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

观点一

历史记载胤礽的实际形象。

一、血统高贵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皇后赫舍里氏。名门世家,位份十分尊贵。她是索尼的孙女,她父亲任领侍卫内大臣,叔叔是当朝大学士索额图。

康熙与赫舍里氏婚后曾经生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皇后体质虚弱,一年后再次怀孕,后来产下胤礽。生产当日,赫舍里皇后却因难产而死。

两人虽是政治姻缘,但康熙对赫舍里皇后还是相当宠爱的,而胤礽是皇后留在世上唯一的骨血,是两人少年夫妻真挚感情的结晶。所以,康熙对胤礽是万般宠爱。早早就立为储君。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

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载稽典礼。俯顺舆情。

谨告天地、宗庙、社稷。 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二、少年英才

对于胤礽的培养,康熙是下了苦心,选择名师大儒,精心栽培。胤礽六岁拜师入学,先后有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大儒名士担任老师。

胤礽也不负期望,少年时节就文武兼备,满汉皆通,才能出众,书法、字画、骑射皆精。

【上幸景山,命皇太子骑射,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圣意大悦。时太子睿龄方六岁。】――《清实录》

【书法端重藏锋,俨然名帖。】――《清实录》

【皇太子书法,八体俱备,如铁画银钩,美难言尽。】 ――《康熙起居注》

【青宫睿学孰敏,即法书一端亦超越前古而冠弁百王。】――张英《笃素堂集钞》

【皇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字画、端楷在欧、虞之间。】――汤斌《汤子遗书》

【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清史稿》

三、刻苦学习

胤礽的态度端正,学习刻苦,读书认真。少年时节就能从容应对儒学经典考察,并能有自己的独到观点。

【上沿途观书,每至齐家治国、裨益身心之处,及经史诸子中疑难者,上必将意义本末善为诱掖,旁引曲谕,一一启发,教之通晓。皇太子心领神会,从容奏对。言词温雅清朗,即侍从近臣不谙文义者,经天语研究讨论明晰,亦皆欣然,不自知其手舞足蹈也。】――《康熙起居注》

【皇太子洞彻书理,开卷即讲,毫无迟疑,毫无遗漏。虽皓首穷经之士亦不能至此。此皆皇上豫教深宫,皇太子夙夜勤学,故如此融贯耳。】――《康熙起居注》

【在行宫御前,几案周环,皆列图书。上或翻阅书史,或书大小字,或著文及作诗赋,常至夜分,为时甚久。皇太子在傍读书,未尝先寝。】――《康熙起居注》

【皇太子复坐,侍卫捧置纸笔于案。时盛夏初伏,溽暑炎热。皇太子凝神端穆,冠服严整,仪度从容,伏案作书,持笔甚敬。】

【于时日已正中,甚暑。皇太子不挥扇,不解衣冠,端坐无惰容。】――《康熙起居注》

三、谦逊温和

胤礽对老师十分尊重,谦虚求教,温和体谅。

【皇太子令旨曰: “皇父虑予幼稚,未知勤学,日以为念,即一字一画无不躬亲详视,勤加训诲。予性不敏,于皇父睿旨虽未尽能领会,然何敢不殚心竭力从事于学?四书、《书经》、《易经》略能背读。既恭听皇父讲解,今复举行大典,设立讲员,敢不佩服《易经》蒙卦之义。况尔等皆学问渊博,品行端方,可以倚任,所以皇父著尔等为予讲官,此正予重道崇儒之日也。今特于尔等进讲时,停其行礼侍立,赐坐进讲,庶得从容讨论,便于问难,可以讲解多时。”

(汤斌,尹泰,郭棻等奏)臣等恭听,不胜惶悚,遂呈奏曰:“臣等谫陋微末,学问粗疏,蒙皇太子勤学重道,孜孜不已,特加旷典,优待臣等,殊不克当。仍应行礼侍讲,以抒微悃。”

