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蜀汉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继而一统天下?(关羽的进攻襄樊未能成功,最终遭遇失败)

关羽的进攻襄樊未能成功,最终遭遇失败

我认为不能,凭关羽的能力和实力不能。即使能攻下襄樊也只是一时,并不能伐魏吞吴。关羽据守的荆州有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据晋书地理志人口大概有六十万。因为公元280年晋灭吴后统计人口。而东吴投降户籍人口有两百三十万,公元241年东吴统计人口是两百四十万。所以推测公元219年关羽所据荆州有六十万人,军队六万左右。关羽北伐的军队应该是三万左右。吕蒙装病后,关羽又从荆州抽调军队北上,应该不下一万。

公元219年七月关羽率军北伐,这时东吴也在进攻合肥。三国志:孙权攻合肥,时诸州兵戍淮南。当时扬州刺史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讲:这里根本不用担心,我担心的是荆州方向。现在江水开始暴涨。关羽要是乘利率精锐进攻,必将大患。关羽果然乘利进攻襄樊。当时征南将军曹仁守樊城,平狄将军吕常守襄阳,各数千人。平寇将军徐晃驻屯宛城。早在公元218年十月时宛城守将侯音等反叛,南结关羽。反叛原因是苦于徭役,应该是汉中之战。曹操率大军返回长安,八月派左将军于禁率七军救援襄樊。于禁所部七军跟立义将军庞德率军屯樊城十里外。这时天降大雨,汉水暴涨。关羽率军乘船进攻,于禁庞德全军覆没。光俘虏的魏军就有三万多,除庞德不愿降外其余降军均送回江陵。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关羽。关羽于是围攻襄樊两城,当时樊城城墙已经让大水泡着。三国志:羽急攻樊城,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汹惧。当时城中守将皆劝征南将军曹仁赶紧坐船跑路。当时汝南太守满庞反对讲:现在许昌以南已经开始混乱,关羽之所不敢向前进攻,是怕我们牵制他的后方。如果我们跑了,许昌以南就会让关羽占据。曹仁于是跟众将盟誓坚守。曹仁进攻虽然不能称赞,但坚守足以称为名将。当年就凭数千人坚守江陵,挡住周瑜数万人一年。

九月平寇将军徐晃、议郎赵俨率军救援襄樊。但因兵力不够并没有行动,当时诸将皆劝速救襄樊。赵俨认为现在去救并不明智,加上水势暴涨不利。我们人马又少,不如前军向前佯攻关羽围城军队。城中知道援军到达,上下必然齐心坚守。而魏王派来的援军应该十天内能到达,那时我们再全力援救。曹操之前也告诉徐晃一定要等到援军再救援。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曹操前后遣殷署、朱盖等率十二营军队支援徐晃。这时魏讽、刘伟、张泉、王粲的两个儿子、宋忠的儿子等人密谋袭击曹操的大本营邺城。有人认为是在响应关羽。因陈祎向曹丕告密而失败了。十月洛阳周围地区的群盗纷纷响应关羽。群盗一般是指造反的老百姓。三国志: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梁在司隶州三川郡,洛阳城也在这个郡。郏、陆在司隶州弘农郡。他们造反的原因是因为苦于徭役,跟南阳郡侯音造反原因是一样的。三国志: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曹操跟部下商议准备迁都以避锋芒。我认为曹操是担心许昌有变。必竟公元218年吉本、耿纪、韦晃、金祎、吉邈、吉穆等人起事攻打许昌丞相府营。三辅决录: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司马懿等人认为关羽只是借助水势,并非以战而胜。而且关羽胜利,东吴必然有所行动。

十月徐晃得到援军后进攻,关羽率军渡过汉水跟徐晃交战,败退回襄樊。但荆州水军占据汉水,徐晃暂时还不能救援襄樊。三国志: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孙权在此时上书称臣请求讨羽自效。当时曹操的大军还在长安正往洛阳,准备亲自征讨关羽。又要防范凉州颜俊、张掖、鸾、黄华、麹演等,关中的许攸。洛阳周围又有梁、郏、陆浑群盗,邺城又发生了叛变,又怕许都有人举事。因为东吴称臣要偷袭荆州,曹操才敢抽调了东线豫、兖、徐、淮南防吴的大军支援襄樊。三国志: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张辽)及诸军悉还救仁。曹操还召了兖州刺史裴潜、豫州刺史吕贡前去救援襄樊。三国志:诏书召潜(裴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即使东吴不偷袭荆州,关羽进不能破襄樊。等到援军齐集,关羽还是要败的。即使关羽攻破襄樊,请问还能打败曹操亲率的主力和张辽、裴潜、吕贡的援军吗?徐晃这支援军都未能攻败。

