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烂尾,你觉得电影《八佰》?(电影《八佰》并未烂尾,依然值得推崇)

电影《八佰》并未烂尾,依然值得推崇

电影《八佰》真的烂尾了吗?一部影片记住一段历史,永远不会烂尾

我是24号看的《八佰》,这段历史曾经关注得比较多一些,也写过不少淞沪会战的文章。《八佰》结局是否烂尾?说烂尾的人,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最后的决战没有出现,最残酷、最英勇的一幕没有呈现

很多人在看到日军指挥官骑马与谢晋元谈话时,明显能感觉到高潮就要到来了。八佰壮士(实际上是400)下定了决一死战的决心,人人洗澡、摆坟墓准备与日军来一场殊死搏杀。但是,一直到最后,人们期待的血与肉的搏杀局面没有出现。

说实话,日军隔得远远地射击,还是无法体现出战斗的激烈与残酷。如果是正面的肉搏战突出重围,那效果的确会好很多。八佰守军遭到日军攻击,全程难见一个日军,压迫感、战斗的激烈度大打折扣。

二、最后敢死队的结局,同样没有展现出来

电影结尾,我们只看到了一群慷慨赴死的人,尤其是姜武挥舞着大刀,唱着戏曲登上楼顶,准备用高射机枪阻击日军的时候。我们很期待他能用那挺高射机枪打死几个日本人,那种机枪打中鬼子,必然是身首分离。

如果有这一幕的呈现,那姜武从一个贪生怕死的人,蜕变为慷慨赴死的人,那种转变就会衬托得更加明显。这样的人物,还有羊拐、还有那名小战士也是如此,观众没有看到他们最后的结局。虽然他们的结局,观众已经猜到了。

三、最后的结局,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出入

争论得最多的,就是电影与真实历史存在较大出入。真实的四行仓库作战,没有电影描述得那样惨烈,八佰壮士的确是以少胜多,消灭日军200余人,但伤亡才有几十人,没有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损失惨重。

最后撤退进入租界,这是日军与租界答成的协议,所以日军断然不会再桥上进行拦截射击。最后的战斗是答成协议前的一天战斗激烈,所以冲桥的那一段似乎是多余了,而且不合常理。

电影中,杨慧敏游过苏州河将国旗送到仓库,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杨慧敏是走过垃圾桥,直接进入仓库里的,她并没有游过河去。

当年松井石根以为仓库中有二三千国军,当得知才有400多人,却打死日军200多人时,松井石根脸上挂不住,才要求租界对八佰壮士缴械。这就是电影最后缴械的原因,最后八佰壮士被关进银行仓库之中三天,经过抗议后才得以释放。

首先:电影不同于真实的历史,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要追求真实的历史,那看纪录片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来看电影,电影的手法就是要深入人心,对真实的事件进行艺术刻画。

其次:影片解局并未烂尾,导演拿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题材,他想发挥得更好,却又处处受到限制,所以在看电影的前半部分时,我们会发现表现得很好。在到后半部分时,总觉得有放不开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要更多地接近历史,接近真实。

历史大家都知道,八佰壮士是什么结局,所以导演不敢去颠覆、不敢去创新,否则就是抗日神剧了,所以最后一战没有办法拍出来,因为与历史不符。如果你是导演,你也会面临着这种选择,很难的选择。

再次:为何敢死队的结局没有拍出来,这应该是导演有意为之。如果导演把所有的结局都放上来,人们就不会去思考,不会去猜测。留一个悬念,留一点思考的空间,难道这不好吗?所以,这点不必苛求。

最后:《八佰》是一部特殊的影片,一部被推迟上映的影片,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国军抗战的历史电影其实不多。数得过来的,也就是《血战昆仑关》、《台儿庄大捷》等,所以影片尤其特殊性。这片子能上映就很不错了,如果我们过度去苛求,那岂不是辜负了导演和演员们的辛苦?

所以,我认为通过一部影片能让人记住一段历史,这电影就值得去看,就值得去推崇。《八佰》不是《战狼》,《战狼》是虚构的英雄主义,《八佰》是真实的热血历史,所以影片并未烂尾,因为八佰勇士的事迹再次让人们记住了这段历史。

《八佰》忠实于历史的军事题材,但结尾有所争议

根据历史史料拍摄抗战题材的影片《八佰》,单纯军事角度来看,日军包括第88德械师第524团第1营400余官兵的钢盔、制服、步枪、驳壳枪、轻机枪、手榴弹、防毒面具、高射机枪等,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比粗制滥造的抗战神剧,对于军械等道具的运用忠诚于历史

本身国民政府想留下第88师掩护数十万大军撤出上海,但在战局全线溃败的前提下,第88师高层认为没有必要让全体官员送死。

最终,经过一番运作游说以后,就留下了第1营400余人留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有中校团附谢晋元中校指挥,对外号称有800人,“八佰壮士”名声由此而来。

其实,这是一场作秀之战,是国府打给其他国家看的“表面抵抗”,上海毕竟是国际大都市,西方列强的租界就在苏州河南岸。

希望在租界附近打仗,进而引发西方列强的关注,以第88师部分官兵的牺牲,来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让国联能对日军的军事行动有所制约,慑于国际舆情的压力,日军最终能从上海撤出。

四行仓库保卫战,提振了上海乃至全国民众抗日的信心以外,并未取得如国府所愿,国联给日本压力,迫使侵华日军从上海撤兵,最终,日军仍然占领了包括四行仓库在内的闸北地区,以及整个上海仅苏州河南岸的租界除外。

历史的事实真相是,第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率部撤出四行仓库,通过垃圾桥进入苏州河南岸英租界时,日军并未阻拦和开枪,因此,并没有官兵在撤退过程中伤亡。

原来日军要求租界的英军,将谢晋元所部全体缴械,否则,日军将随谢晋元部追入租界,因此,被英军缴械以后的第1营官兵,就进入了“四行兵营”,丧失了实际上的人生自由。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占领了租界,第1营官兵全体成了日军的战俘,此时上校团附谢晋元,早已被76号特务机关收买的兵痞所杀,死后被国府追授陆军少将军衔。

在《八佰》中,编导大概为了拔高谢晋元等400余勇士的光辉形象,刻意安排了日军在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两侧,用机枪封锁谢晋元所部过垃圾桥的镜头。

片中出现冲刺过桥的军人中,胸部被子弹击中的画面,在军迷眼中那就纯属扯淡了,除非桥对岸租界的英军开枪,才能击中第1营官兵的人体正面,仅从军事角度考虑,编导如此刻画,就当军迷都不懂军事常识一般,拍出有违军事常识,当观众都是不懂军事的傻子。

影片《八佰》结尾部分,确实成了“虎头蛇尾”,对于根据历史事实改编军事题材的影片,还是符合历史真实为好,特别是通过垃圾桥的第1营官兵,被日军正面击中,就不符合军事常识,以及历史客观事实了,有懂军事的观众对此有意见,认为是影片《八佰》的烂尾,也是情有可原的。

编导结尾部分确实没拍好,没有必要刻意拔高抗战的国军,谢晋元率第1营安全过了垃圾桥,就被租界的英军全体缴械,事实上被关进了“四行军营”,丧失了人生自由,如此忠于历史拍摄,又有什么不好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