未蒙皇太子俞允,复奉令旨,谆谕臣等曰: “予意已定,实出至诚,尔等其勿固辞。”恭请皇上敕谕,令照旧例进讲。

久之,侍卫等进皇太子膳。皇太子令旨,命赐诸臣食。】――《康熙起居注》

这是说,胤礽出阁讲书,感激诸位老师,谦虚地表示自己学业仍然不够精深,真诚聘请诸位饱学之士充任讲官。请老师们都坐下讲课,以便多讲一会。 诸臣都诚惶诚恐,奏请康熙请太子收回成命,但太子再次表示自己的诚意,希望不要推辞,最终康熙准允,命诸臣遵太子意,坐下讲课。

康熙37年,太子接见大画家王翚。。召见时,胤礽与他坐在一起吃饭,还送给他一支好笔,最后写了“山水清晖”四大字赠于王翚。这使王翚深受感动,高挂家堂,来访的客人都非常羡慕。

【皇太子曰:“圣人二字予何敢当?”】――《康熙起居注》四、恭顺孝敬

胤礽对父亲十分恭敬孝顺,感情挚诚。

【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皇太子允礽,累月以来昼夜在朕前守视汤药,累月以来,朕因诸事愤郁,心神耗损。允礽朝夕侍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清实录》

五、善于理政

【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清实录》

【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胤礽上谕选》

【胤礽居储位,会圣祖亲征准噶尔,胤礽奉命监国,以性仁弱故,为政务宽大。】――《清史纪事本末》

六、众人称赞

这么好的孩子,大家自然是交口称赞。

老师汤斌评价:

【皇太子聪明天亶,以致学问有成】

【皇太子乃天亶聪明,故当此髫年,学即大成。】

汤斌学问渊博,但教辅胤礽却压力很大,生怕自己教不好,耽误了胤礽的学业。他几次请辞太子讲官,都被康熙驳回。胤礽却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得不到老师认可,就更加勤奋学习。

外国人对胤礽的评价也很高。

【这位现年23岁的皇太子和京师里的同龄王侯一样,长相清秀,身体健壮,在皇子中也是出类拔萃。皇太子的侍臣及朝廷大臣对他都评价甚高,人们深信他日后将像他的父皇那样,成为历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洪若翰和刘应两位神父抵达北京时,康熙皇帝正卧病在床,不能像往常那样亲自召见他们。皇太子听说这两位神父聪明练达,便召见了他们,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实际上,可以看出皇太子已经明晓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因此,和他的父皇康熙皇帝意见一致,他也认为儒教和天主教具有共通之处。】――(法)白晋《康熙大帝》

康熙本人对太子胤礽也是评价很好的。

【皇太子允礽,久践青宫,夙标誉望,克殚诚孝,笃守恪恭。……累月以来,朕因诸事愤郁,心神耗损。允礽朝夕侍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

如此优秀的储君,为什么又被康熙两废两立,最终放弃了呢?

难道太子胤礽做出什么恶冠满盈的事来了吗?

也不是,胤礽最终被抛弃,问题不在他身上,真正的原因还是在康熙这里。

一、胤礽的储君身份

胤礽是清朝很小年龄就以储君身份的第一人,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前面的顺治和后来的嘉庆都完全不同。

胤礽很早就被立为太子,有两个坏处:

1.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每个皇子都有的登监大宝的机会,被你一个人早早独占,大家心里会高兴吗?

每个皇子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大多是些不受太子赏识和重视的人,当然不愿意看着胤礽坐上皇位。那么他们当然会尽量找到胤礽的缺点,并逐步放大,甚至无中生有,进行丑化。

三人成虎,众口烁金。

过早的立储,使胤礽在众兄弟中始终处于被孤立的地位。

2.幼少立储,不出意外,那就是未来的皇上啊。

即然是未来的皇上,那么忠于胤礽就是忠于未来的皇帝,总有一些臣子提前留个好印象,以图前程,自然就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势力。而康熙又数次让胤礽以储君身份监国理政,那么,站在胤礽这边的人自然越来越多,当势力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候,康熙的皇权自然就受到挑战。

四十年的太子,老不死的皇上,能不产生权力矛盾吗?

