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个“流氓”一样的人,他是凭借着什么坐上皇帝宝座的?(刘邦:历史选择下底层官吏,情商智商在线)

刘邦:历史选择下底层官吏,情商智商在线

用现代社会中比较形容黑恶”流氓”的词语一样来形容刘邦,似乎还达不到那个程度。 以《史记.高祖本纪》的叙述,其实刘邦龙兴之前的事情都充满了神话迷信色彩。

至于流氓,大概也就是指着刘邦蛰伏的这段时间,表现的一种游手好闲、混吃混喝、官场中戏

弄同僚的一种不同于奉公守法的一个好公民的状态。

但实际这些表像,用司马公的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又显得都是那么自然,理所当然。

以刘邦天天混吃酗酒欠账的事例来说,都是为了表达出刘邦的不凡之处。比如他去王太婆、武负的酒店喝酒的时候,一喝酒,这两人往往都能看到有一龙盘在他睡着之后的身后,另外只要刘邦来喝酒,酒店的销量就是往日的几倍之多。正因为如此,二位酒店见到刘邦的神奇,才主动给他免了酒店的欠账。

就这而言,刘邦也是并不存在喝酒欠账的事由的,毕竟这都是老板们看到他的神奇效应,主动给免掉的,这跟地头蛇收保护费是完全不一样的。毕竟这是酒店老板为了获取更高收益才给了刘邦的特权。

可以说,刘邦成功绝非偶然。先不论其智商,这与他本身很高的情商是分不开的。

本纪中说刘邦,总体是一个喜欢交朋友又大度仁爱的人。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仁而爱人”这一点被他之后子孙刘备运用的更是炉火纯青,从而以最弱实力三分天下。这样,不爱农田劳作做家务事这点看似的缺点,反而让刘邦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朋识友。

另外芒砀斩蛇后,加上吕后的巧言令色,刘邦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连他自己都信了他是不凡人之人、乃是真龙下凡。这件事给了刘邦极大的自信心,这才让他有了决心跟秦朝统治斗争下去。因此,迷信自己本是真龙天子让刘邦有了信仰。

当然这更可能是刘邦自导自演的一番说辞,这样才让自己在天下割据势力中更有说服力及号召力。

另外,信仰,及仁爱是不够的。刘邦能成功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他本就具有领袖力,有担当之力。当然,这点依然不够,还需要他具有超人一等的智慧,以及深具蛊惑力的话术。

这才有了他在沛县起兵后,一番欲情故纵的话语,让自己让众人心悦诚服的推举为首。

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基于以上几点,刘邦一是历史的选择,二则是他虽为底层官吏,其实还真的是情商智商都在线,虽然如大多数开国之君一样脸厚心黑,却表现出超人一等的宽仁。他对人才的重视,让他身边良将谋臣都甘心为其所用,加上一点点运气,让他最终打败最强的项羽得了天下。

刘邦的胜利之道:观念转变、知人善用、忍辱负重、以仁义为先、注重外交。

诚邀,汉高祖刘邦,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汉朝也是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我们都知道,刘邦在成为起义首领之前,不过一届亭长,在家的时候一事无成,甚至还是个泼皮无赖,那么是什么使得它与群雄之中突起?又是什么使得他君临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简单探讨一下。

观念转变

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肯定是自身观念的转变,促使刘邦转变的原因,很偶然,他在送徭役去咸阳交差时,看到了秦始皇出巡时,气派辉煌的样子。

那时候,刘邦觉得自己想当游侠的想法弱爆了,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他不香吗?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知人善用

刘邦在夺取天下之后,说了这样几句经典名言:“其实我刘邦没有什么能耐,论行军、布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筹集粮草,巩固后方,我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此三人可谓当世豪杰,孤所不能及也,然此三人皆为我所用,此乃我之大幸也。”

由此可见,刘邦知人善用,懂得将什么样的人揽入自己麾下,并给予其适当的地位和权利,帮助自己成就伟业。

忍辱负重,懂得保存实力

当初秦朝末年朝纲不振,群雄四起,各地起义军揭揭竿而起,而当时的义帝楚怀王便立下规矩,先入关中者为王,到后来刘邦先打进关中公,攻入咸阳接受了子婴的投降,由此秦亡。

可是当时项羽的实力要高过刘邦,项羽屯兵灞上,列阵以待,刘邦见此便亲赴鸿门宴,劣势下懂得忍辱负重,保存实力,这越是成就大事,需要具备的品质。

以仁义为先

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这与它的以仁义为先分不开,在刘邦还是泗水亭长的时候,清朝统治者为修筑秦始皇陵,不然都需要服徭役,刘邦就作为押解人以亭长的身份送服徭役的人去修建秦始皇的"骊山陵墓",这些服徭役的人都不愿意去,许多人在半路逃跑了。为什么呢?据史书记载“ 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是说白了,修建秦始皇陵就是送死,此时的刘邦面临二个选择,一是象大多数官吏那样依靠暴秦的苛刻刑罚,使这些服徭役的人不敢逃跑,把人送到咸阳完成任务,至于这些人的死活,就与刘邦无关了;二是任由这些人逃跑,但这样做自己需要承担责任。

在这两种选择面前,刘邦选择了后者。在沛县百姓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刘邦宁可牺牲自己。从此刘邦过上了逃亡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得到了沛县百姓认可。《史记》记载:”(沛县)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假如没有前面的“仁义之举”,沛县百姓凭什么要开城门来迎接?凭什么要推举他为“ 沛公”?“仁义”就是刘邦成为“ 沛公”的原因。

到后来刘邦的仁义之名传播于天下,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这也就是那句常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注重外交,善于结盟,孤立项羽

我们都知道刘邦夺取天下路上的最大威胁,便是项羽,在灭亡了秦朝之后,天下便陷入了楚汉争雄的时期,在一开始项羽的实力要远远大于刘邦,刘邦一方面以仁义来换取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积极的寻找可以结盟的力量。

不得不说,刘邦十分善于结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对付最主要的敌人。后来在这个方面,的确是进行了发扬光大。原来属于项羽的力量,比如黥布、张耳等最后都加入了刘邦的阵营。与其说刘邦做得好,不如说项羽做得太差,老是被刘邦挖墙脚。项羽过于笃信武力,刚愎自用,他所需要的,只是别人臣服于他,畏惧他。所以诸侯对他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吧,虽然怕,却是心怀怨恨的怕。在自己威势重时,其他诸侯还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虎落平阳,新怨旧恨一起爆发,恐怕诸侯就是欲除之而后快了。他既缺乏从根本上让各路诸侯依附自己的意愿,又怎么会花费心思浪费在这些势力上。武力压制他们好了,谁反叛就灭了谁!只是想不到,压制的越狠,反噬的力量就越强!刘邦则相反,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以“利”诱之。靠着利害分析,得失计算来说服诸侯,以划分天下,裂土封王的承诺诱惑诸侯,从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团结了共同对付项羽的系统力量。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敌不过系统的力量的。项羽的“大棒”外交最终难敌刘邦的“胡萝卜”外交了。这一推一拉的力量最终使项羽成了孤家寡人。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而后项羽受十面埋伏,率领28骑杀出重围,奈何乌江自刎。

至此,楚汉争霸告终,中国历史迎来了属于汉朝的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