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日军俘虏去西伯利亚挖土豆,10年后为啥只回来50万?(日本画家木内信夫描绘关东军战俘苏联拘留的生活:艰苦工作、恶劣环境,离开苏联才重获自由。)
日本画家木内信夫描绘关东军战俘苏联拘留的生活:艰苦工作、恶劣环境,离开苏联才重获自由。
一个名叫木内信夫的日本画家。他画了一本名叫旧ソ連抑留的画集,其实就是关东军战俘苏联拘留画集。里面描述了日本人在西伯利亚的情况,但是挖土豆很少有人去干。
木内信夫是这批俘虏的人员之一,他开篇就概述自己在苏联的悲痛生活。苏联作为异国他乡,他这样安慰自己:“这是大正青年应该背负的宿命。”当初载有俘虏的船只从北朝鲜与南港起锚,到达苏联的小港口波赛特登陆。之后就是穿越20公里的茫茫原野,中间根本就没有休息的机会。有些体力不支的日本人,就这样倒在了地上,不过这个时候并没有人去拉他们一把。等到这支队伍到达维格波之后,又遭遇了两个星期的大雨。这批日本俘虏只好搭建起简易的帐篷,下面用很厚的毛巾垫着。不过还是浸湿了水,最后很多日本俘虏都生了病。等到两个星期的大雨停了之后,虽然有医疗设备,但是注射器全部都是用给牛马打针的那种大粗针。紧接着这一批俘虏,又被塞进一个有50节车厢的列车上。每节车厢可以站40个人,全部都是人挤人。车厢外面被牢牢锁住,每节车厢两端都有一个端着机枪的苏军战士看守。一趟列车可以大约乘坐1500名日本俘虏,中间路过贝加尔湖的时候,进行过一次修整。很多俘虏渴的受不了,直接跳进贝加湖里面喝水。经过了30天的运输,终于把所有的俘虏都运了过来。在苏联每天都过着比较屈辱的生活,是完全的与外界隔离。厕所也只不过是用草棚搭建起来的露天厕所,不过却成为了聊天的场所。
每次聊天都是说什么时候回去的消息。虽然一直都有听说不久就能回去,但是这个不久并不清楚是什么时候。住宿环境也非常差,由于西伯利亚特殊的气候条件,有着相当长时间的寒冷季节。不过在铁路职工宿舍,却完全不需要保暖设备。因为8平米的房间里面,挤满了20多个人。寒冷这点还是可以克制的,但是因为很多人缺乏蔬菜,以及粗食太多,很多人都患上了夜盲症。晚上上厕所的时候,经常发生碰撞。在零下20多度里守夜的守夜人,则是成为了这些患有夜盲症人的指明灯,不过最多只能站一个小时,否则很有可能出人命。
在苏联的日本俘虏,每天必须做够足够的工作,不然根本就没有饭吃。最繁重的工作是采石,一整天对着一块岩石,一人拿着一根铁棒,必须采购一立方米的定量。采下来的石头先用担架装上,然后抬到另外一处石堆上。旁边则是交给年轻的苏军战士看守,有时候会在旁边打瞌睡,有时候也会在旁边读书。每次工作的时候,经常会碰到非常恶劣的天气。有时候下暴雪太大,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这个时候会有苏军战士鸣枪指路,但是还是无法避免的有人遇难。而在东欧的低温更加可怕,最低可以达到零下25度到30度。而这些日本俘虏自幼生长在日本,根本抵抗不了这种严寒天气。很多时候早上醒来,身边的日本俘虏已经冻死。不过这些日本俘虏最喜欢干的工作是挑土豆,而并不是题目当中描述的挖土豆。所有的土豆都已经堆放在仓库里面,交给一些老弱病残的人来做。经过挑选的土豆,在水桶里面通电煮熟,就可以吃了,但是这样的工作百年碰不上一次。
昭和22年6月底,来自斯拉维扬斯科拘留所与马扎尔拘留所的俘虏,进行了一场大会合。当日本俘虏到达的时候,匈牙利的俘虏还用他们的爱国进行曲来热烈欢迎日本兵。匈牙利的人虽然很热情,而且看上去非常有朝气也开朗,但是从来都不主动多干活。有一些人特别亲日,甚至比日本人还要了解日本人。
(这一部分主要是描写苏联关押的其他俘虏和日本人的交流,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不给大家介绍了。)
