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三国时期姜维的一生,到底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姜维:历史争议大,传世正面英雄形象)
姜维:历史争议大,传世正面英雄形象
历史上的姜维,争议很大,在史书上的评价远不能和他的前任们诸葛亮甚至费祎、蒋琬相比。直到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才彻底树立了姜维的正面英雄形象,流传至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姜维的生平。
姜维是魏国人,他的父亲姜冏曾是天水郡功曹。郡功曹,是一郡之内主管考察业绩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地级市组织部长,所以姜维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了。不过在姜维小的时候,天水郡内羌、戎两族叛乱,姜冏挺身而出护卫郡守,死在了战场上。等姜维成年后,魏国朝廷没有忘记他,为了嘉奖他这个烈士子弟,让他担任了天水郡的参军。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陇西三郡(天水、南安、安定)震动,各县纷纷响应蜀军。当时姜维和天水郡的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从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竟然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抛下他们自己讨回上邦(天水郡治所),并且关闭城门不让姜维进城。姜维等人只能前往冀县,谁知冀县也不放他们进城。姜维不得已,向诸葛亮投降,此时,他的母亲仍在上邦城内。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姜维投蜀演绎成诸葛亮爱才而使用的一出反间计。真实的历史则是马遵在大敌当前之际猜忌姜维,至使姜维投蜀。笔者认为,作为天水郡守的马遵很可能是一个空降官员,和姜维等本地土著势力平时就不太对付,所以才会在关键时刻怀疑他们,最终把姜维等人逼反。
姜维投蜀后,诸葛亮让他担任丞相府的仓曹掾,也就是主管后勤粮仓的官员,同时蜀汉朝廷给姜维加了“奉义将军”的称号,并封他为“当阳亭侯”。这一年,姜维二十七岁。
此后,姜维跟随诸葛亮左右,深受重用,被提拔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这代表着他已经进入了蜀汉军方的权力高层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年三十三岁的姜维在蜀国的发展却进入了长时间的瓶颈期。蒋琬和费祎先后主政蜀汉,都是以内政为主,给姜维北伐的兵力非常有限,常常让他感到壮志难伸。
直到二十年后,即延熙十七年(254年),蜀相费祎被刺杀的第二年,姜维才得以执掌蜀国军政大权。古人五十而知天命,五十三岁的姜维却壮心不已,在接下来近十年时间内,一次次北伐魏国,试图完成诸葛亮克复中原的遗愿。
姜维执掌大权后,做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引来后人非议和争论的一件事情,就是改变了蜀汉门户汉中的防御策略。蜀汉镇守汉中的第一任将领是魏延,他采取的策略是在各个围戍内留重兵抵抗外敌,如果敌人进犯,务必将其挡在阳平关外。第二任将领王平沿袭了魏延的策略,在著名的兴势之战中,用这种防守策略击退了前来入侵的魏国。
然而姜维认为,按照魏延和王平的方式,虽然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却不能取得大胜,不如放敌军进入阳平关,蜀军退守,坚壁清野,再放出一直军队来打游击骚扰对方,等敌人粮尽而退时,各城兵马一起进攻,将敌军全歼。
景耀六年(263年),钟会帅大军伐蜀。魏军进入汉中腹地,围攻汉、乐二城不下,眼看姜维的策略就要成功。谁知乐城守将蒋舒献关投降,使得钟会只需留轻军围困汉城,自帅大军长驱直入,姜维防守汉中的策略至此宣告破产。好在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及时迂回到钟会前面,据守住了剑阁险关。
钟会二十万大军在剑阁天险之前无法更进一步,眼看姜维就要成为挽救蜀汉的大功臣。没想到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不争气的刘阿斗抛弃了忠于他的将领和士兵,向邓艾投降了。
消息传到剑阁,蜀军没有效忠的君主,只能投降。蜀国将士们愤恨不已,很多人抽出刀来砍在石头上,以此宣泄不平。可是姜维仍不放弃,他给刘禅写信说,希望您暂时忍耐,我会让日月幽而复明!
