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云龙的上级旅长陈赓是大将,而只比旅长低一级的李云龙团长确是少将,起码也中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军饷供应不足)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军饷供应不足
日军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日矛盾据此上升为国内最主要的矛盾;于是,国共双方经过谈判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朱德担任总指挥,彭德怀担任副总指挥,叶剑英担任参谋长,左权担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15师,兵力1.5万人,师下辖343旅、344旅,每旅下辖2个团。贺龙担任师长的第120师,兵力1.4万人,师辖358旅、359旅,每旅下辖2个团;刘伯承担任师长的第129师,兵力1.3万人,师辖385旅、386旅,每旅下辖2个团。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参与保卫战,不断在战斗中成长,兵力规模越来越大,不久每个旅又增加了1个团,改为3团制的旅,每个旅的兵力已接近万人。此后,八路军又在各师和军区之下,增编了若干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和骑兵旅等。每个旅人数均不等,少则2000-3000人,多则6000-7000人,甚至有上万人的旅,每个旅通常下辖3团,个别旅还有下辖4个团的。需要指出的是,八路军一直按当初成立时约4.5万人,从国民政府领取军饷,军饷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向军需局领取,每月60余万元,其中生活费30万元,战务费20万元,补助5万元,医疗补助费1万元,米津贴补助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军饷只能够维持八路军基本的生活费用,但就这么点军费国民政府也常找各种理由拖欠甚至不发放,“百团大战”以后,因国共合作协议中的12个团,变成了120个团,国民政府就暂时切断了对八路军的军饷供应。抗战剧《亮剑》中,尽管并未明确指出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上级是第386旅长陈赓,但实际上就是陈赓,是八路军的主力旅,主力旅下辖主力团,都是在国民政府中有正式编制,领取正式军饷的,这点非常重要,影响了1955年军方的授衔。李云龙,在剧中,先是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下辖新1团团长,后来接替在杨村夜袭战中吃了败仗的孔捷,担任独立团团长,但不管是新1团团长,还是独立团团长,都是八路军自己扩编的队伍,国民政府不予承认。因此,李云龙的部队,用李云龙的原话来说,“就是后娘养的”,总部、师部、旅部,从来就不拨付军饷和枪弹,全靠李云龙这个团长自己想方设法地解决。新1团和独立团,在第386旅中的地位,与第771团、第772团有正式编制的团,完全就不在一个档次上。1955年9月27日,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授衔就可以看出具体区别来了,八路军总部的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都被授予元帅军衔,副参谋长左权牺牲了,按军方评论,如果未牺牲最起码是大将军衔。八路军3个主力师的师长、副师长,都被授予元帅军衔,除了第120师萧克副师长,被授予序位第1位的上将,属于比较特殊的案例,原因由于比较敏感,即便当下都不便探讨,有军事知识的读者基本上知晓。八路军有正式编制的旅长,基本上被授予大将军衔;八路军有正式编制的团长,基本上被授予上将军衔,仅个别被授予中将军衔。李云龙,尽管资历比较老,但其担任的新1团团长、独立团团长,都是没有正式编制的团,属于八路军自行扩编的部队,没有正式的番号。解放战争时,李云龙担任华野第2师师长,全国解放以后,担任代理军长,在1955年授衔时,按资历李云龙红军时是团长,能授予中将军衔,但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论资历和军功,都能授中将军衔;当时,都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就去找肩扛元帅军衔的院长评理,结果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就思想开窍了,不再嫌自身的军衔低了,少将也风光,毕竟很多战友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1955年授衔的少将来看,其中,正军级有107名,副军级216名,准军级344名,正师级125名,无军队级别2名(汪东兴军直、黄正清原西北军区);据此判断,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作为正军级,最起码授少将,授中将也未尝不可,属于划上划下的角色,未能被授中将,不仅他们本人喜欢他们的观众也稍感遗憾。
1937年红军改编后职务对应:陈赓晋升为386旅旅长,李云龙成为772团营长,两者级别差距为两级半。根据历史和剧情分析,陈赓应该晋升为中将,李云龙获得少将军衔。
1937年8月红军改编成为第八路军的时候,基本上的职务对应为:原方面军首长出任“师长”(林师长其实代替了彭总的位置,后者已就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原军长出任“旅长”、原师长出任“团长”,这还得可着优秀军事干部任命,因为部队就那么多,三师六旅15个团(不计总部特务团)40000来人。
曾经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的陈赓,被任命为第129师386旅旅长,实际上这已经有些屈就了,因为方面军参谋长属于“班子成员”、也是方面军级首长,黄埔一期的陈赓完全够级别出任第129师副师长。本来延安与南京方面谈判的初案就是组建四个师,可惜并未谈成,于是原定师长的徐总只当了副师长,那么陈赓顺延就成为了旅长。
假定李云龙这个人物符合历史,他的原职务是红9军25师第171团团长,改编时准确的适配职务就是“营长”,事实也是如此,在《亮剑铁血军魂》中有特别说明,李云龙在八路军的第一个职务是386旅772团某营营长。所以从红军改编时期起,表面上看两人之间已有两级职务差,而实际上应该是两级半,这个没有异议吧?
