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督抚在南方搞“东南互保”,为何清王朝却保持了沉默?(慈禧的决定惊愕众人诸省不想援助)

慈禧的决定惊愕众人诸省不想援助

实际上,慈禧对此也很无奈。

1900年,慈禧突然向十一国宣战,她的这个决定可谓是惊住了所有人,谁也没有想到慈禧竟然敢向十一国宣战,这还是他们熟悉的那个老佛爷吗?

可是惊愕完了之后,所有人又都陷入了深思,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朝被一个英国打得跪地求饶,如今过去了几十年,清朝国力更加衰弱了,此时却向十一国宣战,清朝能打得过他们?

自从1842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清朝的对外战争似乎从来就没有赢过,要么是像两次鸦片战争一样被打败,要么是像中法战争一样不败而败,甲午一战之后的清朝更是彻底地被打断了脊梁骨。

所以,没有几个人看好这场战争的结果,或者说没有几个人相信孱弱的清军和一群乌合之众一般的“拳匪”能够打得过十一国。

所以,慈禧虽然还是清政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但是她所做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慈禧将宣战诏书下发各省之后,各省督抚对此面面相觑,同时也在权衡利弊,到底要不要冒险帮慈禧一把?

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省份莫过于东南诸省,所以东南诸省的态度尤为关键,可是东南诸省的督抚们的态度注定了要让慈禧失望。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等人,经红顶商人盛宣怀从中牵线,竟然在上海和各国领事敲定了“东南互保”之事,将慈禧和清政府撇开了一边,这也就意味着东南督抚们对慈禧宣战一事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

近在山东的袁世凯手上虽有一支劲旅,但也加入了“东南互保”的行列。

即便是慈禧的心腹宠臣李鸿章,因为孤身一人远在广东,也受到了东南督抚的裹挟,成为了“东南互保”的一员。

张之洞给了慈禧一个回复:“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这句话可将慈禧气得不轻。

李鸿章也在张之洞等人的裹挟之下,也回了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李鸿章的这句话,无疑是给慈禧补了一刀。

对于东南督抚们的态度,慈禧虽然很愤怒,很想一刀一个砍了他们,但是她也很无奈,只能对东南督抚们的“东南互保”,保持沉默。

慈禧和清政府为什么对“东南互保”之事,只能保持沉默呢?

慈禧虽然想治东南督抚们的罪,但是她不敢这么做,况且当时的她和清政府也已经做不到了这一点了。

1895年甲午战败,不仅让威风一时的淮军退出了舞台,也让李鸿章辛辛苦苦拿钱砸出来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从此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实力最强的军队没了。

没了军队,清政府拿什么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

所以,自从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虽然又编练了北洋新军,但是清政府对地方各省的控制力却仍然不可避免地变弱了。

1900年时袁世凯身为山东巡抚,手上不过只有一万多人,可是却已经敢违背慈禧的意志了,更不用说像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这样的实力督抚了。

总之,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督抚也在逐渐摆脱清政府对自己的束缚,这是清政府对“东南互保”不得不保持沉默的原因。

慈禧和清政府不仅要对“东南互保”保持沉默,而且在事后还得好声好气地去“讨好”东南督抚们。

为什么呢?

因为清政府想要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得到东南督抚的支持,即便这种支持只是表面上的。

因为清政府一旦失去了东南督抚的支持,或者说一旦清政府降罪于东南督抚,导致东南督抚叛乱的话,清政府也就离死不远了。

所以,慈禧即便再怎么不愿意,也得好好地哄他们。

后来,李鸿章和八国联军谈好了条件,八国联军撤了军,慈禧就开始给东南督抚们吃定心丸了,给他们吃定心丸当然还不够,还得给他们好处。

张之洞,你是有功的,所以论功,加封你为太子少保。

刘坤一,你的功劳在张之洞之上,所以呀,论功加封你为太子太保。

袁世凯,你当然也有功劳了,所以升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可还满意?

袁世凯虽然不是“东南互保”中的核心人物,但是他却是事后获利最大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手里还握着清政府辛辛苦苦编练出来的几支新军中硕果仅存的北洋新军!只有拉拢好了袁世凯,让袁世凯继续给清政府效忠,清政府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

慈禧未必不想对他们下手,但还真不敢冒险,载沣在1908年上台后倒是对袁世凯下手了,可结果怎么样?