为了恢复卫国战争留下的创伤,苏联不管男女都要参加到劳动当中,甚至一些比较危险的工作。这在当时的日本完全无法看到,因此让很多日本兵感到惊讶。苏联人都干活了,日本兵肯定也不能闲着。其中有一个工作是过钢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用一个独木车推着从钢梁当中滚过,不过都是轮流着做。还有个工作是铲煤,当货车把煤拉过来的时候,日本俘虏需要把这些煤炭全部都铲下来,然后再运到别的地方。这个工作比较累,而且还有时间限制。除了这些体力活之外,日本俘虏还必须做一些稍微技术一点的工作,比如说打磨火车的车轮。要求他们用焊枪把上面的毛刺去掉,不过由于温度太高,经常会灼伤眼睛,有的人因此失明。日本人也吃大米,苏联人不得不把一些本来就不多的大米分给他们。不过送给他们的大米,最多只能烧一点粥。有时候一些吃不饱的德国人,会厚着脸皮过来要。而且德国人一直认为日本人吃的比较丰盛,每次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都会用眼睛狠狠的盯着日本人。因为德国人吃的是面包和汤,日本人则是吃粥和自制的味增汤。
在得知可以回国的前一天,木内信夫和音乐大学出身的一位日本俘虏,合作写了一首歌谣,交给了一位会指挥的德国人。这个时候,木内信夫才体会到音乐无国界。整场表演比较顺利,虽然日本人唱的不是很熟练,但是勉勉强强的撑了下来,最后回归的日期也定了下来。这次和进来的时候不一样,车厢没有被锁住。可以通过车厢口,看到列车在西伯利亚铁路上飞驰的情况。经过多地辗转,迎接日本俘虏的船只终于到了,不过距离他们当初被俘虏,已经过去10年时间。当俘虏们走下桥的时候,很多日本人还高呼着万岁、辛苦了的口号。随后这些日本俘虏被送进淋浴室,从头到脚又好好的洗了一遍。很多人迫不及待的趴在榻榻米上,感慨着回来的感觉真好。
——————————————————————————
上面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囊括整个画集的内容了。从这些图片当中就可以看出来,日本人在西伯利亚的工作其实比较繁重,挖土豆的事情基本没有。这些都是他们应得的惩罚,而且距离弥补他们犯下的罪过远远不够。
10年时间,60万日军俘虏回来50万,真希望一个都回不去。
苏联对日本战俘的待遇与生活条件
1945年,苏联俘虏共计65万日军,其中40万战俘在1948年以前遣返,再减去优胜劣汰初期死掉的几万人,只有大约10多万人留在西伯利亚一挖一麻袋,这些人的特点就是适应力强,体魄强健。
从1945年开始,仅仅2个冬天,日本战俘的死亡率就高达8%,在这其中大概46%的人死于营养不良,其余基本都是死于天气原因造成的疾病,比如伤寒类或肺部疾病等等。
遣返顺序大致这样,首先,非日本人优先释放,其次是日本病号,药是没有的,但可以尽早把你遣返回国,死半路上那是该你倒霉。
战俘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垦工作, 苏联人同样爱往暖和地方扎,有轻活同样不干重体力,偏偏西伯利亚这片土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等极其丰富,但地广人稀,所以把日本战俘都放走,苏联政府实在舍不得,战后苏联的资源同样需要得到急速补充支持生产,比如煤矿、金属、木材等等,这些都是相对匮乏的物资。
衣食住用,穿衣方面,苏联人前几年是不管的,没有经济效益哪来的费用支出呢,节约如苏联可不舍得这份花销,尤其还是用在战俘身上,所以日本战俘就只能穿着夏装干活,想不被冻死就要加紧活动,否则一会儿人就冻硬了。
吃饭方面,当时苏联的普通百姓想吃饱都很难,何况战俘,况且还没产出就先投入,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所以只能让战俘们节衣缩食了,看似超额完成任务的战俘比其他普通战俘多出了很多食物供应量,其实最后都是吃不饱。
为了防止战俘们吃饱后太欢实,所以即便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也不会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粮食,包括蔬菜在内每天只有3-4斤的供应量,如果是现如今的白领,一天都吃不了一斤半,但从事重体力的话,3斤多的粮食&蔬菜真不多,食量问题在新时代很少有人能体验,但这毫不夸张,因为笔者勤工俭学时期的“标准餐”是2斤8两,我可不是从事垦荒开矿这种重体力劳动。
