 、宓不齐(字子贱),均是二名 ,怎么未见儒教教主清理门户?
这位提倡独尊儒术的大师,他的“二名”合乎礼制否?
这位左氏春秋的作者---左丘明,在文化圈里也是大名鼎鼎,是不是也得讥讽?
(四)汉朝重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没妨碍他重用霍去病(号景桓)、李广利、金日磾(字翁叔),并没有削名讥讽啊。
在“麒麟阁”(因汉武帝元狩年间猎获麒麟而命名)上,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以示纪念和表扬,依然是单名的居多,但张安世、赵充国、杜延年、萧望之也算“功成画麟阁”。
这位赵充国老将军和霍去病一样,同在武庙祭祀,是不是都不合乎所谓封建礼制啊?春秋战国申不害、吕不韦、介之推、烛之武,类似情形不一而足。
王莽政权存在的时间以及影响力,不可能造成汉魏晋单名昌盛之风。
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
宗本名会宗,以制造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贬厥爵,改厥号,赐谥为功崇缪伯,以诸伯之礼葬于故同谷城郡。《汉书*王莽传》
很多人以此为证据,但“二名非礼”本身就是硬拗、矛盾,后来更是以讹传讹。这两段话至多只能说明曾因更单名而奖赏匈奴,为惩罚王宗将单名又改回双名,根本没有普遍意义。王宗的原名“会宗”,难道不是他王家人取的?汉哀帝病死后,年仅9岁的刘衎(原名刘箕子)被王莽迎立为帝,后来谥号孝平皇帝的便是。
除了刘箕子,还有赤眉樊崇拥立的刘盆子(没改过名),他们这些帝王难道也“二名非礼”,违反王莽的“新法”?王莽的姑姑孝元皇后叫王政君,王莽阵营里的梁丘赐、宗伯风(或可将解释为复姓)、巨毋霸有违反王莽新法之嫌,还能获得重用?对了,那时眼皮子底下的长安令也是双名。
居摄之萌,出于泉陵侯刘庆、前辉光谢嚣、长安令田终术。---《王莽传》
我看至王莽多只是沿用常规,算作倡导,很难说是以法律为后盾强制推广。再说,王莽身首异处,“王莽头”都成了累代异宝,他的那些话后来还有多少影响力,恐怕得大打折扣。
三国里多数是单名,但也有好几种非单名的情况:
(一)信奉五斗米教之嫌的名字:刘升之、郭攸之。
刘升之就是指刘禅,郭攸之是刘禅的侍中,前者见于魏明帝曹睿的“露布”,后者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我在一篇哟欧冠刘升之的问答里解释过,有兴趣的可以移步一观。
(二)少数民族的名字:秃发树机能、轲比能、沙摩柯、蹋顿
约正元二年(255年),邓艾把秃发树机能和他的部落迁到雍州和凉州间,让秃发部和普通百姓混居在一起,以促进胡汉融合,增强陇右的军事防卫实力,阻止蜀汉姜维进攻凉州。邓艾于国有功,却在伐蜀中被定性为谋反者,秃发树机能受牵连,不能得到应有的封赏,秃发树机能起兵,这是西晋第一起大规模少数民族叛乱。
(三)女子的名字:张春华、辛氏(字宪英)、黄(硕)月英、孙尚香(非真实名讳)
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正所谓“待字闺中”。张春华,是司马懿的夫人,“春华”连字都不是,就是地道她的真实名讳。
宣穆张皇后,讳春华,河内平皋人也。
景怀夏侯皇后,讳徽,字媛容,沛国谯人也。-----《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辛宪英,在三国演义里也有出场,“宪英”为字,真名不详。她是曹魏卫尉辛毗之女,河内太守辛敞之姊,丈夫是泰山郡太守羊耽,她亦是东汉“悬鱼太守”羊续的儿媳妇,西晋太傅羊祜的叔母,汉晋间望族泰山羊氏的家族成员。
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晋书·列女·羊耽妻辛氏传》
“孙尚香”,应是小说家言,正史及野史中均未提到孙夫人的真实名讳。
(四)高贤名字:马日磾(字翁叔)、黄承彦、庞德公
马日磾,这个双名在朝级别很高(注:《三国演义》里,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可是赍天子诏书,亲身调解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磐河大战)。如果名字不合礼制,还敢做经学大师马融的族子,还能在东汉末年官至太傅?初平二年(191年)他时任太尉曾劝司徒王允不要因哭董卓而杀蔡邕,未果。转年,董卓旧部李傕等攻陷长安,马日磾转任太傅,录尚书事。一个月后与太仆赵岐持节安抚天下,亦顺道拜授袁术左将军、阳翟侯的官位和封号。到寿春后,袁术抢夺符节不还,还强逼马日磾任其军师,马日磾兴平元年(194年)忧愤而死。
庞德公,确实不是单名“庞公”。
(司马)德操年小德公十岁,兄事之,呼作庞公,故世人遂谓庞公是德公名,非也。
黄承彦也是“二名”。
黄承彦,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孔明许[焉],卽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鄕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有些朋友提到的崔钧(字州平)、石韬(字广元),其实还是单名,"州平"、"广元"都是表字。“王子服”跳脱不定,《三国志·先主纪》称为“王子服”,《后汉书》《资治通鉴》称为“王服”,《后出师表》则称他为“李服”,单名的可能比较高。
(五)其他
公孙文懿,辽东公孙度之孙,公孙康之子。公孙文懿贪财,且恐孙权远不可恃,就诱杀了吴国使臣张弥、许晏。魏明帝拜文懿大司马,封乐浪公,持节、领郡如故。继而对魏不满,於辽东反,自称燕王,改元绍汉,置百官有司。魏遣司马懿伐之。
淳于琼(字仲简),因为是复姓,还是得归入单名。傅士仁(字君义),史书上一般都记载其姓名为士仁,《三国演义》乃至《资治通鉴》的一些章节记其名字为傅士仁。由于和关羽不和,在关羽北上进行襄樊时,与麋芳倒戈东吴。吕伯奢等双名在此就不一一论证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