二、康熙的过分溺爱

胤礽生而丧母,又是钦定储君,少年聪颖,却从来没有获得母受,对康熙十分依赖。康熙对他疼爱至极,满腔父爱,渐成宠溺。

康熙远征给太子写信:

【关内气候炎热,能否完好送至或变味亦未可料。朕在外日久,甚为眷念,特意带回,勿言不好】

内蒙一带草原上野兔多而肥硕,康熙帝见到了一只五斤多重的兔子。他特意问胤礽:

“京城之兔不知有如此重者乎?”

儿子回复闻所未闻,康熙帝十分得意地断言:

“皇太子一欠缺处,为未见如此丰满之兔,内心颇觉遗憾。”

胤礽表示要出征与父皇汇合,见识一下肥兔。

康熙:【朕二十三岁时,岂知有如此丰盛之兔乎?何必着急?今噶尔丹事若竣,朕等何处不可行?勿气恼着急,慢慢等待!何必着急。】

父子之情,溺爱满满。

康熙18年,京城发生地震。朝臣请求停止正在营造修建的宫殿,康熙命令,除了奉先殿和皇太子宫外,其余皆停建。

康熙25年,康熙规定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大臣要对太子行两跪六叩礼,同时下旨,太子的名字也要避讳。

朝鲜国王因在奏表内没有避胤礽的名讳,遭到康熙严厉斥责和惩处。

过分宠溺,使胤礽逐步骄狂性躁。

有一次,胤礽因认为知府陈鹏年招待自己不周,勃然大怒,差点把陈鹏年杀掉。

胤礽性情暴躁,居然当着康熙的面殴打老师。有一次将老师徐元梦臭骂一顿之后推进河里,然后又捞起来打。

在康熙面前尚且这样,对其他人当然更无礼了。

皇帝与储君、父亲与儿子、兄弟之间,臣子之间,各种矛盾逐渐加深,激烈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初废太子

胤礽“赋性奢侈”,康熙命太子的乳公凌普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以便太子取用物品。康熙外出,住的是棚屋陋室,而胤礽却挑三拣四,还纵容属下四处敲诈勒索。

康熙在宫中兴起节约运动,自己和后宫的各方面都缩减节省,而太子却依然故我,各项用度和仪呈比康熙还阔大。

康熙29年7月,康熙出兵宁夏时因生病,想念太子,于是谕旨皇太子并皇三子胤祉前来探望。胤礽却“略无忧戚之意,见于词色”,康熙认为此子不孝,非常不满。

胤礽僭越违制,居然用起了皇帝才能用的东西,令康熙不能容忍。

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爆发。

康熙42年,胤礽的死党索额图以“妄行议论国事”的罪名,被康熙逮捕的,不久便死在牢里。 索额图死后,罪名由“妄行议论国事”,扩大为“密谋大事”。

康熙47年八月,康熙率众皇子去行围打猎,中途十八子胤祄生病,留在拜昂阿,康熙回銮去看视,太子胤礽伴同。康熙却说,胤礽丝毫不关心弟弟的病,而且“每夜逼近布城(皇帝帐篷),裂缝窃视”。

康熙又说:“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九月,康熙在布尔哈苏台继续“行围”,太子胤礽与皇长子胤禔均在身边。这月十六日,康熙召集诸王大臣,宣布了胤礽的罪状,边哭边说,说完自己就气倒在地上,当场把胤礽废去太子之位,并交给皇长子胤禔看管。

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与阿尔吉善,和胤礽的两个格苏尔特(侍卫官)哈什太与萨尔邦阿。这四个人在太子被废之时,一齐砍头。把内务府总管凌普免职,抄家。