您再想想日本战俘干的啥活,吃肉都是精确到按克计算的,别管战俘是两餐或者三餐,其实就是一顿饭的量,而且根据苏联到期解密的资料来看,标准归标准,实际上,当时的苏联也在遭受大规模饥荒,人口大量减少,生产资料受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战俘的粮食是根本得不到保障的,能活下来的战俘都是蟑螂级别的人物。
住宿,只能自力更生,没人给他们建房,战俘们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行搭建,好在战俘中有不少工兵,很多人也有类似经验,所以盖房子比较简单,没经验的战俘群比较凄惨,他们只能住在半地下的窝棚里,就是座山雕逃命时候搭建的那种临时建筑。
取暖问题无法解决,好不容易开采出来的煤块,苏联可舍不得给他们用,能节省就节省,冷也只能忍着,抗不住生病的就只能尽早遣返或者原地等死,所以死亡战俘中,饥饿和寒冷致死率最高。
生活用品方面,牙膏牙刷没有,肥皂少许,医药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只能看床位够不够,病人多了去了,有空床可以看病,否则就自己忍着,当时的战俘基本就那几种病,都是因为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或者风寒受凉引发的疾病,诊断方面很简单,听病人自述就可以了,但是药品奇缺,有没有药吃基本看命。
这些战俘要是能在黄世仁手下当长工,怕是能激动哭了吧,好幸福,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地主敢欺负佃户,但一般都不敢得罪长工,除非傻疯了。
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日本战俘早该被释放,可是这十多万人都是精英级别的战俘,所以苏联也舍不得,老弱病残都在最初的三年被遣返了,能活下来的战俘,命都不是一般的硬,死亡的6万多人中,大部分都是最初几个月就死掉的,可想而知,因为初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条件最为艰苦,什么都没有,房子也都是简易的临时建筑,几十万人的房屋几天无法建成,所以在最初的几天,最初的几个月,开春前最冷的那段时间中,死亡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
最悲惨的境遇叙述完了,下面要介绍日本战俘的福利,要知道,靠重体力达到甚至超过产量是很难的,所以苏联政府贴心贴肺的为日本战俘准备了一份大礼,政治学习,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目成绩优秀的,可以享受半个多月的疗养房,可以从事相对较轻的工作,可以享受的食物和待遇都是最多最好的,他们可以洗澡,可以换上干净的内衣裤甚至睡觉的时候还能穿睡衣,屋里24小时热水和供暖。
这些福利让战俘们的热情高涨,他们接受红色教育,每天上工下工都高唱国际歌,他们游行拥护苏共,他们入党,他们批判日本天皇的一切,只希望能够快点回家,至少不被送到西伯利亚腹地,从事那死亡率最高的采矿工作。
另一项福利就是旧有体制沿袭,也就是说以前在部队职位较高的待遇较好,他们不必从事体力劳动,只要充当监工盯好自己以前的下属就好,如果苏联人有什么不满意,不用动手,告诉“工头”们就可以了。这其中还有两位将军,他们更是能享受国际红会每月送来肉蛋、水果等稀罕物资。
监视劳动的苏军对日本人的普遍印象是非常听话,纪律性好,但是因为食物的匮乏,职业技能的低下所以效率极低,他们的产出完全不够苏联政府对他们的费用投入。
为什么一定要用呢?没办法,实在是缺人,苏联本土也没人会忍受这种环境和待遇,而且类似公路、水电站等等设施这些是没法用产出衡量的,比如所有水电站的建造,战俘至少承担了一半甚至九成的工作量。
到了1956年,苏联的产能有了一定提升,而日本战俘经过十多年,年纪也越来越大,一部分人已经奔五,体力下降在所难免,所以苏联也就不再扣押把他们放回了日本,回到日本的他们,不少人都写了回忆录,有的战俘所生活条件尚能生存,有的战俘营从事重体力但是只能喝粥,还是那句话,能活下来的都不是凡人,但相对他们的罪行来说,这已经能是对他们最大的仁慈和优待了,至少他们还能有命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