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曹操对孙策评价谦虚 未点名但予以充分肯定)
曹操对孙策评价谦虚 未点名但予以充分肯定
青梅煮酒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按照正史里面的记载,曹操是在夸刘备时,恬不知耻的也夸了一下自己,然而再顺带贬诋了一下以袁绍为首的人(士家大族子弟)。但并没有单独提到孙策,也没有专门针对孙策进行过评价。
不过,这里要说明一点。青梅煮酒的时间大概是公元198 年,那时候孙策还没有完全降服江东,他还不入曹操的法眼。但是一年多后,当袁绍搞定了公孙瓒,剑指河南;孙策搞定了江东,也剑指河南时,曹操有点害怕了。他由衷的说了一句:年轻人真是后生可谓啊,我是不敢与他争锋。
于是曹操便采取北打南和的策略,对北方的袁绍开战,而对南方的孙策则进行安抚。他先是把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他儿子曹彰娶了孙策堂兄孙贲的女儿,孙曹两家结为姻亲关系。
以上便是正史中,曹操对孙策的评价。一开始没有单独点名,估计是瞧不上。后来在面对袁绍和孙策夹击时,曹操怕了,便主动跟孙策结交关系,以避免两面作战。因此,历史上曹操对应孙策的英雄身份,应该还是予以了充分肯定的。
至于说曹操不承认孙策是英雄,那是《三国演义》中的内容。
当时曹操邀请刘备唠嗑,老曹说,刘老弟你久历四方,应该认识不少当世英雄吧?老哥我很感兴趣啊,想听你吹吹牛,看看到底谁才是当世英雄。
刘备表示,我就是个肉眼凡胎,哪认识什么乱世英雄?
曹操说,你就甭谦虚了,想到谁就说,咱俩无话不说。
刘备接着甩锅,说我只是运气好,这次跟着你曹大哥才第一次进京,面见了皇帝。其实我就是个草根,根本不认识什么英雄。
曹操看刘备不上套,便继续逼问道,你没见过他们的面,应该听说他们的名字吧?你就随便说说吧!
刘备一看,实在推不掉了。便先说了袁术和袁绍兄弟,称他们为当世英雄。结果曹操蛤蛤大笑,那兄弟俩都是垃圾货色。
刘备继续说,荆州刘表如何?曹操说,刘表也是个垃圾,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连说三人都被否,刘备心想,你丫的架子也忒大了点吧?那好,我再说一人!
“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曹操第四次装逼道:“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于是孙策就这么无情的被曹阿瞒给无视了。
以上便是《三国演义》中,曹操不承认孙策是英雄的情节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也就是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到底对不对?
我觉得,曹操说的是对的。因为如果按照曹操对英雄的评价标准来看: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孙策确实还差点意思。并且曹操说孙策“藉父之名”,也非虚言。事实上孙策本来就是靠着孙坚的基础(孙氏一族的支持),以及袁术的资助,才得以拿下江东之地。
至于曹操认为刘备符合他的英雄标准,我觉得也是对的。
因为东汉的人,重名士,又以眼光为荣,即所谓月旦评。按照当时的品评标准,一个人是不是英雄,并不强调这个人有没有“做过什么大事”,而是看他是否有英雄气。
刘备这个人,他不像曹操(神明英发),也不像孙策(英锐冠世)。
他的特征是格局大: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先主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陈寿以曹魏为正统,但他也夸奖刘备是个有高祖之风的豪杰。
在演义里面,曹操对刘备说这番话时,刘备还没干出事业,但是!刘备以草根出身,却做到了一镇诸侯。且到处得人心,将士效死力,像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不管去哪个诸侯的帐下,必然都是上将军的待遇,但是他们却愿意跟着草根出身的刘备,一起混迹江湖。足以可见,刘备是真英雄。他在笼络人心方面,却有独到之处。
曹操是东汉末期的人,他文武全才,对毫无政治眼光的土鳖军阀看不上,对只会夸夸其谈的士族子弟也看不上。但看见刘备这种英华内敛的人(关键是刘备草根出身,却有如此深的城府),自然会由衷的认为:此人在日后必成大器!
所以按照《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英雄的评价标准,刘备那种有格局,又能得人心,且不屈不挠的家伙,才是真英雄。
还是那句话,是否是英雄,并不强调此人干了什么,也不强调实际干出什么事业,而是看是否有英雄气。否则仅仅以事业为评价标准,那袁绍比孙策强得多啊!孙策也就拿下江东五郡之地而已(演义中是六郡),袁绍那可是虎踞河北四州的大军阀。曹操连袁绍都瞧不起,孙策岂能入他法眼?
