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烟锁池塘柳”,考生:“太难,太难!对不出来!”,结果成状元!你怎么看?(乾隆皇帝爱附庸风雅,殿试难题遇状元。)

乾隆皇帝爱附庸风雅,殿试难题遇状元。

乾隆皇帝这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生写诗无数,可是能让人记住的却一首也没有,可见此人才学有多不堪了。

可是,不论才学有多不堪,却也始终挡不住乾隆那颗追求文艺的心,反正写得再怎么不好,也总会有马屁精给他拍马屁。

对于乾隆而言,一时不听别人拍马屁,他就浑身难受,和珅为何能够受宠几十年?原因便在于他摸准了乾隆的喜好和小心思,所以一顿马屁拍过去,乐得乾隆晕乎乎的,他自然也就更加受宠了。

乾隆喜好什么呢?当然是喜好显摆了。

这不,即便到了科举殿试的时候,乾隆这位爷仍然没有忘记附庸风雅,仍然没有忘记好好显摆显。

据说在一次殿试上,乾隆原本只是想着好好地用几个早已拟好的题来考究考究参加殿试的考生们的学问,可是他问完了,考生们也答完了之后,他又觉得不太满意,也不知道应该点谁为状元。

所以,他决定再加一题,谁给这道附加题一个好的答案,便点谁为状元。

想了半天,乾隆愣是想不出来有什么难题可以为难这几个考生,正当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却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道好题,于是便笑呵呵地对考生说:“朕给你出个对子,你们给对一对,看看谁对的好,听好了,烟锁池塘柳!”

这“烟锁池塘柳”自然不是出自乾隆之手,出于明朝陈子升《中洲草堂遗集》一书。

乾隆自诩风流,自然也看过这个对子,并且尝试过对出下联,只可惜呀,他的能力有限,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一个好的下联,最终只能放弃。

这几个考生一听完乾隆出的上联,顿时脸色也是一变,这个上联可是鼎鼎有名的千古“绝对”呀!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上联不仅描绘出了一副池边烟雾缭绕、杨柳依依,烟雾缭绕着杨柳,烟如杨柳,杨柳如烟的画面,更重要的是上联的五个字竟然囊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谁要是对得出来,恐怕也得是谢灵运那样的“一斗之才”了。

他们在心里呐喊着,太难了,太难了。

可是,他们却又不得不对,因为这事关他们的前程,谁对出下联,谁就可能成为状元,这个诱惑没几个人能抵得住。

所以呀,他们只能眉头紧锁地想,使劲地想。

过了好一会儿,突然有一个考生出声了:“皇上,这个对子太难了,太难了,我对不出来,我不对了!”

这话一出,顿时所有人惊愕地看向他,对出来可能就是状元了,就这样放弃?怕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吧?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乾隆在愣了一会儿之后,竟然笑哈哈地指着放弃对对子的那个考生说:“好,你就是朕的状元了!”

乾隆这话一出,所有人更加惊呆了,皇帝你这是闹哪样?他都没对出来,你就点他当状元,这对别的考生不公平吧?

乾隆为什么要点那个第一个说对不出“烟锁池塘柳”这个对子的考生为状元呢?乾隆当然有他的原因。

乾隆是谁?是皇帝呀!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是一个自诩多才多艺的皇帝,是一个一生写了数万首诗的皇帝呀!

可是,这样一个“有才学”的皇帝想了很久都没能对得出来,这时候如果让几个考生用了一点点时间便给对出来了,那乾隆这个皇帝岂不是很没面子?乾隆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

所以,他一看到有人说对不出来的时候,心里很高兴,果然不是朕不行,是这个对子真的太难了!

所以,他得赶紧结束这个对对子的题,万一真有人对出来了怎么办?

于是,乾隆也就给第一个说不行的考生送了一份大礼——状元给你了,反正将来能当多大的官也得看你的实际能力如何!

除此之外,乾隆点这个考生为状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这个考生在经过了思考之后,确定自己对不上来了,于是及时放弃,这让乾隆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品质。

第一是诚实,这是个不错的优点。

第二是知难而退,懂得审时度势,这样的人将来到了官场之后,想来混得也不会太差,毕竟人力有穷时,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懂得审时度势乃是为官不可或缺之道。

第三是敢为天下先,不论是为官也好,是平时处事也罢,难免总会遇到一些别人不愿意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的事,这时候便得有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站出来,这样的人到来官场之后或许也能够成为一个能吏。

所以,这个第一个站出来说自己不行的考生反倒成为了最后的幸运儿,这就是命。

乾隆利用绝对对联考察考生,两人退赛后皇帝满意给出状元称号

乾隆自以为是绝对的对子,如果你对出来,多半就没命了。

据说清朝 时期 一次科举考试 , 杭州西湖有两名考生名列前茅 , 令主考官难分上下 。 适逢乾隆皇帝巡视 江 南, 路 过此 地 , 主 考官便将 其两 考生 的 答 卷呈上 , 请他定 夺。 乾隆看后也觉得学才不分仲伯 , 便决 计 以 一 副对联来考察他俩。次日晨, 乾隆将考场 定在西湖岸边 。 此时 , 天高云淡 , 徽风和煦 , 乾隆兴致勃勃。 两 考生 则垂手 而立 , 毕恭毕敬 , 紧张地子待着决定命运时刻 的 到来。乾隆缓缓地吟一副对联的上句来 : “烟锁池塘柳” 。

