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墓有没有可能在宁夏境内?

对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体位置,多年来大致形成了4种说法:

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

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

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

四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

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

在蒙古国肯特山的依据是,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而后忽然起立,对手下随从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

”南宋文人的笔记中也记载,成吉思汗当年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独木棺里。

所谓独木棺,是截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做成棺材。独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的依据将在后文中详细表述。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附近的依据是有考古专家在该地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测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

佐证之一是马可·波罗在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为殉葬者。” 在宁夏六盘山的依据则是,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时死于六盘山附近。

国际在线消息(驻宁夏记者 廉军):集体失踪的元代所有皇陵到底藏匿何处?宁夏退休地质工作者王景武通过四十年的蒙元历史研究和实地考察,他宣布包括成吉思汗在内所有蒙古大汗和皇族陵墓的千古之迷,已经被他揭开。

他在贺兰山东麓多个山谷陆续发现了至少二十五座疑似蒙元时代的帝陵级大墓,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谷”。

王景武告诉记者,《元史》中确确实实地记载着蒙元皇帝埋葬的地方,“起辇谷”、“先陵”、“山陵”、“金陵”、“行宫”、“元上都”、“从诸帝陵”……记载虽然晦涩难懂、只言片语,但这却表明了蒙元皇陵的真实存在。

据《元史》记载:三十一年春正月壬子朔,帝不豫,免朝贺。癸酉,帝崩于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寿八十。乙亥,灵驾发引。葬起辇谷,从诸帝陵。夏四月,皇孙至上都。甲午,即皇帝位。

《元史》还记载说:顺帝八年冬十月丙寅朔,诏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徙居白海(蒙语察罕淖儿,现银川市),寻迁六盘。……乙丑,贼陷宁夏路,遂略灵武等处。可见元顺帝临走前还不忘迁祖宗的墓地,但是没来得及迁,宁夏已被明军占领。这说明,元朝皇帝是有陵墓的,而且有一个墓葬群,从“从诸帝陵”可以看出“诸帝”埋在同一个地区。蒙元诸多文献对此讳莫如深,只留下“起辇谷”、“六盘”等语焉不详的提示。

那么,起辇谷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辇是车,皇帝坐的车;谷从字面意思看是峡谷,但也可以代表沿山的一条线。所以,“起辇谷”有可能是沿山体人工修的一条古车道。

《嘉靖宁夏新志》里有一首关于贺兰山拜寺口的诗,“戈甲气硝山色在,绮罗人去辇痕留”。这首诗是安塞王写的,他在诗里描述拜寺口景色时说明古车道的痕迹还依稀可见。根据王景武的实地考察,贺兰山脚今天的确能依稀看到一条人工开凿的古车道,沿着山脚绵绵数十公里,工程可谓浩大。他认为这条路有可能正是起辇谷的辇道,是专门为祭祀成吉思汗和元帝陵而修的。

在贺兰山拜寺口(也叫百寺口)附近,崮地之上有一片遗址。王景武的考证认为,从遗址周围的环境和遗址中发现的文物来看,很有可能是元世祖忽必烈之陵。整个被认为是忽必烈陵区的建筑面积多达数万平方米,从陵墓的整个风格上而言,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有转世坛城,坛城前有一碑亭遗址,向前是一牌楼遗址,再向前方则是大批建筑遗地,面积有近万平方米,在62个小灵塔的基座上还有八思巴文。

史料记载,忽必烈曾一度推崇道教,这个墓区还可以看出受道教的一些影响。陵区一侧山下有一深潭,陵右侧一个巨大的用石头砌筑的青龙从潭边盘山而上,至今龙身和龙头依稀可见。左侧有一座天然形成的小山头,状如白虎,大有藏龙卧虎之意境。

王景武发现这里有陪葬墓数十座,没有坟头,没有碑记,这种情况和一些有关传说颇为吻合。在陵旁有一个小山一样的大敖包,大敖包下还有十个小敖包,他认为这是典型的帝陵敖包。在陵区内有大批佛殿庙宇遗址。这一带过去叫“百寺口”,意思是有100多座庙宇。从残留至今的灵塔特征看,这些庙宇很难像一些专家认为的那样,是西夏的“皇家寺院遗址群”,而很可能是纪念忽必烈的喇嘛庙。

在拜寺口沟口北侧的山坡上,耸立着相距百米左右的两座古塔。建筑年代一说认为“可能随寺建塔,始于西夏时期,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塔身已非原物”。另一说则认为双塔为“西夏原建”。1986年,宁夏文管部门对双塔进行重修时,在塔顶发现不少有关宗教方面的文物,其中有泥塑两面多臂欢喜佛一尊,头戴尖顶帽的喇嘛教铜坐佛一尊,两尊佛像的造型风格,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