再者,孙策也并非几副铠甲起家。他爹留给他的可是一大笔财产。孙策入江东时,他的舅舅吴景,堂兄孙贲都是江东太守(袁术册封的太守)。并且袁术还给了他三千士卒和五百匹战马。
当孙策东渡江东后,他一开始是以辅助的身份协助舅舅和堂兄作战(打刘繇),后来因为表现出色才从助攻提升为主攻,孙氏一族的武装都听他的号令。再后来,孙策成为孙氏一族的掌门,创立江东基业。因此,孙策的创业确实不简单,但也没有夸张到几副铠甲定江东的程度。
孙策【性格】创业的历史地位及其对曹操的挑战
曹操轻视孙策,认为其“因父成名”,绝非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是理所当然的。就当时天下情势而论,孙策别说和曹操相比,就算比之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这些诸侯,同样也大为不及,孙坚之子的身份,确实让他在创业时占据了极大便利。
江东孙氏出身寒门,自称是春秋时“兵圣”孙武的后裔云云,不过是得势后给自己门楣贴金。孙坚的父亲孙钟、也是孙策孙权兄弟的祖父,只是个种瓜农民。
孙坚17岁那年行船时遇到海贼,挥刀与战,斩首一级,由此闻名乡里,被召为县吏。汉末黄巾之乱,孙坚从军屡立战功,击平各方叛乱,一刀一剑给自己搏取了拜将封侯的大好前程,获封“长沙太守、乌程侯”。
董卓窃夺汉朝中枢大权,废立天子,关东各地纷纷起兵,组成反董联军。孙坚率其部属,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斩华雄,败吕布,克虎牢而复洛阳。孙氏虎卒屡克西凉铁骑和并州铁骑,为联军第一敢战之劲旅,在英雄竟逐的舞台上,书写了自西楚霸王项羽之后数百年来,江东子弟最绚烂的华章。
董卓屡战屡败,求和不得,被迫西迁长安以避其兵锋,孙坚的声威也因此震撼天下,纵是称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将,亦丝毫不算夸张。
彼时的曹操也只不过是个联军盟主袁绍的故旧之友,而刘备更是籍籍无名之辈。他们虽然年龄与孙坚相仿,但此时的声望和功绩,皆远不能与孙坚相提并论。此后,孙坚虽然在攻取荆州时,误中流矢而阵亡,但其人虽没而英气长存,将星长耀九天!
小说《三国演义》里将孙坚在讨伐董卓战争中的这些战绩,统统“乾坤大挪移”给了主人公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捏造出“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类的脍炙人口故事,通过戏剧、评书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数百年,相当程度上深入人心,才使得孙坚的功绩和能力被广为低估。
孙坚去世后,其亲信部属依附了袁术,孙策同样也在袁术帐下为将,奉其命令攻略淮南与江东。事实上,孙策攻占江东的吴郡、丹阳、会稽三郡之后,名义上还是袁术的部属,袁术也派了自己亲信去接管孙策所得城池。
只是袁术因为孙策在江东的胜利,和徐州吕布的归附,自以为统领扬州、徐州、豫州三州,已成天下第一大诸侯,竟利令智昏而称帝,才令其麾下州郡众叛亲离,孙策也趁机脱离袁术,驱逐其亲信而自立。
待袁术被曹操连续大败,最终败亡时,孙策趁机夺取庐江郡,收其余部三万余人,战船千艘,而后挥军西进,于沙羡之战大破黄祖,斩杀荆州军万人,缴获战船六千艘,接着兵不血刃夺取豫章郡,又分豫章郡南设立庐陵郡,是为通常所述的“江东六郡”。
当然,孙策仅率领数百门客过江,便打下江东一方基业,甚至被誉为“英气杰济,猛锐冠世,志陵中夏”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他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因父之名”。
正是孙坚这个江东虎将的威名,才让孙策在起兵之初,就得不断英雄豪杰来投,部众尚未与敌一战,就迅速壮大到六千余人。而他的堂兄孙贲(丹杨都尉、九江太守),舅父吴景(丹杨太守、广陵太守)都是袁术委以重任的方面大员,正是他们的投效,才让孙策轻松叛离袁术,真正自立为一方诸侯。
孙策江东征战的敌手,要么是刘繇、刘勋、许贡之流,要么是王朗、华歆等坐谈高士,要么是严白虎、笮融、祖郎等地方豪强,而且这些人还彼此争斗不休,才会被孙策次第击破。哪怕最有“含金量”的对手江夏黄祖,和曹操击败的吕布、袁术、李傕、郭汜等人相比,也完全不是同等分量。这些人放在整个天下舞台上,确实就是一群能力不值一提的“土鸡瓦狗”之辈,
而且,江东所在的扬州,其真正精华在九江、庐江两郡,原本也只有此处的户口数和繁华程度,能勉强和中原各州郡相比。等袁术在淮南数年的竭泽而渔,荼毒当地匪浅,又妄自称帝遭致各方围攻后,这两郡也几乎废弃了。
而孙策占据的江南的吴郡、丹阳、会稽、豫章诸郡,只是在地图上看着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开发度而论,也就比南中、岭南这些蛮荒之地强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决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从曹操这个大汉司空、中原霸主的角度,认为孙策的战绩相比其英雄盖世的父亲孙坚,完全无足称道,不过是和割据辽东四郡(辽东郡、玄菟郡、带方郡、乐浪郡)的公孙度一样,占据了同样为贫瘠偏远化外之地的江东,也在情理之中。
孙策死后,孙权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夷陵之战大破刘备,历时二十年之功,将版图从继位时的五个郡,扩张到荆州、扬州、交州的一共三十三个郡,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割据江南而力抗中原、屹立数十年之久的强大政权,孙策作为东吴帝国这方基业最初的奠基者,其历史地位也就自然水涨船高。
不妨做个假设,如果赤壁之战时,孙权竟拱手归降,或者一战而亡,则孙策的最终历史评价,怕是还未必及得上刘表、公孙瓒等汉末诸侯。他确实要感谢自己有一个英雄盖世的好父亲,又有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弟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