所以,慈禧对于“东南互保”,对于张之洞、刘坤一他们给自己造成的伤害,除了沉默,也就只能好好地赏赐他们了。

清政府的失误导致中国陷入盲目排外的陷阱

这个问题搞笑的要死。

实际上东南互保的不仅有汉人督抚,相反由满洲官员出任地方督抚的四川和陕西都宣布支持东南互保。

而东南互保之所以会出现,和清帝国的作死有关。这里就要说说清政府为什么会作死,主要原因就是慈禧疯了,但是其实慈禧这个老太太并没有疯,而是这个国家疯了。

为什么说国家疯了,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已经陷入了一种盲目排外的陷阱,换句话说,和几十年后的昭和日本没什么两样,都是一个邪教国家。

当时这个国家不仅有义和团这种盲目排外的邪教组织,顽固派也有很大的话语权,当时的地方上有很多关于洋人和近代文明的谣言,小到西洋照相技术摄魂,大到洋人都是吃人的凶蕃,不一而足。

而且,当时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儒家那一套之乎者也,儒家的思想归根结底就是排外,说不好听的,儒家的观点就是,你不信我就是垃圾,你不信我就会死。而且,儒家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必然产物,因为儒家的核心观点就是重农,而重农的必然结果就是封闭,因为农业文明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外部获得生产生活资料。所以这也奠定了古典中国封闭、内敛的一个基调,如果拟人的话,就是中国是一个非常内向,甚至是内向到自闭的人,疯狂的认为只有自己好,别人都想坏我。

其实现在很多中国人有几个不是这样,小到社会交往,大到对外界的认知,都是我自己绝对没错,错的都是别人,都是外国。

好了,回到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导火索就是慈禧要换皇帝的问题。慈禧要换皇帝外国不承认,而慈禧这个人的性格就是非常高傲的一个人,其实专制君主都这样,基本没有能看清自己后脖颈的,被洋人驳了面子之后就自闭了,认为洋人都不是好东西;而下到民间也是这样,人们都认为洋人就是想祸害中国,没一个好东西。

这不仅和中国近代的遭遇有关,也和中国的民族性有关。中国的民族性那就是非常骄傲甚至极端自负的一个民族,这和中国古典时代一直是东亚地区性强国以及农业文明、儒家思想封闭的思维有关,直到今天还是如此。在任何场合,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非常的自鸣得意,永远不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反倒是问题的根源,我倒希望中国人的民族能像日本一样,也就是通过强者看清自己的不足,进而通过学习强者补齐短板,最后完成超越。

所以,由于中国当这个老大帝国当惯了,到了近代被中国人视做蛮夷凶蕃的洋人一顿痛扁之后,从内心从极度骄傲变成了极度自卑,进而变成极度自尊,所以中国人直到今天骨子里都有这种心理。换在那个年代更是如此,上层对洋人不满,下层对洋人仇视,自然就演化为极端排外。所以才有清政府纵容义和团攻击洋人使馆的行为,虽然清政府和洋人没有正式宣战,但是清政府仍然对内发布了动员令,号召人民去宰洋人。

而且这封动员令也很有意思,开头就像祥林嫂这个怨妇一样,说我对洋人如何好,但是洋人一直在害我;接着说我不想忍了,我和洋人彻底决裂;最后是号召人民拿起武器都去砍洋人。

但是地方督抚往往不这么看,因为从目前来看,清末地方督抚由于和洋人打的交道多了,知道洋人的优势,也清楚自身的劣势,所以清朝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往往地方大员是主力,而不是朝廷里的臭老九们。所以,在面对朝廷如此愚蠢之后,他们唯一的办法就只能宣布和朝廷不合作,以避免中国进一步受损。这也就是东南互保。

对于清政府来说,不管是办洋务还是办新政都需要这些地方大佬,因为至少他们的知识论和眼界,对清政府的近代化改良是有帮助的。而且,从清政府在战后的一系列文件来管窥,清政府也隐晦的承认了自己的失误,虽然是马后炮了。不过,能及时承认错误并加以纠正,这仍然表明当时清政府还没糊涂到家。

另一方面,因为清政府的失误导致中国被重创,而且还让清政府陷入了巨大的政治危机当中。对于任何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这种局面下最主要的工作是维持内部团结,先解决眼前的问题,之后再算账。但是问题是也没算账,因为对于清政府来说,日后的新政还需要他们,而且这帮人的身后清政府也给了足够的哀荣。比如东南互保的主力李鸿章和张之洞,分别谥文忠和文襄,评价也不低,尤其是李鸿章,他死后慈禧痛哭流涕,称其为再造玄黄。

所以,清政府是不会清算他们,因为政治不是键盘侠想的那么简单,政治实际上是一门艺术。

全文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