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文臣武将都得到封赏,为何赵云只是杂号将军?
观点一
文|涛说乱世史|
“正史中,赵云德、才、识兼备,被刘备授予负责“卫戍司令”的重要职位。但赵云的淡泊名利,这样的偏后方职位,在战争频繁的三国时代,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加之蜀汉现实的政治环境,以及各方派系的平衡需要,都让元从亲信赵云,难尽其材。翊军将军四字,只是蜀汉官方给赵云的短暂概括。”
正文:
《三国演义》里面的赵云白马银枪,声名显赫,光彩照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常胜将军形象。但正史上可惜的是,当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封前后左右四将军时,赵云只是个杂号将军——翊(yì)军将军。
翊军将军:略低于关张马黄的前后左右将军。刘备尚未称帝,是他作为地方政权,创立的一种将军称号。
不仅如此,赵云除了职位略低,封侯亦晚。
建安五年(200年),关羽封汉寿亭侯;建安十三年(208年),马超封都亭侯;建安十四年(209年),张飞封新亭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封关内侯。刘备称帝,221年,关羽、黄忠已故,张飞进封西乡侯,马超进封斄乡侯。 直到建兴元年(223),李严、刘琰进封都乡侯,赵云才封为永昌亭侯,魏延封都亭侯,此时赵云已近暮年。要知道,“亭侯”爵禄比“乡侯”低一级。
最后,死后的赵云,也并未马上得到应有待遇。
景耀三年,后主刘禅追谥功臣大将,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获谥,却忘了他的救命恩人赵云。后来姜维等人打抱不平,刘禅这才想起,在第二年(景耀四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赵云和演义小说中的额大差距?
“涛说乱世史”认为,原因有三:
1、“卫戍司令”的分工限制了赵云的发展,让赵云在战争频繁的三国,丧失了良好的前线建功机会。
2、蜀汉军队内部需要派系平衡,赵云位居了后来的马超(名望派)、黄忠(荆州派)之后。
3、德、才、识兼备赵云的淡泊名利,在现实而微妙的蜀汉官场中,遭到了一定忽视,影响了后期爵位升迁;不过所幸,赵云最后得到了应该待遇。
1、保卫首脑的分工限制了赵云的发展,让赵云在战争频繁的三国,丧失了良好的前线立功机会。
作为保护主公的亲随护卫,赵云超额完成了任务,给刚为人主的刘备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赵云被升为牙门将军,这是一个主公身边的亲随将军。
这是一件好事,又是一件坏事。更多围绕首脑机关,赵云有了更多的后方升迁机会;但同时,也丧失了前线立功机会。但我们要明白,蜀汉政权实施“威武自强”的军事战略,长期强调对外进攻,与历代重视防守的四川政权迥然不同。进攻的前线,才有更多的升迁机会。
譬如黄忠。公元209年,黄忠投靠刘备。公元213年,黄忠跟着刘备入蜀打刘璋,赵云则在后方镇守荆州。黄忠则“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再到公元219年,蜀汉进攻汉中,黄忠更是在乱军之中,斩了曹操的西北军区司令夏侯渊,创造了三国时的最高斩将官职的纪录。而此时的赵云,《三国志》中一直没有太多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元老赵云的遗憾。
2、蜀汉军队内部需要派系平衡,赵云位居了后来的马超、黄忠之后。
涛说乱世史认为,分析历史,既要有个人分析,也要有团体分析。
所以我们看看刘备蜀汉集团。刘备举兵称帝起点不高,需要团结当时地方的诸多豪强、名门才能得势。因此简单来说,刘备集团可以划归为四个派系:
元老派(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简雍、糜氏兄弟等人)
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还不是皇帝;所以在武将中,分封“前后左右四将军”。员额有限,赵云只能新创名号——被封为翊军将军。
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其中,关羽张飞为元老派,马超为名望派(投降刘备时候的官职已经是汉朝的征西将军、并州牧,并且在西凉有广泛基础),黄忠(荆州派,并有斩杀夏侯渊的军功),在员额有限的情况下,刘备最大限度的考虑各方利益。
