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或“夏冬”呢?(《春秋》:春秋两季有木有禾 为祭祀与学习所命名)

《春秋》:春秋两季有木有禾 为祭祀与学习所命名

我们对于《春秋》的第一印象,来自孔子的编撰的史书。是依据鲁国史官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报导的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记录。后世,为了叙事方便,便用《春秋》书名代替历史。一提“春秋”而知历史,一读《春秋》而晓古今。

为什么要叫“春秋”呢,而不叫“春夏”“夏冬”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时间的概念。

在中国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周才分一年四季。甲骨文中,“春”字是这样解释的,由日和木、林组合。代表有充分阳光可以种植或者林木生长茂盛的意思。而“秋”字呢,由火与禾组成,《说文解字》是禾谷熟也。是收获的季节。从春种到秋收,有始有终,古人就两个季节,所以后世推断,根据甲骨文中的商代,春季包括冬天,秋季包括夏天。言春秋等于言四季。“春夏”与“夏冬”不能具体反应农业社会的特点。

二,祭祀的作用。

《吕氏春秋》对于春秋两季特别记载。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这个时间,天子要祭典山川林泽,要禁止伐木,不要打猎。而秋呢:先立秋三日,太史谒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这时要率大臣们朝西方祭典。这时修整兵器,可以讨伐有罪的人。天子要品尝农民要献上五谷,然后吩咐开始收获农作物。从这个可以判断,春秋在古代季节中的重要性,是夏冬不能比的。一提“春秋”,让心里会产生重视的感觉,因为是祭祀的季节。

三,学习的作用。

在《礼记·王制》中记载: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

《礼》与《乐》在中国儒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懂“礼”,何以治天下,不明“乐”,何以明事非。礼乐制度是周朝最重视的制度,是周王朝的根本 。孔子一生都在号召“克己复礼”,恢复周朝制度。当听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八佾是天子才有的奏乐舞蹈,家臣敢用说明已经越礼了。所以孔子说礼乐崩坏。用“春秋”而铭史而知“礼乐”,假若以“春夏”以命名,历史会少了许多承载。

以上三点,仅是个人分析。不能完全阐明“春秋”的定义。我们应该明白古人定下事物的名称有着很多喻义,只是我们距离远了,无法理解。我记得孔子有句话叫名正则言顺。因为名字正了,所以一切都能顺从天意。而用“春秋”称述历史,是正名的力量。我们读《春秋》能感觉历史的厚重,可以穿越千年与先贤们对话。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春秋”,一切都不能更改。

参考书目《吕氏春秋》《论语》

《文字小解》许进雄著

中国文化为何把历史称为“春秋”而非其他季节的原因与渊源分析

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和“夏冬”,其中的渊源和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春秋”之说源于天文历法

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这和中国文化中天文学中的历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年四季中,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唯有春秋二季的“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昼夜均衡,气候适中。

古代历史文化经济落后,人们的生活单调,识见有限。历史学家们认为,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的好坏,放在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评判,是最合适、最公允的。因而古人就把历史称之为“春秋”,使其成为历史的代名词。

(二)源于《春秋》和《左氏春秋》两部著作

春秋时代,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出现了很多游说列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著《春秋》,同时代的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此书是左丘明为解析《春秋》而作。这两本书不可分割,宗旨一致。

以这两部书为代表,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为春秋,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

(三)源于《春秋》和《左氏春秋》的历史地位

孔子著《春秋》,名字大有深意,春秋两季日夜长短是持平的。“春秋持平也”,是个天秤。古今人物有没有贡献,《春秋》在历史上持平论之。

《春秋》微言大义,开篇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打败敌人称之为“克”,一个“克”字,表达了对这件事的观点,定了郑庄公千秋大罪。可见历史不以得失论英雄。

《三国志》记载关羽喜读《左氏春秋》,被后人简称为《春秋》,关公酷爱此书,可见《春秋》一书的分量。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或“夏冬”,主要源于天文历法和春秋时代两部重要的典籍著作两个方面。“春秋”是持平之论的意思,春秋作为历史的代名词也沿袭至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