现在大家该明白了,胤礽初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了――皇权之争。

废而复立,立而复废

皇三子胤祉参了大阿哥胤禔一本,说胤禔雇了一个喇嘛巴汉格隆,用邪术咒得胤礽发疯,做出很多悖逆的事来。

胤礽也很“配合”,在父亲病榻前衣不解带地侍奉着,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痛改前非。康熙也终于释怀,认为胤礽错误不断,是因为大阿哥的诅咒所致。

康熙于是就圈禁了长子胤禔。

康熙58年,有人奏请复立胤礽。康熙指出,之前索额图规定与自己几乎等同的皇太子冠服、仪仗,超越礼制,才致二阿哥变坏。

康熙皇帝就开始替胤礽开脱罪责,赐死、贬斥、罢免了一批陷害胤礽的人,并对一些对皇位有企图的皇子进行打压。

康熙查出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一怒之下,将胤禩免职锁拿,同时把曾经给胤禩相过面的术士张明德抓了起来,还把得罪过胤礽,阿附胤禩的镇国公普奇也一并交议政王大臣审理。 审理以后,胤禩被革去见勒爵位,成为“闲散宗室”,张明德被凌迟处死,普奇被革去公爵。

康熙强调说太子居住过的宫殿风水不好,大概从那时起太子就被鬼附身了。

康熙48年三月,康熙重新立胤礽为太子。

但在康熙51年九月,康熙却又把胤礽废了。这一次的罪名,是胤礽替步军统领托合齐等几个获罪的贪官潛通消息。

康熙将胤礽禁锢在咸安宫,但不许出去,也不许与人交往。

【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为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说胤礽是疯了。但实际上呢?

【凡人幼时犹可教训,及长而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

仍然是因为胤礽结连党羽,有图谋之心。

其实,从《清史稿》,《清史纪事本末》等各种史料中,并未有多少胤礽有太糟糕的记录。

《纪事本末》中形容胤礽“性仁弱,无矫饰”,“为政务宽大”,故不为康熙所喜。

所以说,胤礽并非是因为“无能”才被废黜。

《清史稿》记述:“有为蜚语闻上者,谓太子昵比匪人,素行遂变”。

当我们再看看两废两立之间,倒下去的各色人等,其实并不难发现,真实的原因仍然是皇权之争导致了父子反目,一切都是为了那张龙椅。

无情最是帝王家啊!

观点二

康熙皇帝与其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胤礽,不仅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更是唯一的一位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同时他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太子。本应有着美好未来的他,就是因为其荒诞不羁与处事不当,最终难逃被废圈禁的命运。

康熙四年(1665年),为了拉拢当时的首辅大臣索尼共同对付权臣鳌拜,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康熙皇帝迎娶了索尼的孙女、也就是索尼长子噶布喇的女儿赫舍里氏为皇后。而以索尼、索额图为首的赫舍里氏家族,也没有辜负孝庄太后的期望,在康熙“智擒鳌拜”以及清算整个鳌拜集团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这也使得赫舍里氏家族成为当时朝堂上名望与地位最为显赫的家族。

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里皇后为康熙皇帝生下了嫡子胤礽,但是赫舍里皇后因为难产,于胤礽出生两个时辰后去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将当时只有13个月的胤礽册封为皇太子,这不仅仅是出于对赫舍里氏皇后的感念,同时也是为了表彰整个舍里氏家族的功绩。

在此之前的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赫舍里氏皇后曾有过一个儿子,即康熙皇帝的嫡长子承祜,可是活了不到三岁就早殇了,此后康熙所册立的两位皇后,即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皆未诞育皇子,所以胤礽也就此成为了康熙一生之中唯一的一位嫡子。

而为了让胤礽能够茁壮成长,并且成为一为合格的国君,康熙皇帝做出了一系列颇为用心的安排,并且是亲力亲为,参与到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可以说,为了胤礽,康熙是耗费了其半生的心血。