虽然封侯迟到了一些,我们还是要说,赵云并没有显赫的门第,他从一届平民,依靠自己的武艺、品德、见识,成为蜀汉的中央卫戍司令,“拜将封侯”,已经演绎一场了光辉的“小兵传奇”。
3、德、才、识兼备赵云的淡泊名利,在现实的蜀汉官场中,遭到了一定忽视。
河北是战争频发之地,人们渴望了解河北籍名将——常山赵子龙的更多事迹。这需要谈及《赵云别传》。
(《赵云别传》是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所载,为后世如《资治通鉴》等采用,《三国志注》也为四大名“注”之首。)
《赵云别传》中的赵云和《三国志》中的形象基本一致,且更加丰满,是一名德、才、识兼备又淡泊名利的儒将,也更接近《三国演义》中人们熟悉的形象。
(1)、赵云德才识兼备,淡泊名利,胸怀磊落,不拉帮结派。
博望坡开战,刘备与夏侯敦交火,活捉了夏候兰。夏侯兰和赵云是同乡,小的时候俩人常在一起玩耍。赵云请刘备赦免夏侯兰的死罪。因为夏侯兰熟谙法令军纪,赵云又推荐他担任军正官;在此过后,不再和夏侯兰靠近,可见赵云不拉帮结派、公私分明、心怀磊落。
益州平定,当时有人建议把成都的房屋及城外的田地分赐给诸将士。赵云却反对这样做,说:“霍去病立志‘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现在国贼不仅仅是匈奴,我们绝不能享受一时之利。现在益州的百姓,刚刚远离战乱,应将房屋田地分发给百姓,让他们先安定下来,恢复农业生产;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我们才能征用他们的家人来服兵役打仗。”
箕谷之战,赵云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全了蜀军的后勤物资,诸葛亮打算将其中一部分绢帛分赐给赵云及部下将士,赵云却拒绝赏赐说:“打了败仗,怎么还能够接受赏赐?还是将这些东西存入赤岸府库吧,等到了十月作为冬季的赏赐。”
客观地说,赵云品行品格高尚,深被史家赞扬;但是,这样的行为,会招惹一大部分重财、重利的将兵,影响赵云升迁;毕竟乱世,很多人打仗就是为了烧杀抢掠。
(2)、赵云德才识兼备,被刘备信任,作为禁军司令和内务总管,赵云尽职尽责,还时常劝谏刘备;但这虚耗了赵云的精力、时间。
赵云前期有当阳长坂坡旧阿斗,后期又有截江救阿斗,只不过是和张飞一起:
刘禅即位,赵云升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并担任中护军。这是一个极重要的位置,司马师干过这个,周瑜干过这个。
(3)、德才识兼备赵云的淡泊名利,在现实而复杂的蜀汉官场中,遭到了一定的忽视。历史不比小说,现实而微妙,赵云,被一定程度的忽视了。
刘备统制蜀汉,只有法正死后被赐赠谥号;
结语:文章来到了最后。我再一次回望刘禅给救命恩人赵云的赐谥——“顺平侯”,却又马上遗忘;因为久久占据脑海的,却是那长坂坡全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而后世史家也相信,我们的赵云不仅仅是顺平,他更应该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立传,名留青史。
刘备为何故意不给赵云留一个红包?
刘备群发红包时,故意不给赵云留一个。其中缘故,陈寿在《三国志》中已经点明。
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开始群发红包。
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进前后左右将军;
魏延,也由牙门将军,进为镇远将军,并任汉中太守、汉中都督。
其他文武,也各有封赏。
可是,晋升名单里,唯独没有赵云。
平心而论,论取汉中的功劳,赵云可能仅次于法正、黄忠。
汉中之战中,赵云在汉水大破曹操,为刘备取下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连刘备自己都称赞:子龙一身胆。
立下这样的功劳,为何刘备在大封大赏时,居然对赵云“有功不赏”呢?
更可气的是:刘封、孟达取上庸后,投降的申耽居然也被封为征北将军!(而赵云直到刘禅即位,才晋为征南将军)
此后,在刘备称帝后,又一次群发红包,大家又都各有封赏。
但赵云···再次消失在封赏名单中!
可以说,刘备对赵云的“无视”,几乎到了“刻意压制”的地步!