经宁夏文物部门对塔顶中心柱取木样进行碳十四测定,时间距现在800年左右,其时间大致在西夏晚期。据《元史?泰定帝纪》载: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五月,元统治者“修佛事于贺兰山及诸行宫”,这一文献记载与塔顶存放的元代文物在此似乎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王景武提出的元帝陵“贺兰山说”,包括成吉思汗外,托雷、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等蒙元各大汗和皇帝的陵墓及陪葬墓都在这里,还有一些带有穆斯林风格的汗国的大汗墓葬。经过初步研究,这些疑似帝陵的主人也基本上能一一对应地指认出来。

王景武通过不断印证和实地勘查还得出结论,元上都就在贺兰山东麓大水沟这一地区。经不断考证,贺兰山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遗址与《元史》中提到的上都巡幸和上都避暑中的“上都”十分吻合,通过实地勘察,王景武认为元上都并不仅仅是一座孤城,而是一个广大的区域,其中的上都城遗址在贺兰山大水沟南北两侧,都城南北长约5公里。

这是揭秘成陵和“帝王之谷”的一个前奏。也是佐证。让王景武高兴的是,他找到了108座庙遗址。这与元上都被称为“108庙”非常吻合。这里有东西花园、方塔寺群、一线天和巨石阵。从残留的遗址中可以发现:沟口南岸,有建筑台基十余处,其中最大的台面长100余米,前后宽80余米,高出地面12米左右。

台基前端均用块石砌成直壁,后端紧靠山壁,地表较平坦,但很少见砖瓦。沟口北岸的遗址由三组建筑台地组成,可以推测为上都大小安阁遗址。台地每层前端也是用块石砌成直壁,并在每层台地的正中或两侧修有石砌的阶梯,可以通行。在这些台地东下方的平地上,有房基多处,也同样是用双行石块砌成,呈长方形,排列较有秩序。房基四周没有砖瓦,但发现有卵石铺成的小径痕迹。

从这里发现的文物看,与正蓝旗元上都遗址的文物有相同之处,大小安阁遗址如果复原的话,如同西藏的布达拉宫,依山而建。一些史料记载,受西藏八思巴国师的影响,上都城具有明显的西藏风格。

元代诗人笔下,都把大安阁当成元上都的象征,如“大安御阁势岧亭,华阙中天壮上京。”“大安阁是广寒宫,尺五青天八面风。”大安阁和小安阁是砖木建筑,其它行署衙门都是毡房。

元人郑思肖对元上都的描述:“四时雨雪,人咸作土窑居宿。北去竟无屋宇,毡帐铺架作房”,大体符合贺兰山元上都都城特有的人文地理风貌。

此外,上都皇城中的草地四周筑有围墙。《史集》中记载,忽必烈时常在围墙内纵马追逐麋鹿,消遣娱乐。考察中王景武发现,在上都遗址中这个狩猎场有近百平方公里,现在依然能看到当年狩猎场的格局。

王景武说,像这样的发现,在贺兰山中可以找到许多和史书记载相吻合的地方。比如忽必烈大帐遗址、200多口饮马水井和大片马圈遗址。根据马圈大小可以推断,在这里放养的战马达到近万匹。

虽然已过近800年,但现在马圈内仍有厚达近一米左右的马粪堆。但在贺兰山元上都发现的马粪堆与元代《至正直记》对上都的描写很吻合。

贺兰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成吉思汗陵,蒙元帝王的陵墓群,这隐藏了近800年的历史之谜,会在贺兰山揭开真面目吗?记者在现场的探察时就有了一种神奇的感觉,这些丰富的遗存从多方面给人以强烈的信息冲击,这些不可能是普通百姓的陵墓。在大量的蒙元历史的学习后,记者更有些信心。

王景武先生的新发现,可以视作成陵地点的“贺兰山说”,作为一种新说来让历史和事实验证吧。重大考古发现的结果值得我们期待。

历史的可爱之处往往以正史掩盖其本来面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途中病逝海原,其陵墓所在地已成为世界之谜,当下众说纷纭,

据以上可以大胆推测:成吉思汗去世时的行宫就建在今海原县海喇都广场。

成吉思汗陵墓就在今海原县曹洼乡脱烈村附近。

由上述乱堆子、掌印石、骆驼台加之当地有不少元代遗址,而当地的脱烈村(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汉语音译的两种异写),是当年拖雷驻扎的地方。附近还有花坛寺(祭祀骆驼的庙宇)遗址,其城池遗址依山而建,与阿拉善左旗的古城如出一辙,和唐宋西夏古城有迥然不同。