首先,康熙皇帝让荣妃马佳氏帮助抚养、照顾胤礽。

马佳氏是康熙初年最受宠的妃子,她十年内先后为康熙生育了五男一女,尽管最后只活下来了皇三子胤祉以及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但也足可见其受宠的程度。

而马佳氏的这一双儿女,在所有康熙的所有子女中,绝对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

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最喜欢的女儿,她深明大义,远嫁漠北蒙古札萨克多汗部,为了维系大清王朝与蒙古诸部的关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受到了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推崇。而皇三子胤祉自也不用多说,是所有康熙皇子之中,读书最多,也是学问最大的,并且他通古博今、知书达礼,同时精通骑射,又对西方的算术、例律颇有研究,典型的学究派,其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更使其名噪一时。

从这个角度来看,让荣妃马佳氏抚养胤礽,可以说是康熙“慧眼识人”。并且为了让胤礽得到更好的关爱,康熙还不惜将刚刚出生没多久的胤祉送出宫外官员家中抚养,直到多年后才重新接回马佳氏身边。

其次,康熙先后为胤礽安排了四位“当世之鸿儒”为老师。

这四位老师分别是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

张英、名臣张廷玉的父亲,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足可见其人品,官至康熙朝时期汉官的最高职级足可见其能力。

李光地,著名的理学大家,并且政绩也是非常突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名声显赫。

熊赐履,曾不惧鳌拜权势向康熙皇帝进献《万言疏》而广受好评,也曾出任东阁大学士,在程朱理学上颇有造诣。

汤斌,同样是以儒学名扬天下,其去世后被上谥号为“文正”,就此成为清朝八大“文正公”之首,为天下文人所供奉。

可以说,康熙皇帝为太子胤礽选择的这四位老师,不仅学识卓越、才能出众,更是皆以清廉著称,而由此也可见康熙对于胤礽学业的看重,更体现了其一番良苦用心。

再次,康熙皇帝对胤礽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并且给予了其充分的机会进行锻炼。

康熙皇帝除了给胤礽找了四位名臣作为老师,他自己也时常亲自监督胤礽的学业,并且每次康熙出巡,都将胤礽带在身边,加以时刻训导。

而在康熙亲征噶尔丹期间,更是委以太子胤礽监国的重任。

而这无疑是在培养胤礽施政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在朝臣之中的威信与影响力,为日后其登基做着提前的安排和准备。

不仅如此,康熙还曾因朝鲜上奏的公文中,没有避讳胤礽而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训斥,这些都能体现出康熙对于胤礽权威的支持与帮扶。

然而,尽管康熙对于胤礽的照料是无微不至的,对其的培养更是亲尽全力的,可胤礽回馈给康熙的只有无尽的失望。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朋友对于那位因为自己的荒诞不羁与自以为是最终导致两度被废的太子胤礽,必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在历史中,胤礽的表现较之于《雍正王朝》,还要更加的糟糕与恶劣。

康熙皇帝与胤礽之间的矛盾第一次爆发,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时的“乌兰布通之战”期间。

康熙在北上过程中因风寒病倒,太子胤礽在与皇三子胤祉共同探望病中康熙。然而,在见到在病床上的康熙的时候,胤礽时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表现出了兴高采烈的神情,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胤礽不仅遭到了康熙的训斥,还被直接撵回了北京。

这件事情可以说给康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以至于近二十年后康熙“一废皇太子”的时候,仍提起了此事。

可这仅仅是个开始,康熙在此之后发现,胤礽已然是越来越“坏”。

一来,胤礽非常的贪婪。

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胤礽不仅违规私自动用大内库银,更是经常性主动向官员索贿,并安排其心腹人员,打着自己旗号到各地收受贿赂。对于外国使臣进贡的礼物,他也是随意的进行取用,全然不顾及朝廷的礼仪制度。