原来姜维向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便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打算趁魏人内乱的时候把刘禅救出来,恢复蜀国。钟会野心很大,引姜维为心腹,一面陷害邓艾,一面准备起兵造反。
然后消息提前走漏,魏国军队大乱,钟会、姜维都在混乱中被杀。据说姜维死后,恨他挑拨离间的魏国士兵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他的胆比普通人大得多!
历来对姜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军事方面,即是守汉中的策略。很多人认为,如果姜维沿袭魏延、王平的策略,拒敌于国门之外,蜀汉便不会灭亡。笔者对这个观点并不认同。汉中失守,和乐城守将蒋舒的投降有关系,这是用人失误,不代表军事策略的失误,何况汉中失守后姜维第一时间绕道回到剑阁,将钟会二十万大军拒之关外,如果不是邓艾奇袭阴平,他就赢了这一仗了。
更重要的是,蜀弱魏强,随着北方经济民生的恢复,双方的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像魏延和王平这样的防守策略,虽然一时能够成功,但终究不能扭转局势!若要转变局势,只有像姜维这样,兵行险着,把敌人大军放进来,尽可能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乘胜北伐,占据北方的大片土地,蜀国才有翻盘的可能!
除了军事策略外,姜维最为古人诟病的是他的人品。姜维本是魏人,却在母亲还在魏国境内的情况下投奔蜀国。数十年后蜀国灭亡,又向魏国投降。岂知投降是假,再起反复,终于身死殉命。东晋史学家孙盛认为姜维身为魏人投奔蜀国回过头来打魏国,算不上忠义。
《三国志.姜维传》裴松之注孙盛曰:……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於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
《晋记》作者干宝则认为,姜维没有在蜀汉灭亡时殉国,而死于钟会之乱,可谓死不得其所。
《三国志.姜维传》裴松之注干宝曰: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
需知刘禅向邓艾投降之时,就代表着季汉已经彻底灭亡。就封建的忠君思想而言,此时姜维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效忠对象,若是不甘投降受辱而自杀殉国,自是无愧忠烈之名。退一步讲,隐居不仕,也可以得到坚贞的美誉。再退一步,就此卸甲投降,一心一意效忠于魏(其实是司马氏),那也是无亏于名节的。
就像同为蜀将的霍戈和罗宪,前者在蜀亡后确认后主并未受辱,于是上表投降,保障一方稳定;后者更是在投降后立即为魏守土,据守巴东,协同魏军击破前来侵犯的吴军。这二人的行为都得到了史家的称美。
然而姜维是怎么做的?“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蜀国灭亡姜维需不需背锅权且不论,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单凭这份执著之精神,就值得我辈敬仰。可惜的是,古人并不这样想,封建统治者尤其不会这样想——要是降将都像姜维这样可就太可怕了!所以他们欣赏的只能是霍戈和罗宪。
所以,在现代人眼里是大英雄的姜维,在古代,却始终没有一个好名声,原因就在于此。
姜维:有才有温柔,但性格阴暗,成为悲剧英雄
姜维的一生,到底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要看从什么角度。姜维的确有些本事,不然不会得到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当然他也有一身的毛病,性格上是有缺陷的。甚至有些方面堪称是伪君子。这需要我们全方面的考察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著名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诗《剑门感蜀亡事》:
自昔英雄有屈信,危机变化亦逡巡。
阴平穷寇非难御,如此江山坐付人!