益州方向刘备他们不知道在干嘛,史书一片空白。魏吴都在关注这场战争,刘备居然豪无动静。我只能理解为刘备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中。如果刘备有反应的话,有三个选择。一是从汉中顺汉水直达襄阳,支援关羽攻打襄樊。二是从江州顺长江直达江陵,再北上。既可威摄东吴。三是率军出秦川。我认为两路进军荆州比较好。一路顺汉水,一路顺长江。益州的粮草器械都可顺汉水、长江船行。但是蜀汉要是同意跟魏吴为敌是很危险了。当时虽然三分,但按人口比是1:1:3。以1打4,蜀汉根本不能实现伐魏吞吴。何况益州刚刚经历了两年争夺汉中之战,虽胜但已力竭。东吴的态度尤为重要。但孙权要荆州,刘备也不可能把荆州给他。

关羽如果趁胜回防荆州,那日后还有机会。关羽在水淹七军后就应该回防。继续攻打襄樊,是画蛇添足。回防有两大好处:一是东吴不敢轻举妄动。东吴打荆州不是一天两天了。曹军遭受重创也是不敢追击。二保持襄樊战争的胜利果实。斩杀曹军数目不详,但于禁七军俘虏三万人是最重要的胜利果实。三国最缺的就是人口,何况这些都是壮丁。但是关羽不满足继续进攻襄樊。光俘虏就三万人,在三国战史上算得上是重大胜利了。这是自赤壁之战后,所取得的战绩。关羽在得知东吴偷袭荆州的消息后,并没有立马回防。就是不想放弃大好局面。当得知江陵、公安失守才率军回援。曹孙两方都认为会有一场大战,但实际上并没有。因吕蒙的政治工作,荆州将士都抛弃关羽投降了。关羽只得率残部败走麦城。然后伪降跑路时,剩下将士又抛弃关羽投降东吴。关羽只剩下十余骑,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关羽拿下樊城,北伐受阻,北伐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与孙权的关系

关羽拿下樊城,确实对北伐有促进意义,但这才哪到哪啊?拿下一个小小樊城,就开始做白日梦了?

如果关羽能拿下襄樊,那么刘备的汉中和荆州两大战区就完全打通了。从内部联络和继续北伐的角度来说,意义重大。

一则,刘备全据汉水,汉中和荆州的粮草兵员都可以走水运,不用再像之前那样要从益州腹地走长江到荆州。

二则,从襄樊北上,北伐难度大大降低,比如后勤负担会大大降低。

三则,曹魏丢掉襄樊后,南阳无险可守,曹操如果想挡住关羽,只能在南阳北部的伏牛山设置防防。这样一来,南阳盆地这个产粮区也会沦陷,落到刘备手上。(过了伏牛山就是汉献帝所在的许昌,这也是曹操为什么要考虑迁都的原因)

假设,刘备能多活几年,并且他不犯错。以隆中对策略,蜀汉两路出兵北上,借凉州军阀张进、黄华等人叛乱之机,或许还真能取得不错的战果。比如拿下关中!

但是,你以为这样就能一统天下了么?怎么可能呢?如果直接把孙权忽略了,还怎么可能北伐成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守荆州。后来,因益州战事吃紧,刘备召诸葛亮、张飞等人入川,把关羽单独留在了荆州。

在此后的几年中,跟东吴大都督扯皮,就成了关羽的主要工作。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反复讨要荆州呢?难道说他这人小心眼,见不得自己吃亏么?

