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黄肠题凑”自东汉以后便几乎绝迹了
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兴起较早,据考证最远可以追溯到周代,考古发现最多的是战国至西汉时期,这种墓葬一般规模宏大,形制奢侈,是古代帝王陵墓的重要标志。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材料的匮乏、丧葬思想观念的转变、防盗意识的提高,这种墓葬形式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一、“黄肠题凑”是古代墓葬形制与工艺的巅峰
(一)“黄肠题凑”的等级使用制度森严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十分的推崇,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会消散,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帝王贵族们生前过着奢华的生活,因此在死后还想继续幸福,因此他们对于“丧葬”特别的重视,往往把生前的一切用具都陪葬在自己的陵墓中,同时在墓葬制度中也形成了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墓葬现象。
“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发展于周朝,盛行了秦汉,它是等级墓葬中最顶层的存在。“黄肠题凑”是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黄肠题凑”有着森严的制度约束,其它贵族阶级使用就是僭越,平民百姓更不用提,“黄肠题凑”的奢华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黄肠题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汉旧仪》记载: 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用梓棺黄肠题凑。
(二)“黄肠题凑”的形制和工艺繁杂。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黄肠题凑”是个什么样的墓葬形式,它的形制和工艺也繁杂,我们看一下古书中的解释。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是墓葬的最高等级,他的形状是用方形柏木堆成的框型结构,用于椁室四周。那什么是“黄肠”呢?“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它是去皮后只留黄心的柏木,因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所以这样称呼它。
那什么是“题凑”呢?“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它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叠垒、平铺,极少使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就像我们装修时订的钉子一样,其方向和椁室垂直相对,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黄心枋木全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从其内侧看,四壁只能看见枋木的端头,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题凑”的由来。
“黄肠题凑”的形制尊贵。首先,松柏自古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向来有着品行高洁的寓意,为世人所尊崇;其次“黄肠题凑”的材料选用大量的柏木,柏木是中国最为坚硬的树种之一,其非常地坚固耐用,经历上千年都不会损坏;最后,柏木木质密度较高,其木本身散发也迷人的清香,还富含大量的油脂,耐腐蚀能力极强,作为墓葬材料再合适不过了。
“黄肠题凑”的工艺繁杂。其工艺是用柏木一层层平铺上去的,柏木本身打磨的光滑,就像现代盖房子用的砖,摆放起来非常平整,严丝合缝,若有不平之处,还要用木屑或木片填充,使其各层保持整齐严密,最后再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因此对工匠们手艺水平要求比较高,其制作起来工艺非常繁杂,造价也非常高。
(三)“黄肠题凑”的安全性最高。
按照《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因此厚葬死者才是孝顺。到了汉代,依据汉礼规定,黄肠题凑与玉衣、 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天子礼葬时,在棺椁外面设有便房,同样用柏木堆砌而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一方面可以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柏木极耐腐蚀,其规模宏大,动辄使用数千上万根柏木建造,极利于保护棺椁,使里面的棺椁难以受到损坏,因此成为了难以存续的木椁墓葬中极为特殊的存在,其寿命可以延续数千年。
另外由于汉代的帝王贵族相信死后灵魂能继续存在,因此会在墓葬中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这种习俗就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墓中巨额的财富吸引了无数盗贼觊觎的目光,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以盗墓为生的群体。为了阻挡盗贼对墓葬的破坏,古代的陵墓设计者们就根据盗墓的形式,逐渐摸索发明了黄肠题凑这种卓有成效的防盗措施,其效果绝佳,成为了古代皇帝陵墓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黄肠题凑”的太奢华、太费原料,因此必定会消失
这样奢华安全又能代表皇帝地位的“黄肠题凑”,为什么只盛行于秦汉中早期,到了东汉中后期时,它就几乎消失了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与汉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黄肠题凑”本身的缺陷有关。
首先,汉朝的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阶级使用的是竖穴式土坑墓﹐在墓中设置木椁,这种竖穴式木椁墓的形式一直延续到西汉後期和东汉前期,此种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沿袭的是周代的礼制。在这些竖穴式木椁墓中﹐许多帝王和诸侯、权臣还使用了“黄肠题凑”的顶级墓葬形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西汉中期,黄河流域开始使用横穴式的洞穴,并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然后在全国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竖穴式土坑木椁墓。而贵族的墓葬,又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这种又被称为“崖墓”,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江苏徐州龟山汉墓和河南永城梁孝王墓也是这种形制。
到了西汉中晚期﹐关中和中原一带出现了用小型砖建造的墓﹐这种形制被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时期﹐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竖穴式土坑木椁墓几乎就消失了。
其次,东汉的薄葬之风,也加速了“黄肠题凑”的消亡。《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国家越大,家族越富,其陪葬的物品就越丰厚。死者口含的珍珠、身穿的玉衣,赏玩、嗜好的物品,还有钟鼎壶鉴,财货珍宝等等无数物品皆可陪葬。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好似四面有檐的屋子,里面棺椁数层,并堆积石头、木炭,环绕在棺椁之外,送葬之时灵车左右执绋送葬的有万人,牵引灵车行进,这么多人得用军法指挥才行。
可见汉朝时人为了迎合厚葬之风,几乎掏空了所有的家底,这些财货全部陪葬,又限制了金融的流通,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东汉统治阶段深刻认识到这种厚葬风气的危害,于是从东汉时期帝陵修建开始,规模就大幅度缩减,相对于秦、西汉时期的厚葬之风,其俭葬、薄葬现象十分明显,对后世影响深远,“黄肠题凑”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政治基础。
《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
最后,与柏树资源的大量消耗有关。柏树的成材时间非常漫长,一颗能使用的柏树最起码要生长百年,一但大规模砍伐过后,再想形成树林就非常困难了。秦汉时期的厚葬风气,使得帝王、贵族阶级对人力、财力和柏树原木的消耗十分的巨大。在西汉绵延的194年中,“黄肠题凑”这种墓葬形制不但帝王用,各位诸侯也在用,其消耗更是巨大。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中山简王焉传》记载,刘焉死后:“发常山、拒鹿、琢郡柏黄肠杂木, 三郡不能备, 复调余州郡, 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 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诸侯王规格的黄肠题凑,其所需柏木,征三个郡还不能备齐,更要发动六州十八郡共同努力,可见柏树在西汉中前期消耗的巨大,那么皇帝的陵墓耗费则更多。从现代发掘的上百座汉墓中,发现使用“黄肠题凑”结构的墓葬还不到10例,可见当时的柏木资源几乎消耗殆尽,因此西汉后期的黄肠题凑开始使用黄肠石代替,木质结构的“黄肠题凑”因资源枯竭无奈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无论从汉朝墓葬形制的改变,还是从东汉节葬风气的盛行,还是“黄肠题凑”材料的枯竭,都成了“黄肠题凑”这种古代墓葬巅峰文化消失于历史长河的根本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