此联看似乾隆即兴吟出 , 但却是没有人能对出下联的绝对。 在一般人看来 , 这上联 不过是“ 淡烟袅袅笼革西湖 , 岸边 柳依 依 ” 罢 了。 然 而 , 它却非常奇特古怪 : 仅 五个字 , 偏旁依次为“ 火 、 金、 水、 土 、木 ” 字 , 恰恰是我国传统的五行 学说 的五个字。 要用乾隆绝对谁知晓这五个字作偏旁对出下联来, 谈何容易? !

两考生也并非等闭之辈。 联语一出 , 便掂出了它的分 童 , 甲略徽沉思 , 便惶恐告退了。乙冥忍苦怒良久 , 方才认输作罢 , 快快而去 。 结果甲被乾隆定为科考头名 。 随臣不解 , 问其故 。 乾隆曰 : “ 脱之出句 , 乃一 绝对 。 谁人能读对了若能在瞬间断定是绝对 , 才华必高人一筹”。众人听 罢 , 才解其故 。 据说此联至今无人以对。

其实,这个对联根本不是绝对,只不过比较难而已。但凡同一点楹联知识的人,都能对一对。1999 年 , 四川省楹联学会和 《成都晚报》合办《 大家对 》专 栏 , 用过这 个 出句 , 应征的几 百 封来 信 中有 些 对 句, 如 “ 风 吹稻 谷 香” 、 “ 春催 原野花 ” 、 “ 花 开 园 圃 春” 、 “ 党 修幸福桥” 、 “ 风扬马列旗“、” 杯 斟富 乐春 ” “ 花熏茉莉茶” 。

很明显四川的这些应征者,没有理解透这个对联的妙处,因为,上联中包含着五行字,这里面没有。

其实,早在明朝时,这个绝对就十分流行起来。徐坷《清 稗类钞 》载有佚名对句 : “ 炮镇海城楼” 。 今天好些联书还照录并称赞它“ 字字天成 ” ,似乎“ 绝对有偶”了。 然而它却缺少对联必须讲究的声律美 (也可称为语言的音乐美 )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只看对仗和和用字,这也不是什么好对联。

另外一个《振振堂联稿》为这个绝对给出了下联,并且给出了背后的故事:

出语不知何人 , 人以相难 。 适渝城铁板街以煤油失火 , 余遂以“ 油烧铁板街 ”为应 。后又得此“ 檐挂煤油灯”、“ 霜堆炭洞银 ”二联 , 然皆不爽于口也 , 故志之 。此暗藏 “ 金 、 木 、 水 、 火 、 土 ” 五 字。

1990年那次征文活动中,就出现了一个妙对“灯镶港埠楼 ”。不管是思想美还是形式美上面,都是俱佳。

“ 烟锁池塘柳” 描绘出一 幅淡雅的水墨 画 : 澄清的池水 , 迂回的堤岸, 曳枝的柳树, 萦带烟霭 ,由一个“锁”将几者有 机组合 , 让 那 安宁、静 穆的黄昏景色映入作者眼帘。

“ 灯镶港埠 楼” 的作者也在绘画 , 他用的是厚墨重彩 , 笔酣色浓 , 献给读者一幅绚丽 的油画 :灯 , 智慧的结晶 , 光明的象征 。 9 0 年代的中华大地上 , 高楼广厦犹 如雨 后春笋 , 群 立如 峰 , 连绵似岭 ; 何等雄伟 ! 千 万颗 夜明珠 , 五光十色 , 斑斓 璀璨 , 镶嵌 其间 , 连缀四 面 八方 ; 何等状观 ! 读者不妨远观俯瞰 , 左顾右盼 , 只见港口埠头 , 天 空 水面 , 无处不是灯 , 无处不是光 。 真可谓 楼间实 体 ,凝重安稳 , 灯火通 明 ; 水底 幻影 , 灵快活 泼 , 交相辉映 。 处处大光明 , 家家多笑语 , 既见万家灯火 ,又闻千户笙歌 … … 这正是祖国安定团结 、繁荣昌盛 、兴旺发达 、娱乐升平的真实写照。

不过,好像重庆合川人早就对出下联了,“灯染钓鱼城”,五个字巧妙使用了金木水火土,平仄上也还尚可,最关键的是钓鱼城三字,比池塘柳不知道好了多少去。

返回来说,乾隆一定为自己知道这个绝对沾沾自喜,如果考生对出这个对联,岂不是驳了皇帝的面子?所以考生干脆放弃,不费劲就拍了马屁,乾隆一高兴,就给他一个状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