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农抑商有什么内在逻辑?(古代粮食种植与物流困境)

古代粮食种植与物流困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粮食永远都是民生的第一保障要素!

在2020年暴发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严禁本国大米出口,这充分的说明了粮食对于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

现代社会的经济高度发达,依然要掌控粮食的控制。在古代农业生产力,非常的低下,粮食的产出量很低。

在古代,马是古人唯一的快速移动工具,但是马匹多在北方游牧民族中集中,南方水道纵横,严重的缺少运输的马匹。马车成为权贵和富人的出行工具之一,平民百姓无力建造马车!

战马是国家的管控物资,属于军事战备!马车使用的马匹多为驽马,在唐朝一匹赶车的马,也只少在二十贯左右吧!而已还是挽马。

马车不光能够代步,也是古人的身份体现,都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好马配好鞍,这是标配。

古代有专门的人,从事马车的制造和运输。但是马车只是两轮马车,没有四轮马车,更没悬挂系统,避震装置!这种马车再怎么装饰漂亮,人坐在上面,只一个感觉,震,非常的震动!

田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

在唐朝,田地分为三种类型。勋田、职田、永业田!

土地的所有权是掌握在政府官员的手中的,无论是从种植还是土地所有权,都不在普通人手上。商品流通的困难,土地所有权集中在执政官员手中,这就非常容易理解,古代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了!

明朝万历年年间,货币流通有银豆和万历小平钱。

当下地价是上等水田八两四钱一亩,薄田三两三,小麦的价格是一石七钱四,米价一石约六钱五左右。总体粮食价格并不高,甚至是很低,因而明朝万历时期,有米贱伤农的议论!

魏忠贤两兄弟,一年辛苦下来,收成除去赋税,折算下来大抵值六七两,不过这收成大半却不能变卖换钱,得留着家里吃,要不然全家只有饿肚子了!

魏忠贤的老家是梨树村,属于河间府肃宁县,这一带离京师很近。但是土地贫瘠,不似南方收成好。根本就是环京畿贫困地区!

权力机构统治策略的演变对中国的军事和税收制度的影响及其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动

重农抑商政策与各个朝代的税收制度和军队制度有关。从某种角度来说,重农抑商完全是因为统治者能从农业从事人员那里获取更多利益。

在唐朝后期之前,中国各个朝代实行的编制普遍是征兵制。这征兵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户为单位编定户籍,规定各户中适龄男子都要为国家服兵役,还要进行强制劳动。在唐后驱之前,军队的主要来源就有这些从各户中强征的士兵作为主体。修建重要工程的劳工也是这么来的。

那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很多行商居无定所,不太好用统一的户籍进行管理。因此在非特殊情况之下,商人是不会被征入军队或者是强制服力役的。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无法剥削商人的劳力和战斗力,而定居的农民则在统一户籍的管理之下很容易征召,因此他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重农抑商政策。

再说说税收制度。在唐朝推行两税法之前,国家财政的税收主要有由田租与人头税/户赋组成。田租顾名思义,是根据一个人所拥有的田产进行征税的方式。对于统治者来说,商人无法提供填足,除非这位商人拥有大量田产。

两汉时期,政府会征收按人数计算的人头税(被称为口赋与算赋)。人头税的征收与财产数量无关,因此拥有大量动产的商人,与一个贫穷百姓要交的赋税是一样的。后来在东汉末年,战乱导致人口统计系统失灵,政府开始以户为单位进行征税,这种制度被称为户调制。户调制在南北朝进化为租调制,在唐初又进化为租庸调制,在征税额度、物品、程序上有所变化,但都是以户为单位的。商人只需控制自己一户的人数,就可以避免上缴太多税,这也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会推行重农抑商。

汉武帝曾经推行过按财产数量征税的政策:算缗告缗。这种政策专门针对商人,要求商人按照自己的财产进行纳税,并鼓励其他人举报避税的商人。但是,算缗告缗并没有维持太久,西汉末年,商人与大地主走向合流,这种政策基本宣告失败,在东汉也没有重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变革时代:兵制上,从中唐开始,朝廷渐渐废弃了征兵制,改为由政府直接向社会进行征召的募兵制(不过军户仍然一直存在),对军队的征召不再以户为单位。在税收上,唐朝首创的两税法也开始将财产规模视作征税标准之一。这意味着,朝廷拥有了直接控制商人的能力,就像之前直接控制农民一样。因此在唐朝之后,中国的商业也飞速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也开始出现裂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