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不是有朱元璋的遗体?(南京明孝陵地宫中发现完好保存的朱元璋遗体)
南京明孝陵地宫中发现完好保存的朱元璋遗体
南京明孝陵的地宫里,真的有朱元璋的遗体吗?
首先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里面自然有朱元璋的遗体。但为何会有人怀疑里面没有朱元璋的遗体呢?实际上这主要是来自南京民间的一首民谣:
“南京有三怪,龙潭的姑娘像老太,萝卜当作小菜卖,十三个城门抬棺材。”
直到现在,“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的传说仍在南京民间流传。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是在朱元璋出殡的那一天,大开南京十三个城门,同样的仪仗,同样的棺椁,同一时间抬出城外,谁也不知道朱元璋的遗体究竟在哪一口棺材里面,更不知道这十三口棺材最后到底是抬到哪里去下葬。
据说这是朱元璋临终前嘱咐的,朱元璋知道自己杀戮太重,担心仇家在自己死后遭仇人报复,开棺扬尸,于是他便向魏武帝曹操学习,想出这个办法来迷惑仇人。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曹操是个名副其实的盗墓专业户,为了补充自己的军饷,他成立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等专门负责盗掘陵墓的官职,将前朝的陵墓尽数扫荡。曹操在临终前,为避免别人来盗掘自己的陵墓,于是便下令设下“七十二疑冢”,迷惑盗墓贼。
当然了,这种方法固然能避免陵墓一时被盗,但如果盗墓贼运气好,或者是不辞辛苦一路挖掘下去,那么迟早也会找到。所以总的来说,这一说法实际上还是不太准确的,曹操墓之所以没有被盗掘,主要还是因为他所提倡实行的“薄葬”,也就是不在棺椁中放任何随葬品,或者是少放。盗墓贼盗墓历来都以“财物”为主,如果一座连像样的陪葬品都没有,那也就没必要盗掘了。
而相对于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来说,朱元璋比他做得更绝一些,十三个城门外一个疑冢都不设,外面只有一座明孝陵,却已经向世人提前声明这不是正确答案。所以,人们不禁怀疑,这明孝陵的地宫里面到底有没有朱元璋的遗体。
根据清朝王棠的《知心录》记载:
“俗说朝天宫是明太祖葬处,此讹言也。帝王大度,断不如是。”
由此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已经有了朱元璋葬在朝天宫的说法了,但是王棠本人却不赞同这种说法。但是,王棠不赞同,并不代表别人不相信,从清初一直到乾隆年间,这一说法仍然流传着,比如在全祖望的《从朝天宫谒孝陵》中就说到:
“钟阜衣冠是与非,朝天弓剑更传疑。难寻玉匣珠襦地,但见神功圣德碑。”
全祖望在诗的注释中说明了朱元璋是葬在朝天宫而不是明孝陵。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朝天宫究竟是什么地方呢?
根据甘熙的《白下琐言》记载,朝天宫早在宋代就有了,但并不叫朝天宫,而叫“天庆观”;到元代的时候则改为“元妙观”,后来又改为“永寿宫”,直到明朝之后,才正式改为“朝天宫”。这是朝臣们联系朝贺礼仪的地方,据说其中的三清殿下面就是朱元璋的真正葬处。但是这种说法还是被否决了,甘熙认为,朱元璋死后葬于孝陵在正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况且明孝陵乃是太祖亲定的皇陵,修建此地耗资靡费,如果只是为了皇后马氏打算,那自然不用如此。
那么既然这种说法不正确的话,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实际上,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根本不用查阅任何史料,只需要将明孝陵地宫打开,进去看一下就知道了。事实上在以前,真就有人想发掘明孝陵,但是很遗憾并没有成功。挖掘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严重违背了世界遗产保护的条例,所以这种办法根本不可取。
但幸运的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解决古代陵墓的谜团已经有了全新的手段。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和江苏省、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安排,自1997年起,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考古人员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取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终于查明了明孝陵宝城内地宫的中心位置,并确认这座地下宫殿保存得很完整。事实说明,明孝陵并没有被盗掘过,墓主人的遗体被没有受到损害。
朱元璋的遗体确确实实就是葬在了明孝陵,那个传说如果正确,那么就是朱元璋的皇孙朱允炆故作玄虚,迷惑世人。更何况,这个传说还不据可考性呢!
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南京孝陵,祭祀受到历代帝王尊崇
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岁父母双亡,从此流落四方,二十四岁参加红巾军,历时十六年,混一天下,建立大明,是中华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加入红巾军时,得到主帅郭子兴的青睐,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这就是日后的马皇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应天府。在为自己与马皇后选定身后吉地时,经过多方勘察,与洪武十四年(1381年),选中了位于今天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开建陵墓。
在建陵时,工部施工人员不经意间。发现了选中吉地前方居然是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的蒋陵。
主持建陵工程的官员为风水起见,想把孙权墓移走,朱元璋得知后说:“孙权也算是一个英雄,就让他给我守门吧”。这样,在开建陵墓时,孙权陵没有被损毁破坏,而朱元璋的陵墓神道绕过了孙权蒋陵,这就也是他的陵墓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于是被先期葬入她与朱元璋的合葬陵。因为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高皇后”,所以此陵被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马皇后谥中的孝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驾崩,孝陵地宫再度开启,将朱元璋遗体安放入内,与马皇后合葬。
为什么后世有人传言说孝陵内只有马皇后,没有朱元璋本人,那是因为在朱元璋去世后,传闻南京十三门全开,,十三支一模一样的送葬队伍,从不同的城门走出,这就让所有人疑惑,究竟那一支才是真的丧葬队伍。民间传说这是朱元璋自己临终的要求,就是使人疑惑,乱人眼目,让后世盗墓贼不知道自己准确的陵墓地址,所以没办法盗取里面的宝物。
这只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真正的王朝皇帝葬礼,不可能这么儿戏,所有礼仪均得不偏不倚,符合礼法,以彰显国家法度。十三门大开同时出丧,只不过是后人牵强附会,以“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套在朱元璋身上罢了。
洪武十六年(1383年),孝陵享殿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燕军攻陷南京,宫中大火起,建文帝乱中不知所终。朱棣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此后诸王及群臣上表劝进,朱棣在杨荣提醒下,先“谒孝陵”,“唏嘘感慕,悲不能止”。然后三辞,才接受帝位,即明太宗(成祖),以明年为永乐元年。
永乐三年(1405年),孝陵地面建筑最后建成,全部过程历时二十五年。此后直到明朝灭亡,南京明孝陵一直是明代诸帝的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后世皇帝尊崇。每年明朝固定举行三大祭、五小祭。凡如国之大事,均遣勋戚大臣祭告,以示隆重。
明亡后,清朝继续对孝陵进行维护。以“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守明陵”,以维持明太祖朱元璋祭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到南京,亲往孝陵拜祭。“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以其谒陵态度恭敬,礼数尊崇,用以笼络江南人心。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在再下江南拜谒孝陵,书“治隆唐宋”,并刻碑立于碑亭。
之后乾隆帝六次南巡,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祭拜时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礼文隆渥,逾于常祀”。借以缓和矛盾,笼络江南。
太平天国起义,在攻占南京,明孝陵地表建筑全部毁于一旦。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奉诏祭陵,着手小规模修复了明孝陵。
民国元年(1912年)2月,临时大总统孙文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并拟祭文。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至今,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已经在孝陵地宫内静静安卧六百二十一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