观点二

宁夏退休地质工作者王景武先生通过四十年的蒙元历史研究和实地考察,近日大胆而自信地做出了“成吉思汗陵寝和元代皇陵就在宁夏贺兰山”的结论。王景武先生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记者跟随前往贺兰山现场探察,并授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全面权威地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报道发布。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予以保护并进行考古发掘。

记者与王景武在翻查元史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有留下皇陵的朝代,到目前为止所有蒙古大汗和皇族的陵墓都渺无踪迹,给后世留下无数千古谜团。特别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葬身地更是谜中之谜。

大汗陵寝今安在?!宁夏退休地质工作者王景武通过四十年的蒙元历史研究和实地考察,近日大胆而自信地对外宣布:成吉思汗陵寝就在宁夏贺兰山插旗口。

记者在贺兰山探察元墓遗址

今年63岁的王景武是一个执着的蒙元历史迷,曾当过特种兵、干过地质工作,四十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对成吉思汗陵的探寻。大量地通读蒙元史书史料,探访走遍了与成陵有关的中外地区,终于发现了成吉思汗埋葬地点的秘密。

据记者了解,按照习俗蒙古“汗”都是密葬,地面无迹可寻。这除了与原始宗教有关外,更重要的还是由游牧民族流动迁徙过于频繁所决定的。蒙古民族埋葬习俗是在人将死时把依托人灵魂的最后离开人体的一口气吸附到驼毛上。据记载,吸收成吉思汗先祖灵魂的驼毛,现供奉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陵。

王景武在贺兰山拜寺口

中国历代皇帝的陵墓均已发现,唯独成吉思汗和元皇陵成迷。分析史书有关记载发现,时间离成吉思汗病逝时间越近的,反而越含糊不清,似乎在有意回避。而此后的文献,记载或是简单、或是错误、或是撰史者有意遮掩,多是语焉不详,加之地名演变、翻译变化、民间传说、后人推测,就使得这段历史纷繁复杂,假象丛生。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地,更加扑朔迷离。

由于成吉思汗和蒙古军队曾征掠亚欧40多个国家,所以传说中埋藏着无数宝藏的成吉思汗陵墓一直为世人所苦苦寻觅,目前仍是一无所获。就是最近20多年间,这种探寻活动不但仍未停止,而且有不断升温的趋势,有些国家、有些机构甚至不惜投入、动用精密仪器、调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掘地三尺进行大规模搜寻。

鹿盘寺

记者搜索查询资料显示:1990年至1993年,蒙古国、日本联合考察队对蒙古国的1万多平方公里进行了探测,找到了3500座13世纪以前建造的古墓,但没有找到一座皇陵。从1995年起,美国考古学家动用卫星遥感、GPS卫星定位等先进手段在蒙古国东部搜寻多年,也没有结果。

2000年台湾民间探险队,在蒙古国进行长达82天、1769公里的探寻,没有新的发现。随后,他们与新疆的科研人员会合,在新疆阿尔泰山的山谷中发现了高23米、底部直径达92米的巨型石堆,一些专家认为它可能是蒙古贵由汗的陵墓。同年7月,美国“考古探险特别小组”来到蒙古国,按照自己根据《蒙古秘史》绘制的“历史地图”进行挖掘,发现150座不同时期的古墓,但没有一座是成吉思汗陵。

有佛山之称的贺兰山金山峰

2003年7月,有人称在鄂尔多斯西面鄂托克旗的阿尔寨石窟发现成吉思汗活动的遗迹。那里有高约80米、长达300米的砂岩平顶山。山上有近百个已遭严重破坏的石窟……

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考古专家目前对成吉思汗陵位置比较认同的有4个地点:一是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二是蒙古国杭爱山;三是宁夏的六盘山;四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

王景武告诉记者说,解开成陵之谜的一些关键词包括“六盘山”、“阿尔泰”、“肯特山”、“起辇谷”、“元上都”等。一些专家近年来把焦点集中在宁夏固原的“六盘山”以及外蒙的“肯特山”等地,但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种种佐证实际上都指向一个地方:宁夏贺兰山插旗沟鹿盘寺一带。

鹿盘寺侧的敖包

王景武说,在几种主要的蒙元史籍中,对于成吉思汗之死及其葬地留下了不尽相同的记载。

1237年-1240年,南宋官员彭大雅著、徐霆出使蒙古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回归后合编《黑鞑事略》。其中记道:“霆见忒没真(注:成吉思汗)之墓,在芦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