不能用李云龙后来的新一团和独立团团长职务来衡量,那都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展开后,扩军时新组建的部队,“彼团非此团”。1939年之前,类似的第一批新建团还能以“老营长”担任团长,到以后第二批、第三批新建团级部队时,“老连长”都足以当新的团长了。八路军发展壮大的那么迅速,从40000人发展到1940年的40万人,后建团的团长完全没有可比性,必须以1937年8月的职务来核准,每每李云龙看见旅长就俩字:秒怂。
如李大脑袋一般的这批干部在升团长的过程中,陈赓将军也在晋升,1940年已经成为太岳军区司令员,并且不再兼386旅旅长职务,该旅已经成为太岳军区的所属部队,所以这也反证了必须以1937年为基准的原则,因为职务都在不断提升中。此时陈赓将军仍然与李云龙等这批人有两个级差。所以《亮剑中》的“程瞎子”作为1937年的772团团长,就是应该比李云龙级别高,授中将一点没毛病。
尤其注意的是1947年陈谢兵团的南渡黄河之战,在晋冀鲁豫军区主力挺进大别山以后,陈赓指挥的两个纵队和一个军(起义的第38军)已经不再受晋冀鲁豫野司指挥,而是直接听令于延安。按当时的编制级别,陈谢兵团属于“准战略集团”,也就是比几大野战军仅低半格,而要高于各野战军普通的兵团,所以陈赓后来能够出任“志司”副司令员,不是没有前因的。
这时候的李云龙,不过是华野某纵队二师师长,他仍然与陈赓将军有两级半之差,即后来的野战军(大军区)副职、兵团职、军职(纵队)再到师职。至1955年授衔时干部级别进行了细化,大军区副职是肯定要授大将的,而陈赓将军的资历和传奇经历,毫无疑问可授。但是兵团级又分为了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以下才为正军级和副军级,这套干部级别是授衔的基础。
其中正兵团级多授为上将,比如杨成武、杨得志、刘亚楼、叶飞等将领,副兵团级多授为中将,比如王近山等,准兵团级多授为少将,比如钟伟、贺晋年等等,那么李云龙在哪呢?作为A军代理军长,他根本没有迈进兵团级将领行列当中,最多只是正军级(还代理军长呢)。然后能够跟准兵团级干部一起授少将衔,亏吗?完全是理所应当嘛。
别拿陈赓后面只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说事,实际上淮海战役之后,陈赓兵团仍旧属于单独行动,千里大迂回直插两广和云南,尽管在作战序列上暂时划归四野前指,但是仍然有直接向军委汇报的权力。
了解战争史内情的朋友都很清楚,四野司令员也不是完全能够驾驭这位名将的,毕竟是号称“黄埔三杰”的一期学长,深受军委器重,有别于普通的兵团司令员。
跳过历史再看剧情的话,李云龙从红军时期起就错误不断,能够扛上少将肩章已是不易,也合情合理,除非有类似于韩先楚、皮定均一样的重大战功,否则中将军衔是肯定没戏的,晋西北铁三角的情况都差不多,没啥可遗憾的。所以无论是从军史上推敲、还是就剧情分析,386旅旅长陈赓大将实质名归,而77团李云龙营长的少将军衔也是丝毫不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