二来,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铺张和奢靡。

胤礽的生活奢靡程度远超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甚至在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等方面,比康熙所使用的还要贵重。

三来,就是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并且常常越权行事。

胤礽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使得皇子们对于太子胤礽都有着极度的不满,特别是十三阿哥胤祥,可以说是与胤礽势同水火。在对待朝臣上,太子也非常傲慢,让朝臣对其是怨声载道。而他甚至还敢直接将康熙已经批阅办理的事情擅自修改,直接触动了康熙的皇权威严。

面对太子胤礽愈发不堪的表现,康熙首先联想到的是康熙最为重要的政治靠山,同时也是其叔姥爷的权臣索额图。

特别是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一下子全部都暴露了出来,并且是愈演愈烈。而在此之前,索额图与另一位权臣明珠,两人结党营私、党争不断,弄得朝堂上是乌烟瘴气,这本就令康熙非常不满。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下令将索额图圈禁,进而将其活活饿死。

康熙皇帝本想借索额图的死,给太子胤礽一个提醒,希望胤礽能够有所警示,然而胤礽却就此产生了浓厚的报复情绪,与康熙的关系也开始逐渐恶化,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就这样被彻底摆上了台面,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之后“一废皇太子”事件的发生。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就在康熙皇帝带领着众位皇子在热河秋闱期间,接连发生的三件事情,让康熙皇帝对于胤礽是更加的不满。

康熙到达热河后,以皇长子胤褆、皇八子胤禩为代表的一众皇子,对于胤礽平日的一系列行为进行了检举与揭发,尤其是对胤礽纵容其党羽贪赃枉法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抗议,这也使得康熙对胤礽是愈发的愤恨。

紧跟着,皇十八子胤衸病重,胤礽再一次的表现出了毫无同情之心,在康熙以及所有皇子都对胤衸的死表示叹惋的时候,只有胤礽毫无悲伤之意,康熙痛斥其“毫无骨肉兄弟情谊”。

而更为康熙所震怒的是,康熙发现胤礽在深夜靠近自己营帐,向内窥视,康熙瞬间感觉

于是,康熙就此认为胤礽是“所行不善,难托重器”,就此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

然而,康熙对于“一废皇太子”是非常的伤感,以至于其六天六夜没有合眼,而更令他感到伤心与无奈的是,众位皇子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已然到了剑拔弩张、兄弟阋墙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在“一废皇太子”之后的第二年,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新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康熙这样做既是为了稳定局面,缓和朝局的动荡,同时也是为了再给胤礽一次机会,毕竟康熙不想让此前自己的半生心血全部付之东流。

可胤礽似乎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自认为康熙是除他之外不会再另立太子,所以胤礽依旧是我行我素,继续贪污腐败、结党营私、铺张奢靡,并且一再触怒康熙皇帝,挑战着康熙的忍耐底线。

终于,胤礽的行为不仅让康熙对于其是彻底的失望,更让康熙开始认为胤礽已经是真的无可救药了。

在这之后,伴随着“托合齐会饮案”的看破,太子胤礽一系列不堪入目的罪行也就此被公之于众。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召集诸皇子宣布:

“皇太子胤礽复立以后,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断非可托付祖宗弘业之人,故予拘执看守。”

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终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并将胤礽永久性的圈禁在了咸安宫之中。这一次,康熙没有了此前“一废皇太子”时的伤感,可以说,他是非常平静同时也是非常理性的接受了这一结局。

而胤礽也就此退出了政治舞台并且失去了自由,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再也没有离开咸安宫半步。

从康熙培养胤礽的整个过程,以及后来胤礽的两度废立,都可以看出康熙对其的耐心与宽容,如若不是胤礽实在是“无可救药”与“烂泥扶不上墙”,康熙也绝不会如此决绝的放弃胤礽。

所以,胤礽最终以如此惨淡的结局收场,很大程度上,都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