当然不是了,在政治家眼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他之前借荆州给刘备,是因为刘备有利用价值,可以替他挡曹操。但是他对刘备的利用也是有底线的——就是刘备的实力不能超过他。

如若不然,刘备会吞掉他!因此,孙权时刻在关注刘备的发展。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终于得到益州,实力基本和孙权持平。

很显然,刘备触到了孙权的底线!于是孙权马上便来跟刘备讨要荆州,目的就是要保持对刘备的实力优势。(不一定要占优,起码要保持均势)

但刘备答复孙权的是,说等他取了凉州之后就归还荆州。孙权一看刘备的这副嘴脸,就知道刘备乃一正宗老赖,根本就没想还。若是让他取了凉州,坐拥两州半之地,他哪里还是刘备的对手?到时候刘备不还,他能奈刘备何?

于是,孙权直接就令吕蒙带兵强取。关羽没想到孙权会一言不合就动刀子,应对预案明显不足,荆州被吕蒙轻轻松松就袭取了大片地方。

丢了大片土地,刘备自然要去夺回。双方开战后,刘备亲率五万士卒顺江而下,前来争夺荆州。但无奈时局变动,此时曹操正好收降了张鲁,有进军川中之意。刘备无法两面作战,只好收缩阵地,和孙权媾和。

最后,孙刘双方协定: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属孙权,以西属刘备。

这次事件后,孙、刘双方实际上已经撕破脸皮了。在孙权眼里,只要刘备再动,他就要吞并整个荆州。因为如今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士卒仅万余人,必须要依附他才能混生活的破落户了。刘备随便一个举动,都能破坏他跟自己的实力均衡。

公元217年,鲁肃去世,东吴内部最大的联盟支持者不复存在。鹰派代表吕蒙继任东吴大都督,他与关羽龌龊不断,孙刘两家的的关系更是每况愈下。双方仅仅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了。

面对此时的东吴,关羽更加戒备,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但是,关羽不能只盯着东吴。在防备着吕蒙的情况下,关羽也一直关注着北方的动静。因为北伐中原,替大哥夺江山才是他的正经工作。

时间来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刘备争夺汉中,曹操势力范围内的南阳等地发生叛乱,叛军积极联系关羽。借此机会,关羽挥师北上,直取襄阳。

关羽此行极为顺利。趁着汉水暴涨,关羽大败于禁所部,进而将曹仁围在了樊城。据史书记载,关羽此战,“威震华夏”。

这时候,曹操在哪里呢? 他在洛阳。但是以当时的形势,他根本就无法去救曹仁。因为他还有比救曹仁更重要的问题得讨论:是否要迁都以躲避关羽的攻击。

战局到此,一切对关羽来说都十分顺利。然而还是那个老问题,孙权怎么看刘备和关羽取得的战绩?

很显然,孙权恨得是牙痒痒!先夺汉中,现在又想夺襄樊,逼得曹操都想迁都。此时的刘备在孙权眼里,已经不再是盟友,而是比曹操更可怕的敌人!

因为曹操在北方,打江东很难。但是如果让刘备连通了益州和荆州,到时候他顺着汉江打自己,岂不是顺手拈来?

于是,孙权在关键时刻反水了。他先是派使者向曹操请降,接着派兵偷袭荆州,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诚意。

他这么干的目的,并非他是搅屎棍性格,而是他想要保持与刘备的实力均势。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说的有点多了,做个总结吧。

其实,诸葛亮的《隆重对》并没错:“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都是北伐的必要条件。

但问题是,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把北伐能否成功的重点放在了“内修政理”和“天下有变”上,而忽视了“外结好孙权”这个能否北伐成功的关键条件。

在刘备眼里,孙权是定量,而不是变量。他以为孙权是个傻子,会傻乎乎的看着他慢慢的做大做强,给他的霸业做嫁衣。

然而,孙权怎么可能那么白痴?他可是一直盯着荆州的呢,并把荆州作为平衡孙刘实力的砝码。

所以说,刘备能不能北伐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曹操,而在于孙权。如果孙权一心一意的要跟刘备保持实力均势,刘备根本连北伐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连机会都没有,那还谈什么一统天下?

而如果让刘备一边打曹操,一边跟孙权五五分账,刘备又不愿意。他又不是冤大头,凭什么跟孙权分红利?

说到底,刘备的敌人不止曹操一人,孙权也是他的敌人。要如何平衡与孙权的关系,才是能否北伐的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