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不称帝(曹操不称帝为何)
纵观曹操的一生,不管他自己怎么说,他都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在一条通向帝王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着。自曹操将献帝变为自己手中的一个傀儡和一张王牌时,就已经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届时随着曹操的实力逐渐增强,曹操对于朝政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献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来越深。建安二十二年,献帝诏令曹操享有和天子同等的待遇和地位,还封曹操的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就这样,曹操完成了夺取帝王和世袭权力的所有准备,在通往帝王的道路上几乎已经走到了终点。
曹操不但在事实上掌控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俨然和皇帝没有区别。而曹操唯一没到手的不过是一个皇帝的虚名而已。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是他至死都没有称帝,他是想将称帝这一任务交给自己的儿子来完成,那曹操为什么不自己称帝呢?
首先,曹操不称帝是打击孙权可能利用自己称帝,从而到达渔翁得利的政治图谋。襄樊之战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了关羽,帮了曹操大忙,但却与刘备结了仇恨,这种情况他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孙权为了减轻自己的政治压力,企图用劝曹操称帝这样的方法转移刘备的注意力,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就会遭到拥汉派强烈的反对,曹操因此也会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从而达到联曹抗刘的政治目的,曹操自然不愿意让孙权的如意算盘得逞。
其次,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的趋势。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后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对他来说都是浮云。最后,年龄问题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经65岁了,考虑自己年纪大了,就想模仿周文王,打下了天下,自己不称帝却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这也可能是他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
由此可见,曹操终其一生也不称帝,完全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做法,他彰显了作为卓越政治家深远而明智的谋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