有朋友说:赵云后来官职不高,是因为他的起点低。
其实,赵云的起点是比黄忠、魏延要高的。
长坂坡之战后,赵云被任为牙门将军。
黄忠投奔刘备时,才只是稗将军(杂号将军之末),刘备入据成都时,黄忠才晋为讨虏将军
魏延呢,在刘备攻取成都后,赵云升迁为翊军将军时,才升为牙门将军。
可是,到刘备封汉中王时,黄忠直接进为后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都督、汉中太守。
如前所说,取汉中时,赵云不但表现出了独当一面的军师才能,其功绩,比之魏延等人,也是不遑多让。
看来,赵云“谜之瓶颈”,不是因为他缺乏功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赵云“原地踏步”,始于214年,刘备入主益州之时。
刘备入主益州,正是刘备集团内部权力格局开始复杂化的时候:益州派、荆州派、东州派都开始“抢红包”。
为何从这个时候开始,赵云退出“抢红包”呢?
此文,把赵云比作西汉开国名臣--滕公夏侯婴。
这就不难看出刘备不再“提拔”赵云的原因了。
夏侯婴,早年就开始跟随刘邦。刘邦入汉中时,夏侯婴任“太仆”。
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中,樊哙后来作了左丞相、大将军;萧何、曹参、周勃、灌婴都先后作了丞相;卢绾作了太尉、燕王···最不济的,也都曾位列三公。
至于其他一些“外来人才”,比如韩信、彭越、英布,也都裂土封王。
夏侯婴呢?
在风云变幻的汉初,他历经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三朝,始终是雷打不动的太仆(九卿之列)。
可是,正是这个“久任太仆”的夏侯婴,却虚心举荐韩信,助刘邦夺取天下;又在诸吕之乱中细心周旋,为汉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夏侯婴的特点是:没有陷入权力漩涡。
因此,刘邦去世前后,吕家人、刘家人、功臣集团,各个派系斗得不可开交,但是职位不招人眼红的夏侯婴却能如磐石一般地在权力漩涡中从容屹立。
刘备对赵云的期许,正与之类似。
在荆州时,刘备就以内事委托赵云。
当时,刘备“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乱于忖腋之下”,孙夫人与曹操、孙权被认为是同一级别的威胁!
托付内事于赵云,足见刘备对赵云的定位!
刘备,就是把赵云看成自己的夏侯婴。
刘备去世后,赵云才任中护军。但实际上,在此之前,赵云已经行使这个职能很长时间了。
这个职位,是维持稳定的磐石。在曹操集团,这个职位曾长期被诸夏侯曹把握。
任你们荆州派、益州派斗来斗去,只要中护军在,这些朝臣都跳不出五行山!
当然,中护军不能陷入权力斗争,也绝对不能有明确的站队,否则···可以问问司马师。
刘备寄居公孙瓒时期,与赵云相识。
赵云走时,对刘备相约:终不背德也。
“终不背德”,正是赵云的价值取向。
赵云不只这么说的,也是这么作的。
对于国家大事,赵云觉得该说的,就一定会说。对于封赏,赵云认为要拒绝的,就坚决拒绝。(箕谷之战后,诸葛亮曾因赵云保全部众而要赏赐,被赵云拒绝)。
既然赵云的价值取向是他心中的“德”,而非爵禄,那么,刘备自然以超脱于“爵禄”的信任待之了。
因此,尽管刘备不“提拔”赵云,但却对赵云有着特殊的信任。
1、对赵云人品的信任:长坂坡,有人说赵云投降曹操,刘备以手戟击之:子龙必不叛我。
2、对赵云意见的信任。
刘备平定益州后,一度想把成都附近的田舍赏赐给诸将。赵云认为这样会失去民心,坚决反对。
刘备纳其言。
以常理来说,如何封赏功臣,这事情赵云一个翊军将军是说不上话的。可是,赵云敢说,刘备愿意听!
在后来刘备要东征孙权时,又是赵云这个“杂牌将军”带头出来反对!
这说明:刘备虽然不给赵云,但却极为信赖赵云。
3、虽职位不高,但位置重要。
这点前面已经阐述。
刘备、赵云,君臣相处之道:不在爵禄赏踢,只在“君臣相知”。
刘备入主西川后,蜀汉集团的权力环境十分复杂。荆州派、益州派、东州派,大家都抢着要红包!
此时,刘备需要一个“终不背德”、稳重细致,却又不爱抢红包的赵云。
这样的赵云,不可以拥有太高的官职——那会成为权力野兽们眼红的猎物。
赵云,只能在一个不那么让人眼红的位置上,帮刘备、刘禅看着红包!
抢红包的人很多,需要一个不抢红包的人帮忙看着!
我认为:刘备群发红包,却不给赵云留一个,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