王景武分析道,当时窝阔台为蒙古大汗,彭大雅和徐霆在芦沟河畔所见的成吉思汗陵应该是是八白宫。在当时,八白宫坐落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有成吉思汗陵。而芦沟河就位于贺兰山旁。

鹿盘寺地面遗址

大约成书于十七世纪初的蒙古历史代表作《蒙古黄金史纲》记载:成吉思汗死后,“运往汗山大地,在那里营造了万世的陵寝,作了大宰相们的佑护,成了全体人民奉祀之神,建筑了永世坚固的八白室。”“而其真身,有人讲,葬于不儿罕-哈里敦;有人说,葬在阿尔泰山之阴、肯特山之阳名为大鄂托克的地方。”

王景武研究后认为,“不儿罕-哈里敦”是蒙古语,而在不同的地方发音不同,也有着不同的意思。蒙古人把西夏最后一个皇帝李晛叫做不儿罕,不儿罕所统治的地方就是不儿罕山。哈里敦的意思是能看到佛山的地方。黄昏时分,晚霞掩映下的贺兰山北段山峰,仿佛是一尊睡佛静静地仰卧在那里,栩栩如生,并和成吉思汗陵遥遥相望。

鹿盘寺附近的古井

同样,按照蒙古语的意思,成吉思汗的埋葬地“阿尔泰之阴,肯特山之阳”,可以理解为金山的北边、大山的南边。贺兰县鹿盘寺所在的位置,由于山上的颜色是黄色的,因此当地人也把那一带称作“金山”,这里的地名现在还叫做贺兰县金山乡金山村。

宁夏境内有个六盘山,位于固原。但根据雍正三年的地图,贺兰山插旗口的“鹿盘寺”过去叫“六盘寺”,建国后改为“陆盘寺”,后来又演变成“鹿盘寺”。据王景武探察,在这一带发现的一座灵塔上有“鹿盘山普陀寺”字样,由此推断,这一带在蒙元时期真正的名字很可能就是“六盘山”。

柱础遗存

记者在王景武先生的引领下来到插旗沟鹿盘寺一带现场看察,被指为成吉思汗真正陵寝的地方果如王先生所言。在六盘寺前面两侧,有两座月牙形的小山,形状酷似也客斡特克。王景武告诉记者,在内蒙古有一个传说:铁木真(成吉思汗)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此”并非地名,而是也客斡特克的地方。也客斡特克蒙语意思为女性生殖器。从这出生,死后葬在与这非常相像的地方。对此,可以理解为,成吉思汗生于外蒙古不尔罕山,死于西夏的不尔汗山,葬在西夏的不尔汗山。就是生在不尔罕,死在不尔罕,葬在不尔罕。比较符合道教的天父地母理念。

记者看到,鹿盘寺坐西朝东,依山望水,后殿现保留较为完整,中殿前墙的青砖地基依然完整,唯独前殿已经不见踪迹,留有较大的一片空地。两层大殿遮挡住成吉思汗墓,有一条甬道直通大殿。

王景武在现场对记者分析说,成吉思汗陵的平面图是典型的“人面穴”造型,即龙脉之顶级。陵侧两个泉水的出处为人面造型两眼。下边是耶律楚材所作六层长方形梯田,这当是“六盘山”名称的来历。从高处往下看,这六块梯田犹如“乾卦”,中间那条甬道又使乾卦变为坤卦,这很可能象征着大汗虽死,仍能主掌乾坤。

在鹿盘寺南侧,记者看到有三座疑似大墓和一些陪葬墓。王先生指认这些是托雷、蒙哥、莎儿合黑帖泯和阿里不哥等人的真正陵寝所在地,这里墓地的数量与史料的记载数目恰好吻合。

记者还发现鹿盘寺附近有两座巨型敖包,高约8米,旁边还有两组各10个小敖包,这都是蒙古文化的典型特征。王先生认为这是独特的蒙古帝陵敖包。记者还在现场随意捡拾到几块碎瓷片,王先生说这是元时期的,有的釉面里在高倍放大镜下可看到金点,这是元皇室官窑造的。他把在这里拣到的瓷片经知名专家宁治超先生鉴定,均为宋元时期的瓷器,其中有几块薄胎瓷片尤为宁先生所称道。

记者还看到,当地政府正在修建的一条新公路已到鹿盘寺旁,有陪葬墓室已被破坏。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保护,并着手发掘。王景武急切地表示:只要发掘其中一个主要陵墓,历史之谜将会大白于天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