诗中对历史人物姜维表达了伤怀之意。
这位引起陆游感怀的英雄就是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
此人在《三国演义》中是蜀国名将,诸葛亮唯一学生兼接班人,演义中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继承了武候遗志,主持军事。而正史中并非如此,诸葛亮死后,系由蒋琬和费祎接掌大将军,在之后姜维才出人头地。
演义仅仅是小说,为了情节发展需要而设置,娱乐误导了读者。
但历史上诸葛亮确实重视姜维。从第一次见面可见一斑。
当姜维走投无路,从魏国投靠蜀汉来见诸葛亮,仅有27岁。
诸葛亮当时可谓眼前一亮,对这位年青才俊由衷欣赏,认为他是上天赐予国家的一位优秀人才。
在诸葛亮的一生当中,他很少对人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他赞誉姜维忠于职守、勤于政务,特别爱思考问题,注意细节胜人一筹。即便马良、李邵这样的能吏亦不如之。
对于军事,诸葛亮更是喜出望外,他心目中的姜维简直就是军事天才。因为姜伯约懂兵法,会武艺、且有胆识。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他还时时刻刻想着汉室江山,这与诸葛亮的精神理想不谋而合,这么年轻、有本事、有情怀的人物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呀。
真不知道诸葛亮当时大脑抽风没有,他才叛变魏国没有几天,现在突然又想着真心实意为汉室卖命了。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瞧瞧,有个好恩师罩着就不一样,有诸葛丞相推荐,他比那些跟着诸葛亮多少年的老人爬得都快,又是将军又是封候的。有些蜀国的老跟班到死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引路人有多重要。
但诸葛亮死后,姜维的表现与诸葛亮的深邃眼光相比,似乎武侯大人让打了脸。
公元249年,后主授予了姜维指挥军队的符节,意谓着对姜维的信任。
于是姜维率军攻打魏国西平一带,结果好大喜功的他并没有达到战略目标,无功而返。
姜维自以为才华超群,为了继续证明自己的武力强大,想出兵攻击魏国陇山以西。但本部人马不够,他想多调动些军队,可是当时的大将军费祎制止了他。
在诸葛亮离开的这段岁月里,费大将军对这位所谓的军事天才已有了深度的认识。他知道姜维做事有时很冲动,考虑问题根本没有丞相说的那样细致。他不同意姜维的军事行动,而且调拨给他的本部人马始终不超过一万人,这就是费祎大将军的基本态度。事实上后来在费祎死后,姜维的多次军事行动失败,损兵折将,证实了费祎的看法是多么有远见。
姜维精通军事不假,但恃才傲物,利用军队打不谨慎的战争,他纵是孙子再世,也无继于事呀。
数年后,费大将军去世了,姜维升任大将军。军事上的事他说了算,没有人敢与他抬杠了。
但你总得与朝臣相处吧,人事关系有时比战场砍杀还有杀伤力。
于是乎,他又和一位大臣偶然相遇了,这一次火花的迸射,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
这位大臣是蜀中著名才子杨戏,他著的《季汉辅臣赞》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其内容是对蜀汉历代君臣的赞美及评价,文辞华美,可谓巨笔如椽。
诸葛亮生前极其赏识杨戏,致使杨戏20多岁就开始掌管一州刑狱,他为人正派,断案公正,为一时所称道。
诸葛亮死后,他又深得孔明的接班人蒋琬信任,称他为人坦诚,举荐其出任成都护军监军兼梓潼太守,后又担任朝廷射声校尉。
杨戏所任职的地方都是清声一片,他处事明理干练,是位优秀的政治人才。
公元257年,杨戏因军务随姜维出征。杨戏虽诚实忠厚,但心里很瞧不起这位背叛祖国的将军,尤其是他不断率军攻打母国,证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真是让天下人耻笑。
在一次军中宴会上,杨戏酒喝多了,开始说胡话,开着姜维的玩笑,说着说着,越来越难听了。大将军姜维心里极不舒服。也怪诸葛亮将姜维身份抬得高,他哪受得了一个文官对自己的讽刺。
但姜维多年行走官场,在官员面前保持冷静的这点定力还是有的,于是现场打哈哈,大笑道:没事没事,大家说说玩笑,人之常情。众将皆认为姜维真是肚子里能撐船。
但回朝之后,姜维越想越气,开始翻脸。最后竟然指使部下对后主上奏折,说了杨戏一大堆坏话,结果杨戏免职回老家,直接转为平民。
对杨戏来说,真是人生就是一场戏,喝点酒,吐点真言,一朝梦醒,一辈子的功劳让姜维一下子打掉了。几年后杨戏郁闷而终。
我想纵然诸葛亮在世也不会允许姜维这么干吧,不是不允许,姜伯约估计只会深深地将这份预谋埋藏在自己的心间,吭都不会吭一声吧。
所以,人言姜维是一个为官清廉,喜欢学习、与时俱进,文武双全的人物。此是优点,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吾却认为其外表宽容,内心阴暗,性格有严重缺陷。
最终姜维在纷乱的三国动荡之中身死殒命,满门被杀,成为一位悲剧英雄,让后世之人不禁唏吁不已。
原文请见我的号 数点梅花天地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